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的流通,在這個時代,是非常巨大的延遲性。
就比如目前的東魏和西魏,此時他們收到的消息,還都是一兩個月之前北燕勢如破竹,如有神助,一路進攻到洛陽城下了。
因此更早一些,在冬季這個不適合南方進軍的時候,打著趁火打劫算盤的西魏就率先出兵。
發大軍十萬,由西魏主曹親領,大司馬丁景珍等相隨,試圖奪回江夏,圍攻夏口三十餘日,不克。而後荊州刺史李大亮出兵進攻襄樊,江州之軍也趕到救援夏口,西魏於是退兵。
至於東魏,同樣蠢蠢欲動。
去年白溝之戰後,東魏朝堂上就覺得現在機會到了,應該出兵了。
大將軍苗先雲,楚王曹成,這次全都覺得有利可圖,力主出兵北伐。
而新帝曹炎,在繼位以來,跟大將軍苗先雲這個國丈,以及楚王曹成這皇叔之間,有不少矛盾。
曹炎想要建立新軍,整肅軍隊,希望能夠組織起一支能夠令行禁止,戰鬥力強悍的隊伍。
但無奈的是,朝中反對的浪潮很高,特彆是國丈和皇叔,以及部分豪強出身的元老。
東魏的兵權,新帝曹炎隻能夠控製原本隸屬於東宮的衛隊和先帝曹元靜的禁軍。
其餘各部,分彆掌控在苗先雲和曹成這兩個權臣手中,畢竟他們都是跟著曹元靜起兵的老兄弟,現在麵對身為晚輩的皇帝,自然是不像過去那麼聽招呼了。
年輕人想要權利,老一輩不想放權。
這其中還摻雜了江東豪族和先帝舊部,這就讓東魏的局勢更加混亂。
苗先雲和曹成這次想要趁著北方大戰的時際,未嘗沒有想用出征和軍功來限製皇帝的想法。
直到快出正月,臨近二月的時候,建鄴方麵收到了兩則情報。最終讓皇帝應允了曹成和苗先雲的出兵計劃。
第一則是有關於北燕大唐戰事的結果,邙山之戰宣告結束,此戰燕軍並沒有能夠一口氣拿下洛陽。
但算上邙山大戰之前,燕軍奪取了黃河重鎮黎陽,隨後又奪取河內十六縣,除了河東之外,已然全據河北,在戰略上似乎是占了不少便宜。
但邙山之戰損兵折將,韓、婁代文兩個大將戰死,損兵數萬,無疑算是敗退了。
隻看這個情報,大唐在取得洛陽戰場的勝利之後,想要奪取江淮恐怕並不是好時機。
至於第二則就是重大利好了,大江對岸的唐軍已經在做開拔的準備了。並且這個情報還是經過多方認證,可以確鑿無疑的。
對江淮的情報工作,不管是曹元靜還是曹炎,全都下了不少本錢,投入不少人力和物力,不敢說對江淮了如指掌,但大軍開拔這種事做不得假。
這就讓東魏不少人覺得,大唐即便取勝了,但肯定也是慘勝,並且兵力上麵對北燕有些相形見絀。
所以才要調集回到江淮的唐軍北上洛陽,應該是局勢不容樂觀。
總而言之,隻要江淮唐軍大批北上,就肯定有利於魏軍北伐。
最終曹炎不知道打的什麼算盤,同意了苗先雲和曹成的北伐之議。
二月開始,東魏正式下詔,任命苗先雲為左軍大都督,任命曹成為右軍大都督。
出兵二十萬,北伐中原!光複大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