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帝秦設計師 > 第149章 東漢末路,黃巾起義

第149章 東漢末路,黃巾起義(1 / 1)

推荐阅读:

聽到始皇這番話,李念心裡生出一種很樂的怪異感,因為“賣官鬻爵”這事兒,曆史上的始皇帝也乾過,據說還是始皇給開的先例。

現在始皇評價劉宏賣官鬻爵,有種烏鴉笑豬黑的幽默感,當然,始皇帝賣官鬻爵還是和劉宏有所不同。

注意到李念那古怪的神色,始皇哪部明白,他問道:“怎麼,你所知曆史上的那個朕也做過此事?”

但為了給另一個曆史上的自己找補,也是出於對自己的自信,始皇又補了句:“想必他賣官有重大緣由!”

誰賣官鬻爵沒緣由啊?

李念道:“臣所知曆史上的那位陛下,確實賣官鬻爵過,還被認為是開了賣官之先河,為後世王朝仿效。”

這話聽得始皇頗有些無言,他覺得這幫人肯定是自己本身就想賣官鬻爵,然後將那位秦皇拉出來背鍋,難道沒有那位秦皇開先河,這幫家夥就不會賣官鬻爵了?

他都能猜到那些君王是怎麼想的:賣官鬻爵不是我等首為,秦始皇早已做過,我們隻是仿效,根源還在秦始皇開了這個不好的頭。

“但那位陛下賣官鬻爵是為救災,且令為‘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對賣官有限製,而劉宏則不一樣!”

聽到這話,始皇心裡瞬間舒坦了不少:朕就知道,另一個朕賣官鬻爵必有重大緣由,和那漢靈帝劉宏是不一樣的。

“其賣官相當之狠,明碼標價,不僅售賣郡守縣官,連公卿也在售賣之列,後來的魏武帝之父便是靠這條路子買得了一‘公’位。”

這漢靈帝劉宏也當真是個人才,公卿為國家之要員,位高而權重,幾乎是皇帝下最高的權力,竟被劉宏以此標價售於他人?

倒是那魏武帝,應是曆史朝代歌訣中“三分魏蜀吳”的“魏”有關,能被李念特意說出,當是一個不得了的人物。

李念繼續道:“通過賣官鬻爵,劉宏斂聚了不少財貨,與其親近的宦官也已個個吃的盆滿缽滿,而這也是劉宏之過其二、寵信宦官十常侍,使其等成為東漢末年的巨貪,連在外領兵打仗的將領都需要向他們行賄,才能將戰功報告到朝廷。”

“也即是將領會領軍打仗、有戰功還不行,還得在朝中有人為他說話,讓他的戰功能被呈報上去才行,而十常侍與劉宏親近,自然是說話上佳的人選。”

“若不向十常侍或其手下行賄,縱有天大的戰功,也不會為朝中所知,也就更不會得到朝廷重用。”

這給蒙恬氣笑了,什麼鳥朝廷,也太黑了,將領在拚死拚活地作戰,還要給這幫宦官閹人行賄?不行賄,天大的戰功也不能作數!

蒙恬道:“如此作為,東漢不亡,無有天理!”

李念點頭道:“從曆史看,東漢滅亡是必然之事,但劉宏寵信宦官也有原因,劉宏並非通過太子身份即位,且其即位時年齡不大,在朝堂和宮內根基薄弱,未有足夠心腹。”

“而後宮、外戚、朝臣都不太好成為劉宏的心腹,後宮外戚之危害不必多言,那時的朝臣同樣非善類,其等多出於世家豪強,重名望好清談,在其等心中,家族更勝朝廷和君王。”

“這些人張嘴言天下,閉口談蒼生,常站在道義上指責勸諫君王,可沒幾人真想為君王和天下做事,實則隻是為他們私利。”

“這類人自然也很難讓劉宏信任,而摒除這幾類人,宦官便成了較合適的人選,而選宦官有很多優勢:”

“宦官身份卑賤,不太容易同其他幾類人聯手,宦官之權全依賴君王寵信,若君王不再信任他們,其等將一朝失勢,他們要想穩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隻能拚命討好君王,宦官無法生育,沒有子嗣,即其等再權勢滔天,權勢也隻會在其生前,無法傳下去……”

“當然,宦官也有缺點,其中較常見且較大的一個缺點便是其等貪財,但相比任用宦官的好處,這個缺陷在很多君王看來可以忽視:貪點怎麼了?再貪又能貪多少?就算的確貪了很多,日後也能尋個由頭收到自己手裡。”

始皇帝皺了皺眉,他發現這宦官乾政還真是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就算他這種君王不會有宦官乾政的問題,但以後的大秦君王呢?

