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以馮猶龍如今半個禦用劇作家的身份,他的所見,自然要比一般百姓更廣泛,此次采風之中,又去衙門調閱了不少卷宗,還拿到了統計局給出的數字,這視角可謂是高屋建瓴,此時便對徐拂二人,如數家珍地說起衙門中和婚姻有關的糾紛,“數年前,新式婚書剛推出的時候,那時婚姻處最打的活兒便是幫夫婦析產,多的是婦人要離婚的,大約占了八成,也有兩成是丈夫要休妻的。”
這幾年下來,隨著婚書的規矩逐漸鋪開了,婚姻處這裡離婚的漸漸少了,大概是該離的總算是離掉了,漸漸多出來的,是來補簽婚書的舊夫妻,婚介所中的官媒,絕不止在招貼牆前的那幾個,如今甚至還有不少從前的訟師都加入了,這些訟師,原本是代人寫狀子為業,這生意是有一搭沒一搭,靠天吃飯的,見到婚書裡的商機,不少人都轉行專做婚書顧問,賺得盆滿缽滿,在同行間也傳為笑歎。
“如今買地這裡,正經兩家都是老活死人議親的,來的人有多少?我先算算,婚介所的官媒一個,小夫妻雙方,雙方父母親眷,這個一般隻允許各列席二人,此外男女雙方都會各聘婚書顧問來,少則八、九,多則十餘人,婚書如同聚訟一般,寫得極為仔細——這些事情,外地人哪裡知曉?便因此淪為騙徒眼中的肥羊,如今來鬨離婚的,倒有一半以上是因兩地規矩不同,遭了欺騙。”
譬如針對徐拂這樣的外地殷實女娘,騙子便捉住她們還有些傳統,想要通過婚姻在本地落腳,找個倚靠的心理,先推出一個老實憨厚的本地富商來,言說是本地大族分家出來單過的,自己做些生意,父母跟著長兄在彆處養老——若是鮮衣怒馬、權勢過人的,徐拂等人還不敢嫁呢,就是要這般,條件中上,自己也有些缺陷(多數是喪偶)的,方才能入了眼來。
這樣的富商,常來客棧用膳喝茶,不也很正常嗎?和徐拂等人相識,也就入情入理了,再加上,本地去婚介所的百姓,其條件多數也是有限,從前的上層人家,迄今還多是自家說親,如此一來,一切順理成章,數次相會,好禮相送,請人說親……很多警惕性差一點的女娘,便簽了放棄獨立財產權的條款,並且自以為是自家占了便宜——男方家裡,積蓄豐厚,兩家的錢合到一家。那店鋪、房產,也都是自家看過的,如今是新式婚姻,沒有彩禮嫁妝一說,彩禮能給多少?這幾百兩的身家,是自家的幾倍,若是離婚了自家能分一半,的確也是自家占了便宜。
“正所謂一個貪字莫起念,這婚書是真,身家也是真,可婚後不數月,生意做賠了,闔家財產都進去了,債主來索債,拿的也是貨真價實的欠條,連嫁妝一起填進去都不夠,若說要離婚,可這條款言明了,兩家錢合到一處,便是對方情願離婚,那按理也要分一半的,更何況對方還不願離婚呢?又有那種放棄了人身權的女娘,日日被丈夫摔摔打打的,也無法因此離婚,無奈何之下,隻能走淨身出戶那條路子,隻求脫身,帶來的那數百兩銀子,就此葬送進去。”
馮猶龍說到此處,也是一歎,“至於這丈夫,他做的生意也不是虛假,賠的錢也是真的,拿了妻子的嫁妝銀又去做本,經營個兩三年,身家還比從前更豐厚——為何呢?他們那個團夥,是說好了輪流設套的,他的生意賠給對麵,對麵其實是自己人,現在輪到對麵去娶了,生意便全賠給他,他因此又有錢起來了,其實都是一股本金在流動。”
“這團夥內,若是有男有女,那就更為方便,他娶過了,現在便輪到女的出嫁去了,要分贓更是簡單,這一輪各自嫁娶完了,錢到手了,便收歇了生意,一道去第三地,結婚過一段時間的日子,再離婚時,各得各的贓款,毫清厘析的,誰也不占誰的便宜。”
“如此,做一輪能夠花個三四年的,又不是慣犯,官府怎麼抓他們?這是不好上刑的,男婚女嫁這是各自情願的事情,若是因為一個人結婚幾次便歧視他,那日後倒無人敢離婚了。”
這樣的套路,在江浙一帶倒也不是沒有,那些騙子從前都是騙江浙一帶管了繡莊等產業的寡婦,又或者是有意從良的名伎的,這會兒因這些女娘都往買活軍這裡來,便也如附骨之疽一般跟了過來,馮猶龍又說了女方騙男方彩禮的,“有一等外地過來想要安家的富家子弟,心中頗為惴惴,這是為何呢?因買活軍的追殺令下來,天下富戶都是睡不安寢了,這些人雖然分家過來了,但在本地沒個根基,也沒個老相識的,連同鄉會都找不到,根本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親戚牽連,便想要儘快在本地安頓下來,找一門有力的親家,也不求他們幫著什麼,隻是萬事有個親眷指點罷了。”
“便是如此,又落入騙子的套路之中了,他們也是,總有幫閒設法有意結交,又托請所謂的老媒人撮合,那女娘一定是花容月貌,又有豐厚嫁妝,這公子也被朋友指點——若是把錢財算入彩禮,那就不再是本家的錢了,便是本家被清算了,也論不到這裡,於是厚給了女方,女方將彩禮往家裡一撂,自己帶了幾箱不值錢的破布頭過來,不過一個月就去婚介所申請淨身出戶。公子一看,彩禮全沒帶回來,再一了解買活軍這裡的規定,當下氣極自儘的都有!”
