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重生之乘風而起 > 第兩千六百七百五十三章 豎的兩種寫法

第兩千六百七百五十三章 豎的兩種寫法(1 / 1)

推荐阅读:

因此《集韻》一度曾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收字最多的字書。《集韻》號稱共收53525字,比《廣韻》多收了27331字,甚至超過康熙字典的47000餘字。

但是這已經被老師伯糾正了,是一個前人的以訛傳訛,根據這次課題組出版的《集韻通檢》統計,《集韻》實際收字其實隻有32381個,遠少於康熙字典。

之所以會被誤點成五萬多字,原因是韻書按韻來編排字,漢字裡又有許多的多音字,同一個字的不同讀音,韻書就列在不同的韻部。

如此一來,同一個字可以多次出現。所以按字頭一算,字數就多了很多。

“以前的人都沒有發現整理過?”周至覺得匪夷所思,這尼瑪北宋出的書,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有人做全這裡邊的研究分析?是不是太不靠譜了點?

不過轉念一想又平複了,這玩意兒就相當於當時的字典,即便是文字研究者也很少從這個角度去講字典重新組織一次,或者在古人的眼裡,雖然字形相同,但是讀音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意思不同就不該是相同的字,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的話,古人說《集韻》五萬多字,也不算毛病。

而且周至還挺支持這樣的說法,真正研究過古文字的就知道,多音字其實在最早的時候,完全就可能是兩個獨體字,隻不過隨著年代的變化,可能發生了一些簡筆或者訛化,最後變成兩個字寫法一樣,乾脆人做一字多音了。

不光是整字了,這種現在在字根裡邊尤其的突出,比如“月”字旁,既表示“月”,又表示“肉”,還能表示一吊貝幣。就是三個合成了一個;而包耳旁,也是代表地形的“阜”,和代表階梯的包耳旁合用了。

所以同樣是月,在朝,胖,朋裡,其實是三種意思完全不一樣的字根,而陵,降的情況,同樣也是如此。

而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筆劃的長豎,這也是兩個字,分彆是從上往下寫,和從下往上寫。

《集韻》引用古文解釋,“凡字之直,有引而上,引而下之不同。若‘至’字當引而下,‘不’字當引而上,又若才屮木生字,皆當引而上之類是也。”

讀音也不一樣,從上往下寫,讀作“滾”,意思是“進”;而從下往上寫,則讀作“思”的音,意思是“上下相通”。

麥小苗都聽傻了:“長豎本身還是字?還是多音字?還有兩種意思?我怎麼從來不知曉?”

“這個倒不怪你。”周至笑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知曉,在中國可能也隻有搞漢語專業甚至古漢語專業的人才知道。”

其實周至搞的瀚文大字庫,本身就是收到《集韻》思路啟發,不怕瑣碎,先將各種異體字全給收到字庫裡,然後再分出不同的專業等級,劃分出一級字庫,二級字庫,三級字庫,中日韓表意字庫。給不同需要的人使用,這樣就解決了所有人的需要。

“這次課題組確定了《集韻》的字隻有32381個後,另一個謎題的解開也就順理成章了。”辜振鐸笑道:“北宋的《類篇》,肘子應該知道吧?”

“嘿!”周至兩手一合:“《類篇》就類似偏旁檢字法,因此就不存在一字歸入倒多韻部裡的做法,這也就解釋了以前大家認為其字數和《集韻》相比,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辜振鐸對這父親的關門小弟子的聰明是早就領教了的了,笑道:“正是,現在看來,《類篇》字數31319字,《集韻》字數32381字,兩者出於同一時期,字數相近,且釋義更是極其近似,所以我們現在有理由懷疑,這兩部書是同一套材料,隻不過所用的編製體例不同,一從讀音,一從字形而已。”

“恭喜師伯,這手裡的活是停不下來了呀。”

這既是一個新發現,同樣也是一個研究方向,相當於給《集韻》的研究又拓展了空間。

“其實這部書你搞懂了,對你將來做中古音推擬也是很重要的。”老師伯說道:“《集韻》字訓多以《說文解字》為根據,但反切標音,卻多按當時實際語音注出的,也就是說,當時的學者是‘用宋音注唐音’,加上收集的樣本有多,因此可以進行全麵的發音邏輯驗證,對我們當代人研究宋代語音是具有很大幫助的。”

“的確是這樣。”周至點頭表示認可:“我之所以要堅持完成全國方言聲韻樣本多媒體庫的采樣建檔工作,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如果僅僅用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去看《集韻》,或者《平水韻》,我們可以發現裡邊有許多同一韻部的字,其韻母根本就讀不成一樣。”

“那麼我們不妨反過來想一想,各地的方言發音,都存在古代發音的遺留,那麼要是我們發現一個韻部其實可以用一種方言讀得全部合韻,甚至將這些字的反切注音的切字一起,也能夠全部合韻,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認為,這個韻部的讀法,在《集韻》成書的北宋時期,其讀音與這種方言的讀法,是非常接近,或者完全一致的呢?”

“可要是有好幾種方言發音,都能夠將這一個韻部統一合韻呢?”麥小苗發現了周至這話裡的邏輯漏洞。

“這裡的維度是很多的。”周至笑道:“也不僅僅是可以統一合韻這唯一的標準。”

“比如剛剛說的是可以統一合韻,我們還可以找在方言中可以分韻的例子。”

“比如十二部文平聲的那些字:雲,君,聞,分,群,軍,殷,其實在方言裡韻部都是可以統一的,那就是wen,雲也讀作wen,分讀fwen,群讀kwen,軍讀gwen,你看,是不是就合上了?”

“而殷字則有四個音,在文韻裡,讀ywen,在刪韻裡,讀yan,在吻韻裡,讀yen,在真韻裡讀y。”

“而在《集韻》的解釋裡,殷字文韻與真韻相同,也就是說,兩個發音已經合成了一個,就是後世留存的y。”

“然而這就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線索,我們回到文韻當中其它字裡去找,就可以發現這個屬於文韻的殷字的讀法,在某些方言裡其實還是與真韻區彆開來了的,那麼我們其實就可以認為我們找到了“殷”這個字在唐代文韻中的讀法了。”

“你們已經找到了?”老師伯瞪大了眼睛。

“找到了,而且我們還發現了‘斤’這個同屬於文部,現代韻母和‘殷’相同的字,在南方某係方言當中,與文字部其他文字保留相同區彆與真部韻腳讀法的例子。”

“那你還不趕緊滾回去參加答辯?!害我白擔心這麼久!”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