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朕這一生,如履薄冰 > 第245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

第245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book chapter list

韓頹當簡短的一番話,卻是讓殿內漢家君臣陷入了沉思。

——如今漢室,與匈奴直接接壤的區域,東起燕國右北平郡,西至北地、隴右之交;

自東而西,先後有燕國、代國,以及上郡、雲中郡,代郡、北地郡、隴右郡、與匈奴人掌控下的草原直接接壤。

其中,位於最東部的燕國,及位於最西部的隴右郡,戰略處境相對安全一些。

前者是因為氣候太冷,且戰略位置不算關鍵,屬於匈奴人得不償失的進攻方向;

後者則是隻有西北區域,一小塊位於河西走廊門戶外的狹小區域與草原接壤。

若非秦漢之交,華夏文明失去了草原上的塞上明珠:河套,隴右甚至都算不上邊郡,而是實打實的大後方。

除去這兩個區域,以及自邊牆北出百十裡,如釘子般紮入草原的‘飛地’:雲中郡,其他邊牆郡國,理論上都有可能成為匈奴人的進攻方向。

其中,戰略價值最大、最值得匈奴人攻擊的防線,無疑便是李廣駐守的雁門郡,以及程不識掌控下的北地郡。

“難怪老爺子當年,非要急著在這兩個郡安排大將。”

“老爺子,是早就料到了這一天啊……”

堪輿前,劉榮雙手背負於身後,麵色說不出的陰沉。

而在劉榮身後,酈寄、韓頹當等一乾將領,則是在短暫交換過意見之後,便迅速達成一致。

“時值臘月凜冬,縱是那狄酋軍臣要出其不意,也必定要選擇相對沒那麼寒冷的趨於叩邊。”

“排除到燕國,以及魏尚駐守的雁門方向……”

“——毗鄰河南地的北地、隴右二郡,當是軍臣的不二之選!”

“再加上當年,太宗皇帝年間那一戰,走這個方向,匈奴人也更有把握一些。”

“反觀我漢家,在北地、隴右方向的防備,非但不比太宗皇帝時更強,反倒因為孝景皇帝調邊卒戒備關東諸侯,而更弱了三兩分……”

酈寄難掩憂鬱的話語聲傳至耳中,劉榮麵色不由得又是一沉。

河南地,便是後世人認知中的河套地區。

因其位於大河,也就是黃河以南,而被這個時代的人稱之為:河南地。

而河套地區,之所以會被稱為草原上的塞外明珠,正是因為相較於草原其他區域,乃至漢家的北方邊境,河套地區氣候更為溫暖、更適宜生存。

匈奴的強大,也正是建立在秦廷自北方收縮兵力,使得匈奴人平白得了河套的基礎之上。

——有了河套,匈奴人便有了豐富的水源和草場,以及草原獨一無二的過冬聖地。

如此說來,匈奴人從河套方向而來,進兵漢家北地、隴右二郡,也確實算得上是不二之選了。

因為無論叩邊與否,匈奴單於庭此刻,都必定在和河套準備過冬。

反正都在河套了,就近走一趟北地、隴右,對匈奴人而言,完全就是捎帶手的事……

念及此,劉榮便緩緩側過身,望向身旁的宦者令葵五。

“近幾日,北地就沒有奏疏送到?”

聞言,葵五隻喊不遲疑搖搖頭。

劉榮又不著痕跡的望向郎中令周仁,得到的答案卻依舊是否認。

便見劉榮憂心忡忡的回過身,皺眉望向弓高侯韓頹當。

“若匈奴人果真打算自北地、隴右而來,程不識本該有所察覺。”

“畢竟匈奴人再怎麼輕裝簡行、再怎麼兵貴神速,也總歸要調運軍姿。”

“——尤其是戰馬所需的鹽,以及靠近水源的後方營地。”

“數萬,乃至十數萬騎兵調動聚集,這麼大的動靜,程不識總不至於完全察覺不到?”

