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帝秦設計師 > 第158章 耽摩栗底見聞錄

第158章 耽摩栗底見聞錄(1 / 1)

推荐阅读:

那名叫“優旃”的城市長一路上滔滔不絕地向姚直等人介紹耽摩栗底,不時還向姚直等人提出各種問題,如他此刻向姚直等人道:“我耽摩栗底為善城,城中居民皆信佛而善,無有偷搶、無有欺詐,人人得以安居幸福。請問在大秦若犯了偷搶欺詐之罪,當如何處理?”

這話讓姚直等人在心裡有些膩歪,這人根本不是誠心在問問題,而是將他們當成沒多少見識的蠻夷,在向他們炫耀耽摩栗底的好,同時和大秦相比,以此來襯托耽摩栗底幸福美好。

可耽摩栗底真的像這個城市長說的那樣,無有偷搶、無有欺詐,人人得以安居幸福?

姚直掃了眼遠處街角的身影,感到他的目光看來,那些身影像受到了驚嚇,迅速躲回到牆角的陰影裡。

那不是在監視盯梢他們的人,而是群衣衫襤褸的平民,雖是匆匆一瞥,但姚直看到那些躲在陰影中的人體型瘦小,皮膚黝黑。

姚直也沒用這些人去打城市長的臉,收回目光,平靜地回道:“在我大秦若犯了偷搶欺詐之罪,自有相應的律法懲處!”

得到姚直的回答後,城市長哈哈一笑,陪同的孔雀國眾人也不由笑了起來,這個秦人將軍的回答說明大秦國還有偷搶欺詐,與他們無有偷搶、無有欺詐的耽摩栗底差了一籌。

這也正常,聽說那大秦國還處在愚昧野蠻的時期,未曾聆聽佛的教導、經過佛的點化,跟他們耽摩栗底沒得比。

城市長笑道:“姚直將軍放心,我相信早晚有一天,大秦國也能變得和吾國一般成為一個善國!”

他這話的意思是,等到佛教傳到大秦,會幫助大秦擺脫野蠻愚昧,使大秦走上和他們一樣的道路。

誰想跟你們這鳥國一樣?何況,你們這鳥國就是善國好國,大秦就是惡國壞國,誰給定的標準?

姚直在心裡腹誹,嘴上卻道:“那便多謝城市長美意,望我大秦有朝一日也無有偷搶欺詐!”

城市長聽到這話後更熱情了,繼續給姚直等人介紹,說這座城的曆史,談這座城的規模,偶誒還說些和孔雀國相關的消息。

“幾十年前,偉大的阿育王還曾到過耽摩栗底,也正是在偉大的阿育王庇佑和引領之下,耽摩栗底才有今日輝煌,可惜我當時年齡還小,未曾得見偉大的阿育王!如今我為耽摩栗底城市長,有責任讓耽摩栗底繼續偉大!”

說到這,城市長話鋒一轉,感歎道:“耽摩栗底不是吾國最繁盛之城,華氏城才是真正的繁榮,建築成片,宮室成群,金絲織成的地毯,白玉做成的門扉,從四方過來的學者富商,各種珍饈美酒,很難以言語道說,等姚直將軍到後,自會知曉。”

城市長看著姚直,意思是華氏城定會震驚到你們這幫土包子,你們大秦國肯定沒那麼大那麼好的城。

姚直也懶得反駁城市長,反而順著他的話笑道:“聽城市長之言,那姚某到了華氏城後,倒得認真看上一看!”

等到了宴會時,姚直等人將帶來的禮物送給他們,這些大秦人作為使者過來,肯定帶了寶物,但他們並不認為大秦人的寶物有多好。

可等將姚直等人送上的禮盒打開,都被吸引住了目光,禮物還是那些東西:玻璃品、青銅器、木雕,以及陶製品。

大秦的製陶水平相當不錯,不然也沒法製出流傳到後世的兵馬俑,那可是跨越了兩千年的歲月,因此在出使前,李念讓使團帶了批陶製品作為禮物。

木雕和青銅器不怎麼吸引人,但玻璃品和陶製品卻將一眾孔雀國人給吸引住了,那陶製品栩栩如生,玻璃品一看就珍貴吸睛。

讓一眾孔雀國人看得連眼睛都轉不動,得到禮物的人更是小心翼翼拿在手裡細細觀看。

從這些禮物觀之,那大秦國未必像他們所想的一樣,是一愚昧野蠻之邦,很可能同樣是一強大文明的國邦,不遜於他們孔雀國。

同時,他們也想到了摩葉上師送回的信件中所述之事,有沒有種可能,這些大秦國人說的那些大秦國之事是真的?

