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帝秦設計師 > 第150章 董卓之禍

第150章 董卓之禍(1 / 1)

推荐阅读:

李念接著道:“在和平時期,刺史可依仗朝廷中央維護住自己的權威,可在天下紛亂時,朝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大幅削弱,刺史自然也便隨之喪失了本該有的權威。”

“刺史的後台是朝廷中央,當朝廷中央失勢,掌握實權的太守當然可以不將他們當回事兒。”

東漢這種模式在和平時不錯,既有利於朝廷中央監察控製地方,也不會造出一個個封疆土皇帝,畢竟刺史隻有監察權,而無一州的軍事行政之權,不靠朝廷中央為其背書,鎮不住地方上的太守。

可當天下一旦進入動蕩,壞處就體現出來,不掌握軍事行政權的刺史很難再行使他們監察之權。

“而東漢經過黃巾起義後,雖未王滅,可天下已亂,東漢朝廷中央威信大不如前,刺史的權威也隨之削弱。”

說白了,刺史們本身沒有實權,全靠著朝廷中央撐腰,要是朝廷中央撐不動了,他們的腰杆自然挺不直……

“後世有人認為劉焉提出‘廢史立牧’的這個建言是暗藏私心、不懷好意,實則這是一個無奈之下的選擇。”

“也許劉焉確實有些私心,但他身為東漢宗室,應是想要讓東漢繼續存續,沒道理想讓東漢亡了。”

“‘廢史立牧’也即廢去州刺史,複立東漢曾用過的州牧,州牧為一州最高軍事行政之官,實則也就是被賦予了實權的州刺史。”

始皇帝道:“但這般做會讓州牧權力極大,時日一旦長久,定會諸侯並起,軍閥割據!”

李念點頭道:“確實如此,可劉宏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他隻能先這麼做。”

從後世看,會認為曆史上的人物某些行為很蠢,可放在他們那個時代仔細分析,會發現他們有時也沒得太多選擇。

“至少廢史立牧後,能讓天下的亂局穩定,不會頃刻間便崩壞,而且如果各州州牧多用宗室和忠於東漢的重臣,就算日後州牧們生出異心,也有機會肉爛在鍋裡,說不定哪個宗室爭氣,現光武之風將天下再度平定,讓東漢再次複興!”

始皇帝點了點頭,認為這應當就是劉焉和劉宏的想法,從理論上思考,這想法確實有機會能成。

李念話鋒一轉:“然而可惜,事情並沒這般發展,而是成為了一場波及數千萬人、跨越數十年的大亂!”

東漢三國的故事固然精彩,可精彩背後是累累白骨,到得三國終了之時,天下十室九空,死了多少的人?

“中平六年四月,劉宏離世,享年三十四歲,諡號孝靈皇帝。這並不是一個好諡號,‘靈’是在說他在位時荒唐。”

“劉宏也是一位死在壯年時的東漢帝王,同樣也留下了和他那些先輩一樣的問題,比如他沒培養好繼承人,留下了後宮外戚宦官乾政一大堆問題。他倒是一死百了,可在他死後,東漢朝那就熱鬨了!”

不對啊,這位方才講過宦官能夠乾政是由於君王,其等權勢皆係於劉宏身上,現在劉宏死去,那宦官應該也失去了權勢才對,應該會被其他幾股勢力除掉才對,怎會還有宦官乾政之事?

且這位話中的宦官乾政應當還是劉宏時的那批宦官。

蒙恬當即問道:“劉宏已死,宦官何以還能乾政?”

李念道:“因為他們重新找了個主子,劉宏的皇後,也是‘六後臨朝’的最後一位靈思皇後何氏,但這位的水平不算太高。她兒子是漢少帝劉辯,即劉宏死後即位的東漢君主,兄長是大將軍何進。”

“按道理講,她和何進應當兄妹聯手,共同把持朝政,即使有矛盾,也當先肅清外敵再後算賬,然而實際情況是她和何進鬨翻了。”

“她認為劉宏已死,自己兒子已是皇帝,何進不僅不再是她的助力,反而是她臨朝稱製、獨攬大權的阻力,所以她接受了十常侍的投靠,想利用十常侍製衡何進和朝臣。”

“而十常侍這時因失去了劉宏這座靠山,急需一座新靠山,其等便向何太後投誠,還賄賂何太後母親和弟弟,於是雙方摒棄前嫌,一拍即合。”

“而何進這人水平也和他妹妹差不多,劉宏死後,何進認為自己能大欖朝中之權,沒想到被自家妹妹給阻了,甚至妹妹還任用了和他有仇的宦官。何進如何能忍?”

