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帝秦設計師 > 第151章 孫堅與關羽

第151章 孫堅與關羽(1 / 1)

推荐阅读:

“東漢朝廷遷都長安,但董卓並未立即到長安,而是留守洛陽,對抗反董聯軍。由於袁紹、袁術都在聯軍之中,且袁紹還被推舉為聯軍盟主,董卓下令將太傅袁隗、太仆袁基滅族。”

“遙想當年,董卓還曾拜在袁氏門下,也為袁氏門生故吏之一,在其免職時,若非袁隗將之提拔,董卓即便能東山再起,恐怕也沒這麼快。袁氏以為董卓是條能駕馭的犬,孰不知這是頭狼!”

李念笑道:“也是袁氏自作孽不可活,董卓之秉性,並非無人知曉,但袁氏心高氣傲,認為區區董卓,必不可能翻出他們掌心,活該被滅族。終日打雁,終被雁啄!”

蒙恬這時問出一個問題:“既有族人還在董卓手下,袁紹、袁術為何敢明目張膽參與反董?”

李念笑道:“關於這個問題,後世有人認為袁紹和袁術起兵反董,甚至袁紹願意接受推舉,成為聯軍盟主,是想利用董卓除掉其他袁家人,尤其是袁基,因為相比袁紹、袁術,袁基在袁氏的地位更尊貴。”

“要是袁基逃出來,那麼必定會由其帶領袁氏,統合袁氏之力,而袁紹、袁術都將為袁基附庸。兩人如果不想淪為替袁基打天下的馬前卒,那最好是送袁基去死。隻有袁隗、袁基死了,袁紹、袁術哥倆才能真正接收袁氏留下的龐大人力物力。”

“而且,當時天下多人反董,反董為大勢,袁氏身為名門望族的表率,如不站出反董,天下人將如何看他們?反倒是出來反董,既可得天下之名望,還可借董卓之手除去袁隗、袁基等人,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但是,反董聯軍雖聲勢浩大,卻心思各異,有孫堅這等確實想要反董之人,也有袁紹、袁術這等隻想耗他人之力,不願耗己身者。”

“可惜在演義中,刪減去孫堅之事跡,還將孫堅之功安到他人頭上,最終搞得世人皆知‘關羽溫酒斬華雄’,孰不知這場反董之戰,關羽去沒去也未可知。”

始皇問道:“這孫堅、關羽,皆為何許人也?”

李念簡短介紹道:“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也是三國之一‘吳’的奠基人,其少年便勇武非凡,以軍伍得以起勢,曾參與平定黃巾起義,在各路人馬反董之時,孫堅也響應反董。”

“孫堅和那些隻喊口號不乾事的人不同,他是真乾事,被董卓麾下徐榮打敗過一場後,又整軍重新討董,不僅一雪前恥,還逼得董卓放棄洛陽,退往長安。華雄也是在孫堅敗後重新討董時斬殺!”

“但除了孫堅、曹操真在討董外,其餘討董的群雄早就忘了這事,甚至為了搶奪勢力地盤,開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像當時孫堅附屬在袁術麾下,袁術表奏孫堅為豫州刺史,可孫堅率軍討伐董卓未歸,袁紹卻改派會稽人周喁為豫州刺史。與一群蟲豸為伍,如何能成大事?”

“孫堅得聞消息後,慨然歎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孫堅也隻得回師先解決後方事。”

這種自己率軍在前方和強敵作戰,自己人卻在背後挖牆腳的行為讓蒙恬頗為生氣,再想到是袁紹向何進獻策讓董卓進洛陽,蒙恬頗為氣憤道:“袁紹豎子,不足與謀!”

