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與“其次”關聯呼應,強調所推的做法,是指無為之治,最高的境界。“下知”,與儒學禮教“上知(智)”相反,老子尊“下”,反對統治之“為”,主張“無為”;“有之”,參照“有之以為利”理解,強調“無之以為用”,說明統治的有與無的關係。
三個其次,越來越不好。“人為”越來越嚴重,甚至惡劣。親,親愛、親近。譽,稱讚、讚美。畏,懼怕。侮,有不敬之舉。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應為“信不足,安有不信。”
清人王念孫比較河上公本,發現並肯定了“無下焉字”,他把上焉字斷句在後句是對的,很了不起。他當時沒有看到《老子》更古的文本啊。
郭店楚簡《老子》丙本有“太上”一章:“太上……信不足安有不信”。
帛書《老子》甲乙本較為完整,相應處文字均不缺,甲本:“信不足案有不信”,乙本:“信不足安有不信”。
王念孫解:“焉,於是也。言信不足,於是有不信也。”解釋旁征博引,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