“於是乎,他采用了一個在後來看相當愚蠢的計策。彼時,何進雖為大將軍,但手下兵力對何太後和十常侍並無優勢,因而司隸校尉袁紹獻計,既然洛陽兵不足、將不廣,何不從地方調兵入京?”

始皇道:“若調入京中之兵忠於何進,此計確有可行之處,然若入京之兵心懷異誌,將成大禍!袁紹此人如非蠢壞,那便是另有所謀,調入京中之兵當與其有關。”

李念道:“陛下英明!袁紹向何進獻上此計時的真實所想已不可知,然那調入京中之兵還真與其有關,確切說和其出身的袁氏有關。”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而袁氏是東漢末年頂級的名門望族,四世居三公之位,門生故吏遍天下,名望可謂隻在東漢宗室之下,而東漢宗室力量不均,無法集中,比於袁氏甚至還有所不如。”

“袁紹向何進建言要調入洛陽之兵是並州牧董卓,此人也算是袁氏故吏,因而袁紹認為董卓入京,不管對何進是何結果,反正對他袁氏應當不差。”

“可惜袁紹想錯了,此時的董卓已經不是以前要仰仗袁氏的小卒,而是一頭爪齒已利的猛虎,袁氏的韁繩已經拴不住他。”

李念認為袁紹讓董卓進京,應該不是像陰謀論中認為的那般,想利用董卓製造天下大亂、除袁基啥的,純粹是他沒想到董卓這廝腦後也有反骨,不想聽袁氏擺布,決定自己單飛。

袁紹肯定想從中謀利,但並未想得這般長遠,大概是認為把董卓放進來對袁氏有利,誰知董卓竟然不按他所想出牌。

“何進同意了袁紹的計策,召令並州牧董卓進京,以董卓麾下精銳向何太後施壓,好除儘宦官,他掌控朝政大權。”

“然而何進謀事不密,圖謀誅除宦官之事外泄,為十常侍所知,何進要殺他們,不給他們一點活路,十常侍當然也會反抗。即使到此時,勝券依舊在何進之手,可何進不僅謀事不密,還頗為心大,認為大局已定,十常侍再難翻身,遂大搖大擺入宮。”

“這本不會出現的意外就此發生,何進在入宮時,被十常侍埋伏擊殺!”

蒙恬不屑地評價道:“疏忽大意,謀事驕狂,合該身亡!此人也配為東漢大將?”

李念笑道:“何進能當上大將軍主要還是因其外戚身份,不是其有多少能力。在袁紹獻策讓董卓等人入京時,其實有好些人提醒過他,董卓若入京或成禍患,但何進固執己見。”

“但即使何進不死,也難以約束將要到來的董卓,在何進死後數日,董卓率軍抵達洛陽。董卓此人極有野心,且性情凶殘,他到洛陽後,立即收攏其他軍隊,壯大己身實力。”

“像何進和其弟何苗死後留下的軍隊,皆聽命於董卓;董卓又引誘呂布殺害同樣被何進召到洛陽的丁原,吞並其手下之軍。”

“這呂布也是一位流傳至後世的大名人,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以個人武藝而言,被認為是東漢末最強之將!儘管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等評價,呂布這人名聲不太好。”

原本聽到“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始皇三人還以為這是一位頂天立地、非常不得了的將領,沒想到居然名聲不太好,但這三人更感興趣。

始皇好奇道:“這呂布因何而名聲不太好?”

李念笑道:“‘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還有半句叫‘方天畫戟,專捅義父’,赤兔馬是呂布的坐騎,方天畫戟是呂布的兵器,此人武藝強是強,可在很多人看來,品性不太過關。”

“因為他每次投奔新東家時,常會帶著老東家的人頭!”

這品性確實值得考慮,投奔新東家也就算了,居然要把老東家的人頭帶上。

“呂布本為丁原帳下之將,丁原對其甚為親待,可呂布受董卓引誘,按演義的說法,董卓是用赤兔馬來誘使呂布背叛丁原。”

“丁原都沒想過呂布會殺他,對呂布沒有防備,呂布趁其不備,一舉將丁原斬殺,並將首級獻給董卓。丁原在演義中被塑造為呂布的第一個義父,這也是呂布第一次捅義父!”