始皇也為孫堅惋惜道:“聯軍即便不予孫堅多少支持,隻不拖後腿,結果也恐會不同。”

有些人就是這樣,乾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夠,還在彆人乾正事時,專門拖乾事人的後腿。

但話說回來,要是沒有這種人,大家都齊心協力,那大秦估計早就被六國給瓜分了。

六國聯軍討伐大秦,不也是因為各懷心思,有像袁紹一般的人,才導致了最終失敗。

李念道:“在初平三年,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劉表,在追擊劉表麾下黃祖之時,中黃祖部將暗箭而亡。孫堅死時僅三十六七,但其人雖死,卻闖下偌大名聲,為其子孫策打下了一些基礎。”

聽到孫堅就這麼沒了後,始皇三人皆有歎息,如此豪傑,竟因暗箭而亡,若非中了暗箭,這孫堅恐怕還有更大作為。

從孫堅的軍事能力分析,還真有這可能,可惜沒如果,孫堅勇猛善戰是優點,也是缺點,其率軍上陣殺敵,固然能使麾下之軍更為強悍,但也更易陣亡。

李念又講起另一人:“關羽,又稱‘關公’、‘關雲長’、‘關二爺’、‘關聖帝君’,這位在民間的傳聞極多。其乃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結義兄弟。”

“關於結義,在演義中也有一段故事,名為桃園三結義,結義者分彆為大哥劉備劉玄德、二哥關羽關雲長、三弟張飛張翼德。是時,黃巾起義爆發……”

聽李念將“桃園結義”娓娓道來後,始皇好奇問道:“那這三人最後是否真完成了其等誓言,‘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李念道:“並沒有,關羽先死,再是張飛、劉備。關羽非正常死亡,是在和東吳交戰中被俘,之後被殺,這也影響到了劉備,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起蜀漢大軍伐吳,卻被東吳陸遜擊敗,最終病逝於白帝城。”

“至於張飛,則是因性格暴烈,常鞭打麾下將士,致使部將心生怨恨,最終被麾下將領殺害。”

始皇聞言點了點頭,還以為這三人真做到了“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想想也可不能,除非三人約定在同個時間自殺,否則很難做到。

但在兄弟死後,能起大軍伐吳為兄弟報仇,這蜀漢昭烈帝劉備有些意思,其是真想為結義兄弟報仇,還是隻想趁機用這個借口?

“關羽的出身並不高,可能正是由於出身,關羽的性格‘傲上而不辱下,欺強而不淩弱。重士卒而輕士大夫’。”

“其一身武藝極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在那結識了劉備、張飛,後隨劉備討黃巾,征戰四方。”

“在和劉備、張飛失散之時,也不忘護住劉備家小,曹操待之甚厚,想將之招攬,也未能成功,後在得知劉備蹤跡後,關羽儘封曹操所賜,拜書告辭,不遠千裡前往劉備所在。”

“這也在演義中被變為一個知名的故事流傳,‘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始皇道:“此為忠義之士,能不戀權財,忠於舊主,甚為難得!”

李念點頭笑道:“關公確實忠義,所以他在後世被多代帝王宣揚追封,最終甚至成為了神靈,在華夏甚少有人不知關公,乃至海外國邦也有信關公者。”

“在後世,哪怕是凶惡的匪徒,也會拜一拜關公,敬其忠義,可說和呂布是截然相反的例子。”

一個“方天畫戟捅義父”,一個“千裡單騎尋舊主”,孰優孰劣,一目了然,沒人會想自己哪天就被兄弟或手下捅兩刀。

“關於關公的傳聞故事還有不少,如‘三英戰呂布’、‘水淹七軍’、‘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斬顏良文醜’等,但這‘溫酒斬華雄’卻是關公諸多故事最能彰顯關公之……的厲害一個。”

其實就是編出來讓關羽裝逼的,但在始皇帝麵前,也不好用“逼格”、“裝逼”等詞彙,有辱聖聽。

李念繼續道:“反董聯軍中究竟有無劉關張三人,後世史書中少有明確提及,但《三國演義》這部演義為讓劉關張合理出現在反董聯軍之中,作了一些虛構。”

“如原本反董聯軍隻有十一路諸侯分彆為:南陽太守袁術、勃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

“其實孫堅和曹操也在其中,但這兩位在當時算不得一路諸侯,孫堅附屬在袁術麾下,曹操則在張邈麾下,遂未被單獨列算。”

“可在演義中,十一路擴充到了十八路,多的七路為:北海太守孔融、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之所以添加這北平太守公孫瓚,便是為了讓劉關張順利出場,因為按演義,此時劉關張三人在公孫瓚麾下。”

始皇道:“著寫那《三國演義》之人為何要如此做?其是為了抬高劉關張三人?”