大秦國真有數百城,民以千萬計!

但這個念頭隻在他們心中生起了一刹,又很快被他們否去:咋可能嘛,倘若那大秦國真有城池數百、民以千萬計,豈不是超過了他們孔雀國?

他們孔雀國是世上最強盛最文明之國,沒有之一,定是這些大秦人誇大了大秦國的情況!

但大秦國應該是一文明之邦,這點可確定,隻是沒這些大秦人說的那麼強盛。

自以為識破了姚直等人心思的孔雀國人又安心下來:大秦國雖不錯,但和他們孔雀國相比,還有一大段距離!

宴會結束,姚直等人回到城市長安排的休息處,有人便問道:“大使,為何不與這幫異邦夷人言說我大秦之強盛?”

其他人也有些憤慨,竟然被一幫蠻夷給瞧不起了,這幫蠻夷還在他們麵前臭顯擺,一副“我們是天朝上國懂得多,諸位是異鄉蠻夷見識少”的嘴臉,炫耀他們治安有多好、城市有多大、民眾有多文明知禮(佛)、食物有多豐富……

簡直要笑死人,就那些糊糊狀的食物能有多豐富,也配叫珍饈美食?不過是香料加的多,和大秦差遠了。

當時便聽得不少人膩歪,想回懟回去,可給姚直等人止住了。

聽到這個問題,姚直還未回答,甘煜已笑道:“彼輩自負自大,就算我等與其言說大秦之強,彼輩也不會放於心上,反會認為我等在說大話。”

“今日,這些孔雀國人會到碼頭迎接我等,是早已知曉我等會到,我等的一些情況恐也早已為其等所知。”

眾人一想便明白甘煜話中之意,摩葉上師肯定在先前就將他們的一些消息傳回耽摩栗底,那他們告訴給摩葉上師的有關大秦的一些消息,這幫人也很可能知曉。

甘煜繼續道:“然今日那城長依舊故意向我等炫耀,說明其等並不信我等之言,所以諸位再與其等言說,又有何意?”

就像曆史上夜郎國和滇國不相信大漢比他們更大一樣,要是他們知道大漢的強盛,還能問出“秦孰與我大?”這等問題。

但聽了甘煜話後,眾人心中的不爽依舊未曾解去,很想讓這幫孔雀國人知道一下大秦的厲害:爾等才是蠻夷!

這時,姚直笑道:“其實此事對我等和大秦也有好處,彼輩狂妄自大,自認為天下第一,彼輩便不會對我等有多少警惕,正好方便我等行事。若日後……”

姚直壓低了聲音,“大秦與這孔雀國交戰,也好使其放鬆,有利於大秦進軍至此。”

這番話說的眾人眼睛一亮,心中的不快頓去,這幫人自大好啊,他們看不起大秦,便不會對大秦有多少防備,到時大秦發兵過來,正好給這幫家夥開一個大眼。

眾人仿佛已看到耽摩栗底被大秦攻破,這幫人看著大秦軍隊進入城內,一臉驚愕、茫然、絕望的表情:這真是那個大秦的軍隊?他們不是一群蠻夷嗎?為何這般厲害?

而且,孔雀國人認為大秦不如他們強大,也會產生寬容俯視心理:咱們是天朝上國,那大秦小邦過來拜見,我等當然不能丟了顏麵,要向其彰顯大國對待番邦之禮。

那大秦小邦的使團過來想要什麼,要儘全力儘可能去幫助他們,給他們最好的,不能在番邦使者麵前丟了天朝上國的顏麵。

要是沒給辦到最好,他們回到那秦國內,還不得認為咱孔雀國也不咋樣?苦一苦自家民眾可以,萬萬不可在外邦麵前丟了麵子。

明白了姚直之意的眾人點了點頭,雖說暫時被孔雀國人在麵前顯擺炫耀,讓他們很不爽,但想必能收獲的利益,些許不爽可不計。

這時,一人道:“今日在城中時,我發現了一件怪事,在街道牆角之處,有幾個人在看我們,可當我看過去時,這幾人迅速躲到了牆角的陰影裡。”

