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於郅都這個過去的老大哥、日後的副手同僚,程不識有自己的想法。
倒是程不識獲封為侯一事,卻是要推遲到劉榮的加冠禮之後了。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封侯這件事,至少在如今漢家,還是一件相當於天子為鞏固班底,貼上專屬於自己的政治標簽的做法。
舉個例子;
太祖高皇帝劉邦,英明神武,立漢國祚,遍封開國元勳功侯共一百四十六家。
那按照這個時代的普遍共識,這一百多家開國元勳功侯,其實都能算得上是劉邦的私臣。
私臣是個什麼概念?
就是漢家沒了,宗廟不再、社稷顛覆,這些人也還是會跟著劉邦再次落草為寇。
之後是奮發圖強也好,就此隱居也罷——總而言之,這些人的命運,並不首先綁定於漢家社稷之上,而是優先綁定在劉邦個人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到了後來,太祖劉邦駕崩,孝惠劉盈未冠即立時,不得不接受母親呂雉代掌朝政,才能勉強穩住這些開國元勳、驕兵悍將。
——作為劉漢夫妻店的二號股東,呂雉也同樣是這些開國元勳的老板。
眾所周知,老板娘也是老板。
拋開一層君臣關係不說,開國元勳們見了呂太後,也得稱一聲大姐或嫂子。
但見了孝惠皇帝,這些開國元勳們,卻大概率會擺出一副長輩的姿態,摸著孝惠皇帝的腦袋,回憶往昔歲月;
而後感歎一句:想當年,俺和你小子的爹——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打天下的時候,你小子可還穿開襠褲呢……
所以,對於漢家的天子,尤其是除開國之君劉邦外的後世之君而言,擁有自己的班底,以製衡太祖劉邦留下的開國元勳家族,無疑是帝王之術的重中之重。
劉榮很幸運。
有太宗皇帝這麼個祖父、孝景皇帝這麼個老爹,曾經顯於朝堂,甚至連呂太後都要忌憚三分的元勳功侯勢力,經過文、景兩代天子堅持不懈的壓製,基本已經淡出了朝堂權利決策中心。
到了劉榮這一代,漢天子甚至可以將平陽侯家族這種絕對意義上的開國功侯,扶植為自己的後族了。
——若非平陽侯家族弱到了一定程度,劉榮腦子就算有百八十個泡,也絕不可能將一個本就強大的家族,扶植為必將雞犬升天的皇親國戚。
而這個過程,靠的不是用嘴皮壓製,更非通過欲加之罪,來削弱元勳功侯團體。
要想製衡一個群體,最簡單的做法,永遠都是扶植起另外一個與之相當的群體。
簡單來說,便是每一代漢天子,都需要通過封侯的方式,來構建專屬於自己的黨羽,以此來製衡開國元勳,以及曆代先皇早前構建的政治團體。
——呂太後搞出來了諸呂王侯集團,想要借此壓製元勳功侯群體,最終卻因手段過於強硬,而被功侯集團強烈反噬;
最終,讓諸呂外戚落得個身死族滅不說,還讓漢家特有的東宮太後、西宮天子二元政治體的天平,自此朝著君主專製的方向緩慢傾斜。
呂太後之後,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繼大統,通過扶植自己從代國帶到長安的班底,來抗衡朝堂原有的開國元勳群體。
最終成果相當不錯。
陳平、周勃、灌嬰等一眾開國元勳代表性人物,都在太宗皇帝高明的政治手腕之下,逐步淡出朝堂。
而後,太宗皇帝也沒讓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舊代王潛邸集團’,成長為新的惡龍。
——將軍張武收受賄賂,太宗皇帝一手‘反賜千金,以愧其心’,直接將張武的政治生涯攔腰斬斷!
