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的清點,一共整理出各類碑帖,法書影本六百七十二種,整理出啟老書法舊報紙題封八百五十六份。
題封比本子多的原因是因為一些本子被包過兩三次,每一次啟老都會新寫一份題封。
雙方都十分滿意,啟老高興自己珍藏的本子有了高科技,從此後不再害怕蟲蛀氧化,得到了最好的保存條件。
抱著一大箱子的舊報紙從啟老家裡出來,周至和麥小苗都很高興,麥小苗是高興得到了啟老的誇獎,周至更是開心的似乎這些題封現在雖然皺皺巴巴,他自有辦法讓其恢複到最佳的狀態,將來這就會是一部《啟功舊藏金石碑帖法書影本題封集考》,能夠清晰地反映出啟功曆年重要收藏的脈絡。
隨著啟老在書法界地位的日益不可撼動,他的收藏脈絡肯定也會成為重要文史資料,也就是說,自己箱子裡現在這箱廢紙,遲早會成為文物。
不過就連周至自己都不知道的是在自己穿過來的那一世,這樣的事情的確發生過,這些題封曾被有心人都收集了起來,最後在2019年的嘉德拍賣會上,拍出了兩千多萬的落槌價。
這筆生意太劃算了,心情大好的周至又帶著麥小苗奔赴北大,整理啟老碑帖法書多耽誤了一天,老師伯那裡怕是等不及了。
辜振鐸現在是國家《集韻校本》小組的組長,校勘《集韻》,這是老師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確立了的研究的學術目標,而且一直持之以恒,可以說是平生誌願。
得到國家支持返聘後,已經退休的老師伯如今更是以全力投入《集韻》研究工作。
這個工作,是以五種宋本影宋本,以及清人三十多種成果作為讎校本,對今流傳最廣的清顧廣圻修訂曹楝亭本《集韻》做了大規模的全麵校理
隨著周至攜帶的宋本《集韻》原本回歸,老辜家的本門學問又要水漲船高,由不得辜振鐸不高興。
《集韻》最早的北宋本已經不可考,據北宋本最近的宋本隻有三種,南宋的潭州刻本,明州刊本,金州軍刊本。
這其中金州本和潭州本比較接近,明州本因為存世刻本漫漶不清之處頗多,與金,潭二本關係較遠,之前不大為學界重視。
辜振鐸所依據的曹楝亭本,其實是來自於“毛抄本”,而“毛抄本”又是來源於潭州本,中間經曆了宋元清三代交迭,還因為一些禁忌經曆過“粉塗”,因此在後來又引來研究文字的專家們的討論和猜測。
此後清代《集韻》刻本,就均出自曹楝亭本了。
現在周至帶回了與金州本和潭州本同時代,且沒有因為謄抄發生篡誤的明州“刊本”,在研究小組裡引發了不小的哄動。
所謂的“刊本”,就是經過當時官方認可,準許刊行流傳的“正本”,是《集韻》目前最接近北宋刊本原著,可信度最高的一個本子,價值遠遠超過了曹本。
辜振鐸當前要做的事情,就是需要重新以明州刊本為基礎,將以前的工作重新再來一遍。
本來都已經準備遞交成果的工作小組,現在再次忙到飛起,主要就是因為這個。
不過見到周至的時候,老師伯一點生氣的意思都沒有,相反還倍感僥幸和高興:“還是你師祖祖說得對,學術不怕早,出書不怕晚,看,這部就是證明?要是我們的成果已經交上去,想要國家再次以你這明州刊本為底本,重啟《集韻》的校勘工作那可就難了……”
“在更早的北宋慶曆本估計是不大可能出現了,所以這就已經基本是我們能夠搞到的最早的刊本了,從權威性來講,這也是官方認證的目前唯一的全本。”周至有些得意,對著老師伯拱手:“剩下的,就看老師伯一展妙手了。”
“聽說你這些古籍一共花了兩千多萬?東西好是好,就是這也太貴了……”
“其實也不算太貴,這裡頭除了集韻以外,還有宋刻本十種、元刻本四種、明刻本十二種、清刻本二十六種、名家抄稿本二十七種,很多還都是孤本,加上是海外,你彆折成人民幣算啊,就算三百萬美金。”
“這部還是兩千多萬嗎?”老師伯現在說起來依然一臉的恐色:“當年國家給我們漢語大辭典,一共撥了五千元……”
“那是哪一年的事情了,百廢待興,全國就沒有哪裡不窮的。對了……”周至讓麥小苗從包裡取出來一個長方形的包裝盒:“這是小苗和我給你帶的禮物,一支鋼筆。”
“喲,這可是好東西啊!派克的。”老師伯一看盒子上的燙金英文:“還是金筆尖?!太奢侈了……”
“小苗幫忙選的,師伯你喜歡就好了。”周至笑道。
“喜歡喜歡,謝謝小苗,謝謝肘子。”
《集韻》分韻的數目和《廣韻》全同。隻是韻目用字、部分韻目的次序和韻目下麵所注的同用、獨用的規定稍有不同。唐代初年,許敬宗等人曾經奏請批準把《切韻》裡的窄韻和音近的鄰韻合並使用。宋景佑初年,賈昌朝也奏請“窄韻凡十有三,聽學者通用之”(《玉海》)。
《集韻》這部書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的“集大成”,以及“瑣碎”。
說它“集大成”,是因為它所用的韻部和北宋另一部韻書《廣韻》完全一樣的,不過在獨用和通用的規定上,按照賈昌朝的建議做了部分修訂,但大體總集和子集是差不多一樣的。
而《廣韻》又是在隋代《切韻》之上的增廣,也就是說,《集韻》成書的年代雖然中原官話語音已經與唐代官話語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卻也最大程度記錄了當時的“古音”。
換句話說,《集韻》其實是還是一部宋代人講唐代韻律的書,而對於已經變化了的語言習慣,做了部分調整合並而已。
而所謂的“瑣碎”,是後世學問家對宋代學者習慣的蔑稱,認為宋人記錄東西過於的細致瑣碎,以至於留下的資料浩繁冗雜,一般人很難從中分清主次,提取綱目,導致學習困難。
不過作為現代人的周至卻不怕這個毛病,由計算機輔助,再複雜細致都不怕,反過來,卻是其餘朝代的文史資料失於“簡練”,導致研究唐明兩朝的東西,比如商業物價之類,都不得不從宋代資料裡取法了。
《集韻》也具備這樣的“時代特征”。
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收字很多,而收入的這些字當中,異體字又特彆多。一個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寫法,又不管是正體,古體、或體、俗體,隻要有點根據,《集韻》都將之收進來,有的字竟多到八、九個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