“至於這女子呢,她若是一兩年內不再嫁了,便是在本地生活,官府也拿她不得,又或者暫離開買地去投親,之後換個城市返回的,也能輕易拿到身份文書,又乃至在這幾個身份中不斷切換,去外地再故技重施,一年嫁個三四回的,也不是沒有,官府這裡,想要抓到定罪,何其之難呢?
千變萬化,不離其宗,受騙者無非是貪、懶、蠢、怯四個字而已,都是新瓶裝的舊酒,這些騙術,在敏朝一帶也是舊而有之,實際上,隻需要好好學習本地的法規,又暫緩一段時日,先從掃盲班畢業了,找了自家的營生,有了一幫工作中認識結交的可信朋友,又尋到了促進會,甚至還能去婚介所和官媒好好梳理,在婚書上吃虧受騙的可能,便要小得多啦。”
馮猶龍說到這裡,也不免歎道,“隻是天下人,其牛心古怪者在所多有,那些旁人一再提醒,仍是一意孤行,乃至上當受騙,事發後又失魂落魄甚至於輕生自儘者,真是在所多有。按說也是能孤身闖蕩,一路平安來到買活軍這裡的人,為何在此事上如此輕信,著實令人不解。於是六姐寫了一張手書給我——”
說著,便珍而重之從懷中取出,向二人展示,顯然能得一封手書,是馮猶龍的得意事,錢受之、徐拂乃至一旁的楊愛,也都屏息凝神,定睛看去,隻見上頭龍飛鳳舞地寫了幾行墨字,一看就知道是用羽毛筆寫的,筆鋒纖細,字跡卻狂放虯勁,上書道,【這一係列案件中,除了女子的菟絲花老觀念引發的結婚衝動以外,許多都是外頭百姓自幼沒有經過戀愛訓練,又受話本戲劇影響,誤以為婚姻至高境界是兩情相諧,也就是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又盲目相信戲曲話本中描述的一見鐘情現象,因此產生對愛情的盲目崇拜,胡亂拙劣效仿所致。
實際上應當闡明的道理是,一見鐘情、一眼定終生隻是男女接觸極少的情況下,因性吸引力而演化出的擇偶舉動,一見鐘情、私定終身,是對傳統婚姻模式的反叛,不能說有多麼健康,百姓對文藝作品的模仿是必然現象,無法遏製,作品的走紅反映的是社會的思潮,不必也無法禁絕,但文藝界應當要走在百姓前一步,應映時勢之變,起教化之用,教導他們形成新的更實用的婚戀觀,或警示、或啟發、或闡述,對於教化無用的通俗作品,我們任其而為也無需去遏製,但這種符合官府需要的作品,則也應該得到我等的大力扶持】
錢受之目注手書,仔細品味其中所折射而出的謝六姐其人其行其心,一時不由癡了,馮猶龍指著手書道,“這大力扶持,便是官戲班常演的戲目了,若經官戲班選中,由他們下鄉送戲,每演一場都有版權費的,演出所得,比自家戲班上演,相去何止千倍萬倍?這且都不說了,便是圖名而言,這大江南北傳唱的廣度,也不是自家的小戲能比!
因此如今我們買活軍地界的戲社,都把這新戲的撰寫,當作頭等大事,武林、紹興一帶的浙戲文人,還請了曹能始、淩玄房來助陣,便是他們的大將張宗子去南洋了,也誓要壓過我們吳江戲社一籌呢!受之,你既然來了,此事便也要著落在你身上,還有徐校書,你精善音律,少不得你的指點。”
徐拂望著手書,出神半日,方才笑道,“我今來此,本是倉皇無依,淒涼落魄,盲目來投,卻不料才剛入買地,便逢故人,好言相勸,又賜我一門營生,賤妾心中感佩之至,如何敢辭呢?於音律雖不敢說出神入化,倒也頗得些許三昧,不料入暮之年,還有寫戲的機會,都要多謝馮相公提攜。”
“欸,怎麼這樣講,你都入暮了,我和受之又怎麼說?”徐拂當年和馮猶龍相識時,不過十一二歲,如今四十歲出頭而已,馮猶龍道,“你在買地這裡,還算很年輕的呢,買地的八十老嫗都有讀書習字,自家組了個老婦權益促進會,三不五時結伴去飲茶交流的,又何況你這韶華未逝者呢?且安心做了手術,日後這大好河山,等你遊曆呢!”