外戚薄昭,更是被太宗皇帝親設靈堂送走,避免了薄昭成長為又一個呂澤。
順帶著,太宗皇帝也借由此事,進一步削弱的東宮太後在漢家政權政治結構中的威望及公信力,進一步推動了漢家從東西兩宮二元政治體,朝著君主專製、皇帝專政的方向進發。
到了先孝景皇帝年間,曾威壓朝野的開國元勳功侯集團,其實就已經見不到幾個能蹦躂的人了。
甚至就連開國元勳家族的二世侯,也隻剩下一個老態龍鐘,且兼具半個一代元勳功侯身份的曲周侯酈寄,以及條侯周亞夫還活躍於朝堂之上。
前者年紀太大,再加上漢家軍方將領青黃不接,需要這些老將再發光發熱幾年,這才得以保全自身;
後者更是太子親自出麵來保,最終卻也還是沒保住其政治生涯。
現如今,周亞夫賦閒在家,據說是在準備自己的後事,置辦自己的隨葬品。
且先帝雖然隻在位六年,但也依舊扶植了屬於自己的勢力——如汝墳侯周仁,建陵侯衛綰,乃至魏其侯竇嬰等。
等到了劉榮即立,基本可以說漢家朝堂決策中心,已經完全不受開國元勳功侯群體的影響了。
歲月的侵蝕,也早就讓曾經猛將如雲、名士如雨的開國元勳集團,成為了趴在政權身上吸血的蛀蟲。
第(1/3)頁
第(2/3)頁
而今,劉榮也要循著父祖留下的道路,開始為自己構建政治班底,編製政治羽翼了。
程不識,便是劉榮通過封侯,來組建私人班底的開始。
——給程不識,以及將來的心腹班底封了侯,這些人便會徹底成為‘孝某(劉榮諡號)皇帝私臣’,死後便可合葬於劉榮的皇陵腳下!
故而,程不識的封侯事宜,隻能,也必須拖到劉榮加冠之後。
因為隻有加了冠,漢家的天子,才能具備理論上的執政權利。
恩封班底為侯這樣的重要事宜,自然是要等到自己完全掌握政權,然後再做更合適一些。
若不然,劉榮未冠,程不識卻封了侯,免不得就要有人說程不識這個侯爵,是東宮竇老太後給封的……
忙完了匈奴使團的事,又通過為程不識裂土封侯,為過去這個冬天的漢匈朝那一戰,確定下‘漢家大獲全勝’的政治定性;
接下來,自然便是劉榮的加冠之禮,以及大婚慶典。
加冠禮無需贅述;
——不外乎便是在春耕日,借著天子親開籍田,以勸耕天下的慣例,在社稷壇祭天、於高廟祭祖;
再由竇老太後、栗太後,以及燕王劉定國這位長者,為劉榮行了冠禮。
而後,竇老太後便頒下懿旨:太子加冠成人,合該臨朝親政。
同一時間,朝堂內外一致請願,以劉榮親開籍田時,後宮沒有皇後主持‘親蠶勸織禮’為由,請劉榮早立椒房,以安社稷。
朝堂一致請願,劉榮自然是‘不敢托大’,當即以此事請示東宮竇老太後:祖母,朝臣百官都勸我娶妻,孫兒可如何是好?
隨後便是老太後再一道懿旨,詔令朝堂有司廣尋天下賢良溫淑,以為椒房備選。
經過長安朝堂長達兩個時辰、審查範圍遍布整個平陽侯府的‘大範圍搜尋’,最終,當代四世平陽侯曹壽之幼妹、三世平陽簡侯曹奇之幼女曹淑,成為了朝堂唯一認可的皇後人選。
朝堂內外一致認為:天下之大,再也沒有比平陽簡侯幼女曹淑更賢惠、更溫善,更適合做皇後的女子了。
於是,經過象征性的商談和考量之後,朝堂便迅速開啟了冊封皇後的一應禮法程序。
東宮竇老太後也樂得清閒,早早備好了冊封詔書,隻等著朝堂走完禮數,而後正式頒詔冊封。
可以說,劉榮的整個大婚慶典,都是朝堂內外在忙活;
劉榮基本不需要插手,也插不上什麼手。
也就是在朝堂內外,都熱火朝天的忙活著籌備天子大婚典禮時,未央宮內的劉榮,卻是毫無顧忌的早先一步,召見了自己日後的正宮發妻:平陽侯女曹淑……
“民女曹淑,參見陛下。”
“惟願吾皇千秋萬代,長樂未央。”
便見宣室殿內,天子榮端坐上首禦榻之上,好整以暇的打量起禦階下,那道年方二八的曼妙身影。
以曹淑為後,入主椒房,是早在劉榮即位之初,便早已大致定下的事。
對外說是‘朝堂遍尋天下良家女’,但實際上,卻不過是走個過場。
所以,在朝堂忙著‘尋找’合適的皇後人選時,曹淑卻早已開始學習宮廷禮儀,為日後入主椒房做準備了。
也就難怪今日被劉榮召見,才剛十六七歲的曹淑卻毫不怯場,禮數規矩更是完全挑不出毛病。
向劉榮行過禮,又默默等了好一會兒,始終沒等到那句傳說中的‘免禮’,曹淑這才有些緊張起來,手心都不由直冒汗。