“我原先以為他們是在監視我等,可我觀這幾人身材嬌小、皮膚黝黑,身上所裹衣物破舊臟汙,特征這般明顯,不像是派來監視我等。”

那都不能說是穿著衣服,隻能說是裹著將身體給蒙住。

另一人道:“我也看到了!這些人和城長、摩葉上師等人相貌有所不同,我估計他們是孔雀國低種姓之民。”

聽這人說起“種姓”,眾人都沉默了下,這孔雀國當真是奇葩得緊,一方麵有那佛教傳播眾生平等的思想,可另一方麵又存在這奇怪的種姓製度,將人從出身上分三六九等。

據他們所知,這種姓製度比大秦的王公貴族還離譜,在大秦還可以憑借功勞或才華往上爬,可在這種姓製度下,你出身為低種姓,那麼一生都將為低種姓,還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

更離譜的是,孔雀國的人似乎也沒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也即是他們可以在信那佛的同時維護種姓製度。

這簡直不可思議,隻能說這孔雀國人不像正常人,姚直等人哪知道,就算到了後世現代,孔雀國的人一樣可以在進入現代的同時,將種姓製度維護下來,關鍵是低種姓還主動維護,沒覺得有毛病。

又一人不屑道:“這就是那城長說的此地無有偷搶、無有欺詐,人人得以安居幸福?”

另一人笑道:“興許彆人根本沒將那些人當作人呢?他們是人,而其他人不是人,可不就是無有偷搶、無有欺詐,人人得以安居幸福。”

這話看似在調侃,但細細一想,還真不排除這種可能,甚至可能性很高。

姚直道:“派人去察訪一番便可,興許這會成為孔雀國的又一個突破口。”

其他人點了點頭,這孔雀國的突破口不少,他們認為其中最大的一個便是那佛教所帶來的影響,佛教的主旨雖是引人向善,有好的一麵,卻也讓這些孔雀國人喪失了銳氣,警惕心降低。

在姚直等人議事時,摩葉上師、迦利舍上師、優旃城市長等人也在議事。

看著麵前擺放的精美玻璃品,優旃感歎道:“能做出如此精美純淨之物,這大秦國即便不如我等,也不可太過小覷。偉大的阿育王離開我等已十多年了,如今是太子鳩那羅之子在位……”

提到太子鳩那羅之子,在這間屋子的眾人神色嚴肅起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死後,由於太子鳩那羅失明,阿育王一位名叫“達沙拉沙”的孫子繼位,而達沙拉沙在幾年前去世,王位回到了鳩那羅兒子手裡。

但這位阿育王之孫、鳩那羅之子可不太好相與,尤其是對他們這些信佛之人而言,因為這位信的可不是佛教,而是耆那教。

對孔雀國的佛教徒而言,阿育王是一位偉大的王,其在位時,信奉佛教並努力推廣佛教,讓佛教得以在孔雀國繁榮興盛起來。

但阿育王也有一個沒做好之處:即他並沒有為了推廣佛教而將其他宗教鏟除,反而對婆羅門教、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這導致佛教雖在阿育王時為國教,是孔雀國最大的宗教,可佛教並非沒有危機,現在危機變成了真正的威脅:孔雀國如今的國王不信佛,信耆那教。

曾經的阿育王信佛教,使佛教得以興盛,現在的孔雀國王耆那教,那也同樣可以讓耆那教興盛。

這讓孔雀國的佛教徒們感到了危險,阿育王可以在推廣佛教時容得下其他宗教,但這位信耆那教的阿育王孫可未必。

他們必須得想辦法挽救自己,不能讓威脅變成真實的災禍落在他們身上,而大秦人讓他們看到了一個辦法:向大秦國傳播佛教!

此事若做成,便是他們佛教傳播影響一國之功,在國內必定能收獲巨大聲望,到時就算那位阿育王孫想清算他們,也會有所忌憚。

即便那位阿育王孫不管不顧,非要強硬推廣他們耆那教,清除他們佛教,他們也能有一條退路:孔雀不留佛,那便向大秦去!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