劉榮此言一出,韓頹當當即露出一副猶猶豫豫的表情,在劉榮的再三催促下,才總算是道出了自己掌握的情報。

“程北地,其實已經有所察覺了……”

“前幾日,程北地與臣往來書信,說是今冬,北地恐怕並不太平。”

“隻是匈奴人終究還沒有大軍壓境,程北地縱是有所察覺,也仍不敢斷定此事。”

“尤其孝景皇帝調邊郡以戒關東,程北地擔心陛下手中,也沒多少兵馬馳援邊郡……”

韓頹當話音未落,在場眾人便紛紛皺起了眉頭,雖然沒人開口說話,但大家心中所想,卻也都已是寫在了臉上。

——孝景皇帝調邊軍以戒關東,說不上是對是錯;

隻能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從久無戰事的邊牆調兵,來鎮壓暗流湧動的關東,確實是最省事省力,乃至當時唯一可行的方法。

但吳楚之亂平定已經過去三年,曾因諸侯叛亂而陷入動蕩的關東,也早已經重歸平靜。

第(1/3)頁

第(2/3)頁

反觀北方邊牆,邊防力量本就處於堪堪能抵擋住匈奴人大舉犯邊——甚至是隻能勉強保證邊牆不至於糜爛的程度;

又被孝景皇帝抽走了相當一部分兵力,無事還好,一朝有外敵入侵,這便當即是捉襟見肘。

想程不識堂堂一郡之守,吳楚之亂時,手下掌握幾萬兵馬的宿將;

如今在北地,麵臨著匈奴人大軍壓境的狀況,手下卻隻有四千兵力可調動……

“朕怎記得孝景皇帝曾說,我漢家北牆戍卒,足有二十萬之眾?”

思慮良久,劉榮冷不丁發出一問,眉宇間也莫名帶上了些煩躁。

“縱是我漢家北牆東西萬裡,也不至於二十萬戍邊卒,到程不識手裡便隻分到四千?”

聽聞此問,在場眾人不由得一陣苦笑連連。

最終,還是由老好人:榆侯欒布站出身,為劉榮講解起了個中內由。

“陛下,有所不知。”

“我漢家,說是邊牆有二十萬邊郡衛戍,但這二十萬,是將燕、代、趙三國兵馬,以及邊郡的郡、縣兵馬都計算在內的。”

“——截止吳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的太尉府所得到的數字:燕國、代國,各有戍邊卒兩萬,外加郡、縣兵,及青壯鄉勇三萬。”

“如此,單隻是燕代二國,便占了我漢家二十萬戍邊卒的一半。”

“再加上趙國,有直屬趙王的兵馬兩萬,又郡、縣兵馬鄉勇兩萬——單隻是燕、代、趙三國,這便已是十四萬兵馬。”

···

“另外,魏尚的雲中郡,也有兵馬五千、郡縣鄉勇五千;”

“除去這共計十五萬,餘下五萬,由北地、隴右、上、代四郡各得一萬餘。”

“——北地郡守程不識,是有上萬兵馬在手的。”

“隻是這上萬兵馬,有過半都是郡、縣兵,若是儘數調用,則郡縣地方必生禍亂。”

“為地方郡縣安穩,郡縣兵便非萬不得已之時不可抽調。”

“如此一來,程不識可以用來抵禦匈奴的兵馬,便隻剩北地都尉部,那四千多戍邊卒了……”

聽到這裡,饒是很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劉榮也終是不得不無奈的發出一聲長歎。

這很操蛋;

卻也很合理。

如果漢家真有二十萬邊防部隊,且這二十萬人都要長安中央養,那彆說什麼文景之治了——單就是這二十萬邊防部隊,也早就把漢家給吃沒了。

事實上,即便是有燕、代、趙三國,以及邊防各郡,承擔起了這二十萬邊防部隊的相當一部分供養成本,光是剩下的三五萬兵馬,也依舊讓長安朝堂亞曆山大,甚至一度直呼供養不起。

原因很簡單:不同於叛亂爆發時,長安中央派出的平叛大軍,邊防部隊,是絕對意義上的常備武裝。

二十萬常備武裝,什麼概念?

單就是一年的軍糧,便是五百萬石粟,價值超三萬萬錢!

吃的主糧就是三萬萬錢,再加上其他消耗,如鹽、醋,衣、褥;

——這都還沒算軍費的大頭:武器軍械!

林林總總算下來,二十萬常備武裝,怕是漢家要把農稅、口賦收入的八成以上砸進去,才能勉強維持。

如今漢家,農稅、口賦幾何?