見小美人兒麵露忐忑,劉榮也終於結束了對這位未婚妻的審視,含笑點下頭:“賜座。”
“——謝陛下……”
對於後世絕大多數封建時代而言,彆說是天子——就連民間百姓,都是不大能接受男子在婚前,私會未婚妻子的。
但這是漢家;
是民風彪悍,男子可休妻,婦女也同樣可以‘休夫’的漢家;
是女子十五便要嫁人,不嫁便要罰款,十八還不嫁,更要被官府強拉配郎的漢家。
沒有那臭名昭著的《女德》,更沒有對女性的諸般限製。
故而,對於劉榮召見自己的未婚妻,朝堂內外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
朝堂內外心裡大致有數:劉榮就是再猴急,也不至於在這種關頭——在婚事已經基本定下,就等走完禮法程序的當下,做出什麼用下半身思考問題的蠢事。
更何況娶妻娶賢,納妾納色。
第(2/3)頁
第(3/3)頁
這樁婚事,本就不是什麼‘天子榮為平陽侯女姿色驚為天人’之類的愛情故事,而是相對純粹的政治聯姻。
所以,對於劉榮召見曹淑,朝堂內外也隻當是劉榮想要提前見見自己將來的皇後、國母;
頂天了去,也就是有什麼話要問、有什麼事要交代,又或是‘醜話說在前頭’之類。
對此,曹淑顯然也做足了心理準備。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曹淑才會在劉榮那‘賜座’二字道出口後,便擺出一副陛下吩咐,民女無敢不從的架勢。
見曹淑這般作態,劉榮自又是含笑一點頭。
又簡單問候過曹淑的家人——也就是大舅哥:平陽侯曹壽之流,便將話題引入正軌。
“可曾想過做了皇後,日後過的是什麼日子?”
“可想過後宮險惡,一如帝宮深似海;”
“——可想過我漢家的皇後,不單是縣官之正宮發妻,也同樣是母儀天下的椒房之主?”
“又可曾想過從今往後,平陽侯一族,將平白生出諸多忌諱,凡族人皆當謹言慎行,肅整門風?”
接連好幾問發出口,劉榮便慢條斯理的端起茶碗,優哉遊哉的小口抿起了茶湯,並沒有急於催促,而是給曹淑留下了足夠的思考時間。
曹淑也確實需要思考時間。
在入宮前,兄長曹壽自然是為曹淑做足了功課,諸如‘陛下若這麼問,你便這麼答’之類的交代,更是說了不知多少。
隻是真到了劉榮麵前,又被劉榮機關槍似的問題突突突一陣問,饒是曹淑早有成竹在胸,也是不免有些舌頭打結。
強自淡定許久,又偷偷做了好幾個深呼吸,曹淑才勉強定住心神。
又將劉榮的問題仔仔細細回憶了一遍,再組織好語言,確定沒有什麼不妥,才小心翼翼開口答道:“父母之命,不敢違也。”
“先父亡故,兄長代父為民女定下婚事,民女自當從之。”
“——尤其還是嫁作天子婦,為漢椒房主;”
“此齊天洪福,民女,不敢怠也……”
···
“陛下所問,民女,皆想過。”
“——民女知道,做漢家的皇後,與嫁做常人婦,可謂是毫無相似之處。”
“做了皇後,便要母儀天下,要整肅後宮——要養育諸公子、公主,還要調理宮中寺人、婢女,又諸多姬、嬪。”
“皇後的母族外戚,更當謹言慎行,一日三省己身,以免步呂氏之後塵。”
“此般種種,民女,不敢輕之、不敢不慎之;”
“然民女,亦不畏之……”
單是從曹淑這段簡短的發言,劉榮其實便不難聽出:對於這位準皇後,平陽侯家族不單是最近這半年在突擊填鴨。
若非是要做皇後,而是同尋常的功侯女般,嫁與其他門當戶對的功侯貴戚之類,這曹淑,也當得上一聲:賢。
娶妻娶賢。
這是一個好妻子——至少是賢妻胚子。
但劉榮心裡很清楚:漢家的皇後,不可以隻是一個純粹的‘好妻子’。
——在漢家,太子是皇儲;
皇後,則是‘後儲’。
如果說,漢家對於太子的考察,是‘此子是否能成為好皇帝’的話,那對皇後的審查,便是以‘此女能否成為一個好太後’來作為準則。
尤其是在如今漢家特有的二元政體下,這項審查是否精準,甚至極有可能關乎到宗廟、社稷安穩,乃至王朝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