宦官是真的好用,所以才會被用起來,以後的大秦君王隻要不傻,肯定也會發現宦官好用,然後就可能出現宦官乾政。

始皇道:“宦官之害,可有解決之法?”

李念搖頭道:“隻要宦官存在,便沒有妥善解決之法,隻能立下規矩防範,卻難根絕。”

宦官問題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權力,隻有權力不需要宦官,那自然也就沒有宦官問題,或者說隻有需要宦官的權力消失,才能解決掉宦官問題。

始皇也意識到了這點,遂未再問,李念繼續道:“在劉宏的寵信下,使得十常侍權勢極大。”

“其等在幫助劉宏賣官鬻爵享樂的同時,也橫征暴斂、魚肉百姓,搞得民眾怨聲載道,後來黃巾起義爆發,危及東漢,有人便認為黃巾起義是因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

“但說這話的人明顯有失偏頗,他一字不提東漢的世家豪強,外戚宦官專權的確也是導致黃巾起義的原因,可世家豪強也脫不開責任。豪強之危害,先前已與陛下講過,便不在此贅述,陛下隻需知曉東漢末年,世家豪強的力量比於西漢末更勝。”

“黃巾起義正是張角領導發動的大規模起義。張角,冀州巨鹿人,東漢末太平道首領、黃巾起義領導人,自號大賢良師、天公將軍。”

聽李念講起那位張角,始皇三人頓時來了莫大的興趣,這位可是在李念話中讓後世人為其加上“貧道張角,請大漢赴死!”的人物。

這句話雖是後世人為其所加,但張角敢在東漢發動起義,對東漢王朝說不,著實為一人物。

“太平道信奉黃帝、老子,所以太平道常被認為是道教的一個派彆,張角認為黃帝時代是最和平最美好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沒有饑寒災病,沒有欺詐偷盜,也沒有權貴魚肉殘害。張角很向往黃帝的時代,這應當也是其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原因。”

“而東漢末年也確實不是個好時代,上有災荒,致使天下田地難有收成,下有皇帝荒唐,吏治腐敗,宦官、外戚、朝臣爭鬥不止,世家豪強禍害地方。說來,東漢也是倒黴,自鄧綏後,災禍頻繁!”

但就是中後期災禍頻繁,東漢還撐了很久才倒下,相當了得。

“在這些因素下,天下間的民眾自然過不好日子,張角在這時開始宣傳他的太平道,傳播他提出的‘致太平’之想,其以符水救世人。”

“這在後世看來,是一種愚昧迷信的行徑,但在絕境時,對某些人連一碗符水都是奢侈之物,符水確實不能治病,也不能解餓,卻在那種環境下讓民眾感受到了一點溫暖善意,看到了希望。”

“在張角的努力下,十多年時間裡,太平道的信徒擴充了數十萬人,遍布天下。”

蒙恬這時驚訝地問道:“這般多人,東漢朝廷就沒發覺?”

李念笑道:“當然有所發覺,隻是東漢朝政混亂、吏治腐敗,且張角等人也做了應對,一些地方官員甚至認為張角傳教挺好,能安撫下百姓,而發覺了其中隱患的官員或是不敢說,或是不願說,敢說的官員又傳達不到朝廷中央。”

“在這般情況下,硬是讓張角傳教十多年,未受東漢朝廷重視。”

蒙恬再次發出感歎:“政局混亂腐敗至此,合該滅亡!”想必在張角的黃巾起義中,東漢走向了滅亡。

孰料李念卻道:“但黃巾起義失敗了,並沒讓東漢滅亡。東漢末年儘管有各種問題,可東漢的軍隊依然強悍。”

這話聽得始皇三人一怔,啥,東漢有這麼多問題,又是天災,又是人禍,居然還沒被黃巾起義給滅了,這命是真的硬。

“光和七年三月,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興兵反漢,因有叛徒出賣,起義並未準備完全,屬於倉促發動,若能讓張角籌備完成,應能再多支撐一段時日!”