一席話說得徐拂也是顏開,錢受之見她眉宇之間,陰霾儘去,也是暗自點頭,心中歎道,“如此倒比我原意要好,我原想著,她孤身流落至此,贈她些銀兩也好,但老龍這般處置更好,銀子不如營生,更何況徐氏的確於音律詩詞都有專長,若能就此在戲社安身,頃刻間便覺得有了寄托,腰杆也比之前要直多了,我看她也熄了成親之念,倒不必再擔心她所托非人。”
他一貫是有些憐香惜玉心思的,見馮老龍延攬徐拂,也算是放下自己心事,於是和馮猶龍說些買地這裡的新戲事情,又問打算如何寫這出新戲,用什麼故事。馮猶龍笑道,“這還沒想到,因是禦製劇,一邊采風,一邊還在揣摩此劇主旨,所謂‘新的更實用的婚戀觀’,不過是六姐一句話而已,我等卻要仔細揣想,不知如何能體現,又何謂新,何為實用。”
主旨先行,在此時這樣的創作邏輯,還是十分稀少的,許多劇目,都是以民間傳說、名人故事為主要枝乾往下編撰,便是馮猶龍自撰的情天寶鑒一書,許多也脫胎於道聽途說的真實故事,故事本身,反映的主旨無非是因果報應、向善勸學等等,似《牡丹亭》一般,以情字為主,已算是令人耳目一新。這新戲的主旨,似乎是回到‘向善、勸學、忠君’的老套路裡,這樣的戲也有一定的寫法,不算是為難,不過當務之急的確是解析出謝六姐所說的‘新婚戀觀’,到底為何。
再深一步想,要知道什麼是新的,就該知道什麼是舊的,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把思路推導到此處,不由麵麵相覷,馮猶龍道,“我近日也在思索此事,婚姻之事,若是往大了說,那是結兩姓之好,若是往小了說,那也是人倫大事,正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敏朝,似乎以為成親是必然之事,請問二位大家,以你們看來,這結姻緣由便不去說它了,要說把日子過得下去的話,那婚姻之中,最要緊的是什麼。”
二人聽了,都各自沉思——這結姻之由不說,自是因為天下的男女,能自己決定親事的實在是很少的,徐拂這般身份的名伎,或許算是例外,交往的名士給付茶圍錢,隻是為了買她出來應酬,至於和誰相好,多數還在女方自己,將來許嫁他人,也可依照自己的心意。
至於錢受之,他這樣身份的貴公子,成親前能見女方一麵,已是難得了,哪怕續弦幾次,正妻也絕不會在婚前和他有什麼來往,是以在挑選正妻時,追求的並非是男女之情,而是門當戶對,彼此能夠得到結親的好處——所謂兩姓之好,女方要有能操持日子的能力,男方要有能供應日常所需的財力——女方動用嫁妝錢,這是不體麵的事情,又或者,男方要有相應的政治前景,值得女方投資,各取所需,這婚姻方能長久。
馮猶龍道,“這邊是娶妻娶賢的道理了,納妾方才可以納愛——多年來,敏朝這裡是如此通行不悖的,但說來也是古怪,自來戲曲話本,為人傳頌者,再沒有弘揚道學的,卻全是什麼牡丹亭、拍案驚奇,又有我的情天寶鑒一類,可謂是說上一套,做上一套。
這裡的邏輯是不通順的——娶妻既然娶賢,婚前又不能見麵,那麼賢是因為對夫君的愛重呢,還是因為對自身的要求,是否嫁給任何丈夫,此女都一樣賢惠?若是如此,嫁誰對她有什麼區彆?再深一步來講,既然婚前毫無交往,其結姻的選擇,和情字絲毫沒有關係,那為何世人均喜談情,又有這許多女兒閨情的詩詞劇話流傳?”
徐拂思忖一陣,緩緩道,“所謂無巧不成書,情字唯莫測而已,因其莫測,可借此生出多少故事來,以妾來看,話本、戲目不離男女之情,隻怕因由在此。實則如今若是要構思一出男女成婚故事,卻又全然拋開一個情字,這故事該如何推演,妾也想不出來。”
馮猶龍拍案道,“是啊,這正是荒謬之處了,故事中離不得情,似乎婚姻是情情相親之物,而現實中,且不說彆處,便是婚書,婚書裡能寫出和情字有關的條款嗎?寫不出來,因情字無形無質,無從辨彆,而婚書中全是無情之物的約定,和婚書有關的糾紛,也全是利益二字。不論是敏朝之婚姻,還是買地之婚姻,究竟是情還是利?
既然是要倡引新風,自然便要有個論斷,孰為上層,孰為下層,我便想問二位了,在我等新戲之中,到底要秉持何等主旨?
這締結婚姻,到底是求情為上好,還是圖利為上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