第(1/3)頁
應承完客氣衝著周思雨施了一禮,顯然知道對方的身份,沒有絲毫驚異。
客氣中隱隱卻透著疏遠,因他心裡很清楚,先生向來對這些廠番沒什麼好印象。
雖然不清楚是為什麼,但他還是多加了幾分小心應對:“周掌班辛苦。”
“奴婢不敢。”
周思雨客客氣氣回禮,臉上滿帶著諂媚之色,顯然對應承完背後的人很是畏懼:
“能在蘇公爺門下行走,是奴婢的福分。”
應承完暗哼一聲,心說你也配在先生門下行走?
他依舊不動聲色,笑著說道:“周掌班,陛下和太子可帶來什麼指示?”
周思雨笑笑:“來的時候太子爺交代,凡事需聽應少卿的吩咐,奴婢這次來隻帶著眼睛、耳朵和手,其他什麼都沒帶。”
不動聲色的點點頭,應承完也沒工夫繼續假意客氣,從身上掏出一張紙,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名字:
“這些人是本官最近查到,和散布謠讖有關的名單,周掌班請過目。”
接過名單,周思雨眼中的寒光和興奮一閃而過,旋即再次諂笑道:“不知應少卿準備如何處置?奴婢聽您的。”
沉吟半晌,應承完微微一笑:“本官以為,周掌班和我出麵都不合適,此事還需交給宋府台為善。”
一直在旁默不作聲的宋憲忽然一愣,指著自己鼻子,愕然看著應承完:“我?”
周思雨迅速明白應承完的意圖,旋即哈哈大笑:“看來應少卿這次的胃口很大啊,這招真是高,實在是高!”
...........................
就在各府各縣忙著招匠工之時,一道暗流開始在漳州湧動。
漳州府衙門、提刑司、漳州衛忽然出動兵馬封城,同時一支部隊衝入城裡,浩浩蕩蕩向本地儒林書院殺去。
刹時間,整個書院雞飛狗跳,在一聲聲‘斯文不保’的咒罵聲中,數十名學子和教書先生被押出書院,關進了府治衙門的大牢。
同時漳州府貼出告示,言這些學生在大明遇亂之時散布謠言,要從重處置。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明所以的百姓頓時大驚,原來前段時間的謠言都是他們散布的啊,真是壞種!
第(1/3)頁
第(2/3)頁
怪不得說最是薄情是書生,果然沒錯!
但這件事也就在百姓們茶餘飯後,聊過幾回之後便被忘卻了,
畢竟現在最大的八卦和熱鬨,是陛下禦駕親征成功抓捕陳祖義,以及正在攻打不臣之國呂宋。
因為瀕處南海,這裡的海商、漁民,或多或少都和呂宋有過衝突,細算下來祖輩死在呂宋人手上的也有不少。
一聽陛下要打呂宋,恨不能親上戰場去砍幾個人頭,好給祖宗們報仇解恨。
但書生被捕這件事,落在有心人眼裡,卻無異於晴天霹靂!
這些被捕的書生大部是儒家學生,其中也有幾個在書堂任教的先生,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先生,叫做劉彧。
劉彧的功名雖不過是個秀才,但其聲名在本地卻很響。
皆因其堅持傳統儒學,對新式教育不屑一顧,處處和蘇謹的新式書院作對。
他常常公開宣講,痛斥蘇謹此舉乃背祖背宗,棄祖宗精華如糟粕,是儒學的罪人。
自他因此宣布不再參加科舉,誓與蘇謹勢不兩立後,此舉備受大儒好評,名聲在本地一日千裡,不少落魄書生慕名而來求學。
一邊教學生,一邊罵蘇謹,他的名聲越來越大。
哪怕是不明所以的百姓,也知道本地有一個劉先生很有名,就算罵晉國公也沒受到任何懲處,是個很有本事的人。
對於這些老頑固,蘇謹才懶得和他計較,更沒工夫搭理一個這樣的小魚小蝦。
也許是出於蘇謹對他的‘縱容’,劉彧越來越得意,早已不滿罵蘇謹的新學,更是經常褒貶時政。
尤其對朱棣下西洋的舉動,更是惡意滿滿,經常公開批駁此舉乃與民爭利,禍亂百姓。
總之一句話,凡是陛下和蘇謹支持的,那就是我劉彧反對的。
正所謂書生造反,三年不成,一個碎嘴子的胡亂吠吠,朱棣才沒工夫和他一般見識。
更何況他不過是帶著一群落魄書生,在書院裡痛快痛快嘴,更沒必要去找他麻煩。
這樣的書院放眼整個大明不止一家,不過是一群因為學製改革落魄的固執之輩,沒必要過於針對。
讓朱棣下場去和這樣一個老頑固放對,沒的失了身份。
第(2/3)頁
第(3/3)頁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現在正處在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朱棣也不願意因為一隻臭蟲,而激化朝堂內的矛盾。
可惜,朱棣對他們的睜隻眼閉隻眼,沒有讓他們收斂,反而越來越狂妄,認為是陛下怕了。
這次陳祖義劫船事件後,劉彧立馬跳了出來,放言自己是多麼明智。
你們看,你們看,陛下就是不聽咱們的非要下西洋,這才招來海盜侵略,還丟了大明國威!
若是早聽了咱們的,哪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陛下就應該親賢臣、遠小人,將那妖言惑眾的蘇謹一刀殺了,然後請咱們這些賢臣入朝助你處理朝政,才是正道!
當然,您想要請咱們入朝也不是不行,但您得對著緱城先生的靈位道歉。
隻有您表達了誠懇的歉意,咱們這些賢臣才願意放下芥蒂,出山助您處理國事,治理好這泱泱華夏。
不出意外,他放的這些厥詞壓根沒人理他,反而引來了宋憲,派人將他敲打一番,讓他老實點。
被官府嚇唬了一番,劉彧不敢在公共場合繼續議論時政,但他卻另辟了蹊徑————攪動民意。
讓他治理國家那是不可能的,但這些落魄書生最大的本事可不是治國,而是...寫小說。
要不然,放眼整個明朝雜文小說怎麼那麼火爆,層出不窮?
四大名著裡麵足足有三本,是在明朝問世的。
洪武年間就有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還有嘉靖年間的《西遊記》。
劉彧不僅帶著學生寫小說抨擊時政,還親自提筆將此事改編成章回,給說書先生提供了好大一波素材。
一時間,整個漳州的茶館勾欄間,大明商船遇劫的故事不斷被誇張演繹,傳遍民間。
後來這些章回更是被傳遍了四周各府各縣,一路奔著京城而去...
應承完大概了解劉彧的‘事跡’後,笑著看向宋憲: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宋府台僅僅是‘警告’一句,就一笑了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