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兩條街的楚記糧鋪,近日也陷入了同樣的困境。
明明與供貨商簽訂了白紙黑字的合約,進的是幾萬斤當年新糧。
可貨物運到後,除了最上麵的幾袋勉強算是新糧,底下的全是陳年舊糧,甚至還摻雜了不少石頭和沙土。
掌櫃的急得直跺腳,可偏偏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供貨商那邊推三阻四,一會兒說是運輸途中出了問題,一會兒又說是他們自己管理不善,總之就是不認賬,不肯退貨也不肯賠償。
若是從前,掌櫃的早就一紙訴狀告到官府去了,可如今侯府的主子們卻對此事不聞不問,連個明確的指示都沒有,吃定了這個暗虧。
平陽侯府名下的其他幾家店鋪也是狀況百出。
藥鋪裡收購的藥材也是頻頻有狀況發生,高價收購的幾株百年老山參,經老大夫一驗,竟然是小蘿卜烘乾燒製成的假貨;這段時間上門鬨事找麻煩的傷患也不少。
就連經營的最穩當的當鋪也出了岔子,收進來的幾件前朝官窯瓷器,收進櫃台沒多久再拿出來竟然變成了贗品;賣出去的玉佩鐲子,又退回來說是碎的,還有用桃膠粘連過的痕跡。
……
一樁樁一件件的層出不窮。
店鋪的掌櫃們個個焦頭爛額,可報上去給侯府的事情卻如石沉大海,侯府的主子們既不派人處理,也不肯出麵告官,甚至連店鋪的屋契都不肯拿出來。
回想起前頭的夫人在的時候,這些店鋪何曾遇到過這樣的窘境?
那時候,即便有競爭對手找街頭痞子混子來鬨事,掌櫃們也絲毫是不懼的,因為夫人總是站在他們身後,給他們撐腰。
若是供貨商出了問題,夫人更是讓他們理直氣壯地告官。有合約契約在,還是在官府過了明路的,一告一個準。
供貨商誰願意賠錢賠貨還毀了名聲?一個個都老老實實,有的甚至為了把自己的貨品打進侯府的鋪子,不但保質保量,還自動降低價格。
就連掌櫃和小管事們也被捧得高高的,供貨老板們見了他們,都得點頭哈腰,逢年過節還會送上些好處。
可如今呢?
東家苛刻,不僅不給他們多一分一厘的油水,連半點對外的打點都不肯出。掌櫃們在外頭受了氣,回來還得挨主子的訓斥,甚至賠錢也有他們的份。
以前一年到頭也難有幾個無故上門找茬的顧客,因為大家都知道侯府不好惹,一告官,鬨事的十之八九就得吃牢飯。
即便是那些小偷小摸的,打一頓扔出去,隻要不出人命就行,下次再不敢來。
可現在呢?買賣簽契約,主子也不肯讓人去官府過明路,連點合約的公正銀子都不肯付。
掌櫃們心裡直犯嘀咕:這侯府是窮的嗎?怎麼連這點錢都舍不得出?
事情一多,兩個主子爺還相互推諉,甚至連掌櫃們的麵都不見。掌櫃們心裡憋著一肚子氣,可又無可奈何。
有一兩次,老侯爺和世子倒是出麵了,說是要親自去辦,可到頭來什麼用都沒有。事情根本就沒得到解決,該鬨的還是鬨,該賠的還是得賠。
掌櫃們原本還抱著一絲希望,可看到主子們也不過是敷衍了事,心裡更是涼了半截。
那些跟了侯府多年的老主顧,即便拿到的貨沒有問題,也不敢再相信他們的鋪子,紛紛避而走之。
街坊鄰居和同行們更是落井下石,幫著那些壞人造勢,巴不得侯府的店鋪早點倒閉。
事情一多,連街頭的乞丐都覺得侯府好欺負,誰都想來插一腳撈點好處。
於是,麻煩一件接一件地來,甚至有一次因為跟顧客推搡打架,還把一個勸架的小二折了進去。掌櫃們實在是頂不住了,也不想再頂了。
如今的侯府,早已不是從前那個威風凜凜、說一不二的侯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