“專捅義父”肯定是捅了好幾個,而呂布殺了丁原去投靠了董卓,難不成董卓也被呂布捅了,而且還是為了再下一個義父?

想到此,始皇三人神色怪異起來,果然如他們所想,隻聽李念又道:“呂布人長得高大威猛,武藝有高強,因此才有‘人中呂布’之稱,董卓見之心喜,與呂布誓為父子。”

“後來,董卓也被呂布所殺。在演義故事中,呂布與董卓反目是因司徒王允以其義女貂蟬設下的美人連環計。”

“貂蟬,為華夏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四大美女各有一特彆的典故,分彆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沉魚’指的是越王勾踐送給吳王夫差的美女西施,‘落雁’指的是在西漢時被漢元帝送與南匈奴和親的王昭君,‘閉月’指的便是貂蟬,‘羞花’則指的是大唐玄宗貴妃楊玉環。”

“四大美女中,唯獨貂蟬在曆史上並無確切記載,當為演義的作者虛構而出,倒是呂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有記載。”

儘管這貂蟬不存在,可另外三都有啊,可惜一者在過去,兩者在未來,都不在大秦這時代,無法得見。

李念將話題重新回歸到董卓上:“在收攏丁原等人軍隊後,董卓實力一躍成為洛陽最強,見洛陽之軍幾乎已為他所掌,董卓的野心開始暴露,他廢了漢少帝劉辯,立靈帝另一子劉協為帝,並鴆殺何太後。”

“由於手中握有重兵,其他人根本無法奈何董卓,董卓一時權傾朝野,其夜宿皇宮,奸淫公主宮女,肆意殘害大臣及親眷,放縱手下士卒在洛陽城中劫掠,奸淫婦女……”

聽著董卓的一樁樁事,始皇挑了挑眉,問道:“那獻策讓董卓進京的袁紹如何了?”

李念道:“袁紹在董卓剛入洛陽不久,便發現董卓這頭惡虎不受袁家控製,倘若繼續待在洛陽,恐為董卓所害,遂和袁家另一子袁術早早逃了出去,”

蒙恬冷笑道:“他跑得倒快,可惜留下了洛陽民眾遭難!”

罪魁禍首跑了,留下群沒犯錯的人遭受董卓之災,這世界並不講究好人長命,也不講究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缺席。

很多時候其實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好人常難善終,惡人安享晚年”。

李念道:“由於董卓在洛陽的倒行逆施,許多不在洛陽的人在各地招兵買馬,準備與董卓對抗,並打出複劉辯帝位的旗號。”

“董卓在這種情況下做了一件事,他將劉辯給毒殺了,他認為隻要將劉辯殺了,那麼這些人就沒有了旗號,孰不知就算沒有劉辯,這些人依舊會反他。”

“所以董卓殺劉辯後,並沒讓反董的浪潮平息,反而有更多人加入其中。初平元年,關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率軍討伐董卓。”

“在這種情況下,董卓也意識到他已惹得天怒人怨,決定做一件事——遷都,東漢的都城是洛陽,非西漢都城長安,而董卓打算從洛陽遷到長安去,以此可避開反董聯軍鋒芒,且長安距離涼州近,他麾下精銳幾乎都出自西涼。”

“在遷都時,董卓依舊不乾人事,為讓洛陽民眾遷去長安,焚毀民宅,讓民眾變得無家可歸,並用軍隊進行驅趕,他還焚毀洛陽宮殿官衙,指使呂布盜掘帝王公卿陵墓,獲取墓中珍寶。”

這董卓完全是隨心所欲,肆意妄為,想乾啥就乾啥,根本不念一點後果,他這般妄為下來,已無機會再得天下。

但聽李念這小子說董卓是被“專捅義父”的呂布所殺,也即意味著反董聯軍沒能奈何董卓。

不過,這也不奇怪,昔日六國聯軍伐秦,還不是沒能奈何大秦,參加的人數越多,並不一定會力量更大,反倒可能成不了事,因為聯盟中的人都各有私心,反而無法將力量凝於一處。

反董聯軍大抵便是如此。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