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上已經來到了二月中旬。
這段時間裡,李元徽先是對一眾功臣進行了封賜。
慕容三藏、羅士襄、張鎮惡、尉遲敬德、劉元慶、段武達、婁浚、張瓊、石彥超等十餘人,全都因為戰功卓著而得到嘉獎。
其中慕容三藏被封為城陽郡公,羅士襄為河陽郡公,張鎮惡為漢中郡公,劉元慶為彭城郡公,尉遲敬德首次封爵就得到了高平縣公。
隨之而來的,就是李元徽對於軍隊體係整改。
其實這事他本來是白溝之戰後就想做了,但因為換俘和接下來的大戰,也根本顧不上。
現在燕軍退兵,邙山之戰又取得了勝利,這種情況下李元徽肯定是要借勢整頓一下的。
該罷黜的罷黜,該晉升的晉升,編製要正式確定下來,缺額的該補齊的補齊。
帳下親軍,編製還是十八營,三千六百人。竇奉節為左都督,王傑為右都督。
王傑是李源的外甥,出身琅琊王氏,是祁國公王翊的同母弟,也是追隨李元徽許久,驍勇善戰,此戰跟隨羅士襄身後,帶著二百騎兵衝擊上萬人的軍陣,表現極為亮眼。故得到升任。
趙大舊部原本六千人,此戰之後,還剩下五千四百餘,李元徽給補齊至六千人,仍舊一分為二。
原本歸屬趙二統率的三千人,建號“龍捷軍”。以此戰功勳卓著的張瓊的為左都督,馬仁禹為右都督。
另外三千人,建號“神策軍”石彥超為左都督,韓鐸為右都督。
成立最初隻有僚屬班底,而沒有實際兵權的天策府,此時統轄“帳下”“驍果”“神武”“神策”“背嵬”“龍捷”六軍。
其中帳下親軍為三千六百人,背嵬軍和驍果軍都是兩千餘,神武,神策,龍捷三軍都是三千人。
合計一萬六千餘。
又以李青蓮為天策府中護軍,於仲亨為中領軍,趙炯為中都護,監護諸軍。
齊王府護軍仍舊是六護軍的格局,保持著六千人的建製不變,隻是增加了幾百個洛陽勳貴子弟和江淮豪族以及各軍將領子弟充任扈從親衛,李元徽還特彆給他們賜號為天策帶刀舍人。
這其中有朱德裕的外甥李保和朱文正,段武達的侄子段孝先等,當然身份最顯赫的,卻是前朝皇子,新城郡公慕容克邪。
這小子因為頑劣,又不務正業,被自己親姐姐齊王妃慕容佳音給趕到姐夫身邊做侍衛。
李元徽倒是很樂意見到慕容克邪文不成武不就,畢竟是前朝皇子,還是他嫡長子的舅舅,這種身份要是還文武雙全,胸懷大誌,那就不太好了。
至於其他各刺史部轄下的隊伍,李元徽在親自校閱過之後發現自己可能犯了先入為主的經驗主義錯誤。
兗州和南豫州、北豫州的萬餘軍隊,其實訓練水平很不錯,隻是沒經過戰事曆練。
而更遠的徐州軍,其實戰鬥力更為可觀,因為那是裴敏之操練出來的,但這次則沒有調過來。
這些州郡的援兵,洛陽戰事結束之後李元徽並沒有讓他們立即回去,原本是打算等著江淮的左右武衛調上來之後再行歸去。
這好就接著這個機會讓南豫州的數千兵馬,返回的同時,順路去支援江淮戰事。
江淮戰事其實不用太過擔憂,沿江防務他都選擇了守成穩重之人。而南方人想要北上,並不容易.
“彩,彩,彩”
校場上,坐在暖棚內主位的李元徽被突然其來的喝彩聲打斷了思緒。
今日在東城大營內舉行的演武,是中護軍李青蓮提議的,讓諸軍各派勇士戰將出馬,進行步射、騎射、器械、角抵、馬戰、步戰、拔河等多項技藝比試。
各項比試的前三名分彆都有豐厚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