截止去年,即先孝景皇帝六年,漢家歲得農稅共一千八百餘萬石粟,外加口賦十二萬萬錢。

——沒辦法,太宗皇帝定下的稅、賦標準,農稅三十取一,口賦每丁四十錢;

在這樣的超低稅、賦比例下,能有這不到二千萬石粟、十多萬萬錢,都已經足以被史家稱為‘文景之治’,乃至華夏文明封建史上的第一個盛世了。

而這一千八百萬石粟,地方郡縣要截留三成,來作為地方未來一年的運轉經費;

剩下的七成,也有大半要用於發放官員俸祿。

這就好比後世的年輕人,一個月拿個萬兒八千,看似不少;

但等房貸車貸還完,剩下的都還得省吃儉用,才堪堪夠溫飽。

如今漢家,情況也差不多——一千八百萬石農稅,地方郡縣截留至少五百萬石,剩下一千三百萬石,光是官員俸祿,就要發出去上千萬石。

最後剩下不到三百萬石,國庫都得死死捏在手裡,摳摳搜搜用到年底,看能不能存下來一些。

就這麼存了三十多年,經曆一整個文景之治,漢家才存下來足夠和匈奴人發起決戰的錢、糧庫存。

要是再多出二十萬邊軍,需要朝堂每年掏五百萬石糧食養著?

毀滅吧!

第(2/3)頁

第(3/3)頁

累了!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晁錯在太宗皇帝年間上書,提議允許百姓‘輸粟捐爵’——通過向邊關運送糧草,來換取想要的爵位,才會一經提出,便迅速得到整個長安朝堂的支持。

——在當時,長安中央需要負責供應糧草、輜重的邊防部隊,隻有區區四萬人而已。

但在晁錯輸粟捐爵之前,無論是這四萬人,還是由燕、代、趙三國,及北地、隴右、上、代四郡養著的十幾萬人,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完全吃不飽肚子的。

晁錯一手輸粟捐爵,邊防部隊過了幾年好日子;

之後又是太宗皇帝省吃儉用,長安朝堂才開始有力氣供養那四萬邊防部隊,不至於讓邊防戰士吃不飽肚子。

但也就僅限於此了;

四到五萬邊防部隊,外加飛狐軍、細柳營、句注軍、霸上軍、棘門軍等有實無名的常備武裝,就已經是長安朝堂中央的極限。

再多,那就又要回到那個邊牆人均食不果腹,軍糧供養默認減半的時代了。

“一旦戰事爆發,程不識的四千兵馬,是絕對不足以支撐到長安的援軍抵達北地的。”

“——無論匈奴人派了多少兵馬,隻要不是小股馳掠,程不識便必定無法將匈奴人的騎兵,擋在北地郡外。”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狄酋軍臣,也不大可能隻是派小股兵馬馳掠。”

良久,劉榮悠悠道出一語,惹得殿內眾人紛紛皺起眉頭。

眼下的狀況,已經是一目了然。

——匈奴人還沒開打,但基本可以確定:匈奴人肯定要打!

而且攻打方向也能大致確定:八成是北地、隴右方向。

如此一來,問題也就很簡單了。

要不要在戰爭爆發之前,提前派出部隊支援北地、隴右?

如果派了,匈奴人卻沒來,那調動兵馬的耗費就會打水漂不說,還會影響軍中將士的軍心士氣。

——匈奴人壓根兒沒來,長安朝堂就嚇得調兵遣將,這得多膽小啊?

可若是等戰爭爆發再派兵,幾千裡的距離,等長安的援軍抵達北地,匈奴人怕是都吃乾抹淨走人了。

怎麼辦?

不知不覺間,所有人的目光,便再度落在了堪輿前的劉榮身上。

這件事,隻有劉榮能拿主意。

也隻有劉榮,能承擔判斷錯誤的後果。

——派了援軍,匈奴人卻沒來,劉榮可以說:這是演習;

沒派援軍,導致北地破碎,劉榮也可以說:匈奴人來得突然,且毫無征兆。

總而言之:無論對錯,這個決定,都隻能由劉榮來做。

而劉榮的選擇,也顯而易見……

“擬詔!”

“任:曲周侯酈寄為車騎將軍,弓高侯韓頹當為上將軍,榆侯欒布為左將軍;”

“各領北軍一部校尉,不日開拔,馳援北地!”

“——沿途自願隨軍之關中民男,皆特許參選北軍,又射聲、鐵衛二軍明歲征兵選拔。”

滿是堅定地說著,劉榮便抿著唇,緩緩抬起頭,望向麵前,已經出身準備領命的三位老將軍。

“朕的中盾衛,又北地、隴右數十萬子民,便拜托三位將軍了。”

···

“再擬詔,八百裡加急送往北地。”

“——著:北地守程不識,自奉詔之日起,儘發北地可戰之民男青壯、鄉勇,速至朝那塞駐守!”

“告訴程不識:無論如何,都絕不可主動出擊迎敵!”

“朕不用他程不識建功立業,斬將奪旗;”

“隻要守住朝那塞,撐到長安的援軍抵達,朕,不吝裂土以侯之!!!”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