“但即使張角準備完成,也滅不了東漢,東漢雖老朽,可其實力依舊在黃巾軍之上。黃巾起義規模浩大,起義後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皆有戰事,黃巾軍攻勢如虹,一些州郡失守、吏士逃亡。”

“然而,東漢朝廷以盧植、朱儁、皇甫嵩等人為將,率軍平叛,也是在這場平黃巾的戰爭中,眾多漢末豪傑登場,魏之曹操、蜀之劉備、吳之孫堅,皆在此間立下功勳。”

“可謂是張角的末路,漢末豪傑登場的基台!”

聽到“蜀之劉備”四個字,始皇心中生出一種很莫名的情緒:這劉備一聽就是劉邦那廝的子孫,蜀漢的建立者,劉邦這家夥建立的王朝是真能苟,西漢亡了有東漢,東漢亡了又蹦出來一個蜀漢。

亡了,又沒完全亡,都眼看著這次要埋進土了,居然還能再喘兩口氣,就非常的能活……

這就是子孫多的好處?

朕是否也要為宗室多添些人口?

待得日後大秦進入衰亡時期,也能像劉邦那廝的漢一樣能活。

不知道始皇帝由劉備想到了子孫多好處的李念繼續道:“在這些人的討伐下,黃巾軍勢如破竹的攻勢被止住,很快由勝轉敗,漸漸隻有招架之功,難再有還手之力。”

“更倒黴的是張角因病亡故,張角是太平道創始人,其在黃巾軍中的地位無人可以取代,其一死,等若支撐黃巾軍的精神支柱倒了。”

“若張角在世,還能號令諸多黃巾軍與東漢平叛大軍堅持一二,可其一亡,黃巾軍沒了主心骨,其弟張梁、張寶可沒他的影響力,難以服眾,黃巾軍走向末路。”

“同年十月,皇甫嵩於廣宗破張梁軍,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黃巾軍婦子,係獲甚眾。”

“十一月,皇甫嵩與钜鹿太守馮翊郭典攻下曲陽,又成功斬殺張寶,再滅十多萬黃巾軍,築京觀於城南。”

“張角雖病死,但在廣宗被破後,其被皇甫嵩破棺戮屍,首級運回洛陽。至此,黃巾軍徹底大勢已去,黃巾之亂平息。”

聽完這番講說,始皇三人心中情緒複雜,站在君王和朝中大臣的角度看,應當視張角和黃巾軍為亂臣賊子,可莫名又覺得張角這人還挺可惜,那可是向強大的東漢舉起叛旗。

李念可不管三人如何想,接著道:“張角雖死,黃巾雖滅,可重創了東漢,在東漢這尊本就日漸虛弱的巨人身上劃出了一道巨大的傷口,讓其血流難止,更進一步走向滅亡。”

“黃巾起義平息後,劉宏也意識到他可能要成為亡國之君,采取了一些措施挽救東漢,但並沒有什麼用。而且,劉宏也不是那等心誌堅毅的君王,即使感到了東漢有傾頹之危,依舊沉迷享樂。”

“是,東漢是可能要亡,他可能會成為亡國之君,但這並不妨礙他一邊想辦法挽救,一邊繼續享樂,兩不耽誤!”

這話令始皇三人神色古怪,好個“不耽誤”,有這種荒唐的帝王,這東漢還能撐過黃巾起義,也是厲害。

劉宏雖是個荒唐的皇帝,但不代表其完全沒能力,若不是即位在東漢末,而是在一個王朝的平穩階段,評價未見得會特彆差,且東漢也並未亡在劉宏手中。

李念道:“黃巾起義也讓許多人都看到了東漢朝廷的虛弱,各地反叛頻發,也就是在這時,劉宏犯下對東漢最致命的一個過錯:中平五年,時任太常的劉焉向劉宏建言,提議用宗室和重臣為州牧。”

“東漢采用的也是郡縣製,隻是多增加了一級‘州’,變為了州、郡、縣,州轄郡縣,州郡的主要官員為刺史、太守,州刺史的官職看似在郡太守之上,然而州刺史當時的職責是監察州內各郡官員,不是一州最高的行政主官。”

始皇三人都是官場老油子,一聽這話便明白了這種設置的好處和壞處。

好處在於可以限製刺史權力,不會讓其總攬一州大權,變成當地州的土皇帝,威脅到中央,壞處在於刺史可能約束不了太守,尤其在天下紛亂時,太守可是掌握一郡實權,刺史卻隻有監察權。

實權太守如果不想聽刺史監察,刺史又能如何?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