李念點頭:“正是,《三國演義》雖借鑒於曆史,卻並非曆史,隻是流傳太廣,影響太大,以致很多人認為是曆史。而著作此書之人正是為了宣揚蜀漢之正統,曹魏之不正。”

“當然,著作此書的人並非三國時人,是明初之人……”

這麼一說,始皇立馬懂了,這個著書的家夥是想借古諷今,故意在書中吹捧蜀漢,以此譏諷當時的明朝得位不正。

見始皇不再問,李念接著道:“演義裡,十八路諸侯聯軍抵達汜水關前,被董卓麾下驍騎校尉華雄所擋,華雄甚為勇猛,先殺濟北相鮑信之弟鮑忠,再斬袁術麾下武將俞涉,又斬太守韓馥麾下上將潘鳳,駭得諸侯失色,不敢再隨意派將出戰。”

“正在這時,身為馬弓手的關羽主動請戰,曹操倒酒一杯為關羽壯行,然關羽卻並未立即飲下,反而道:‘酒且斟下,某去便來’,說罷出帳提刀,飛身上馬。”

“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李念在這番講說裡用了《三國演義》的原文,聽得始皇笑道:“好個‘溫酒斬華雄’,此實為彰顯那關羽之勇武,他人不可斬華雄,而其方可斬,取華雄之頭驚於諸侯,想必在那中,關羽請戰時,還曾遭遇諸侯懷疑刁難。”

李念道:“陛下明鑒,那‘三英戰呂布’亦是如此,為體現劉關張能做到其他諸侯不及之事,用後世說法,便是形成反轉,體現三人之厲害。”

裝逼寫法在古代便有,不是現在才有,所以說爽文從古至今都很有市場。

“然而實際曆史上,華雄是被孫堅所斬,此功卻被安至關羽頭上,後世許多人隻知關羽溫酒斬華雄,卻不知孫堅,殊為可歎。”

“然縱有孫堅、曹操這等真想要討董之人,奈何其他人多為蟲豸,反董聯軍最終並未取得成功,但如袁紹等諸侯已得到他們所想要——讓天下更亂,唯有天下大亂起來,他們才更有機會奪取神器。”

“董卓此時退走長安,繼續他的不當人,折辱大臣、欺淩皇帝、苛虐百姓,於郿縣修築塢堡供其享樂,裡麵存放他搜刮而來的糧食珠寶,並將搜羅來的美女置於此處……”

“董卓一係列作為鬨得天怒人怨,連他手下的幕僚都對董卓心生不滿,謀劃行刺,可惜未能成功。這時,司徒王允出手了!”

“王允認識到要殺董卓,很難從外部入手,因為董卓麾下之軍雖劫掠奸淫,卻為百戰精銳,天下間少有能與之相敵者。”

“既然不可從外,那便隻有從內,利用董卓身邊人將董卓殺死,且此人要武藝不俗,能殺得了董卓,不能重蹈董卓手下幕僚刺殺之事。王允也發現了這個合適的人選,正是‘專捅義父’的呂布。”

“說來,呂布雖入了董卓集團,與董卓誓為父子,但呂布屬於中途入夥,跟董卓集團的老人肯定有差距。他認了董卓當義父後,日子過得並沒他想的那麼好,甚至董卓因少許失意,拔出手戟擲向呂布,讓呂布心生怨恨。”

“該說不說呂布和董卓確實可以成為義父子,至少兩人在好色方麵有共通處。董卓極為好色,在掌握大權後,當然不會忘記搜羅美女,而呂布隨侍董卓,常會見到這些美女,一來二去,自然有心動者。”

“於是,呂布便在董卓沒注意到時,代父辦事,與董卓侍婢私通,但這種事風險極高,一旦被董卓發現,呂布知曉其必死!”

始皇三人心道:難怪那演義要寫司徒王允以其義女貂蟬設美人連環計,這呂布也當真是色膽包天。

但這其實也還好,這兩人隻是義父子,不是真的父子,至少沒有兒子和父親女人私通,父親和兒媳私通。

不過,華夏數千年曆史,王朝這般多,說不定便有某個王朝的皇室就出現了這類奇觀。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