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榮一聲令下,隻半刻的功夫,滿朝公卿重臣,以及排得上號的軍中大將,便都無一例外出現在了宣室殿外。
丞相劉舍,禦史大夫岑邁,內史田叔,少府石奮等老臣,畢竟都已經一大把年紀,即便是被劉榮招來參讚軍務,也依舊是一身常袍。
但廷尉趙禹、太仆直不疑等年輕一輩,以及酈寄、欒布等軍中將帥,卻無一不是身著甲胄,儼然一副隨時領兵出征的架勢!
最讓劉榮感到驚訝的,是弓高侯韓頹當。
——劉榮下令召見諸重臣、將領的時候,韓頹當可就在劉榮身邊!
結果等人都到齊了,韓頹當愣是回了趟家,穿上了那件太宗孝文皇帝禦賜的甲胄。
就好像深怕沒穿甲胄,劉榮便會忘記韓頹當是個將軍,安排將領率軍出征時,會考慮不到韓頹當這個人選……
天子召見,尤其還是於演武堂召見,朝堂內外自然是為之一震。
但在清涼殿側殿演武堂,劉榮卻負手屹立於一張懸掛而起,占了足有小半個殿室的堪輿前,皺眉思慮之間,更時不時發出一聲又一聲哀歎。
“大意了啊……”
“光顧著東宮,竟誤了這般大事……”
看著劉榮站在堪輿前的背影,諸重臣大將稍對視一番,交換一下眼神,便也意識到了一切。
短暫的眼神交流之後,最終由丞相劉舍、曲周侯酈寄二人齊身上前,對劉榮稍一拱手。
“陛下。”
身後傳來二人的拜喏,劉榮縱是心緒萬千,也不得不沉著臉回過神。
神情陰鬱的一擺手,招呼眾人落座,開口便道出了眼下的關鍵。
“漢十二年,夏四月二十五,太祖高皇帝駕崩長樂宮。”
“夏五月二,太祖皇帝入葬長陵;”
“夏五月十四,匈奴冒頓單於遣使者叩關雁門,請朝長安,名為吊唁太祖皇帝,實則,乃再行和親。”
···
“漢十九年秋八月十五,孝惠皇帝駕崩未央宮,秋八月二十二入葬安陵。”
“秋九月初八,匈奴單於冒頓再遣使者,向呂太後再提和親。”
“便是那次,攣鞮冒頓行國書以辱呂太後。”
“時至今日,冒頓書辱呂後之恥,也依舊為我漢家曆代先皇,引以為國仇家恨……”
劉榮話音落下,殿內眾人本還帶著些許雀躍的神容,已是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憂慮。
同一時間,曲周侯酈寄便滿是凝重的點下頭,在劉榮的眼神示意下,將話頭順勢接了過去。
“呂太後駕崩,諸呂作亂長安,匈奴使團仍舊是在呂太後駕崩一個月內,便出現在了邊關。”
“及至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繼大統,更再三遣使和親,以訛詐我漢家。”
“——到太宗皇帝駕崩,匈奴人更是早在太宗皇帝彌留之際,便讓使團於雁門關外等候。”
“待太宗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到雁門,同一時間,匈奴使團叩關請見,再請和親……”
隨著劉榮、酈寄君臣二人接力描述出有漢以來,匈奴人在曆代漢天子駕崩之後的反應,殿內眾人也總算是明白劉榮,為何會如此火急火燎的召見眾人,到演武堂議事了。
——孝景皇帝駕崩,已經是兩個多月前的事!
按照慣例,匈奴人派出的使者團,早就該從雁門而入漢地,到長安向劉榮奉上國書,以和親之名,行訛詐之實。
孝景皇帝駕崩於去年九月,算算時間,最晚不超過今年十月初的時候,匈奴使團就該到雁門;
眼下已是十月下旬,匈奴使團若是走的快些,都該抵達長安了才是!
但至今為止,邊關都還沒有傳回匈奴使團叩關請見的消息。
這意味著什麼,不會有人不明白。
“匈奴人,是要給陛下一個下馬威?”
“畢竟我漢家,已有不知多少年,有陛下這般年紀的天子即立。”
“——太宗皇帝駕崩時,孝景皇帝早已羽翼豐滿;”
“匈奴人縱是有心,也無法趁孝景皇帝新君繼立時,妄圖亂中求利。”
“眼下,陛下弱冠而立,隻怕在匈奴人看來,我漢家已是主少國疑,朝堂內外暗流湧動?”
酈寄一番話語,惹得一旁,同樣老態龍鐘的榆侯欒布微微搖搖頭。
“陛下雖年未壯,卻也已及冠,談不上主少國疑。”
“隻比起孝景皇帝年三十一而即立,陛下如今,倒確實顯得年輕了些。”
“——以為我漢家主少國疑、陛下軟弱可欺,當是不至於。”
第(1/3)頁
第(2/3)頁
“但試探一番,順便敲打、恐嚇我漢家,以武力脅迫我漢家再行和親,倒也確是那狄酋軍臣的做派。”
說著,欒布又稍擠出一抹僵硬的笑容,略帶不屑道:“畢竟那軍臣,比起乃父老上稽粥,終歸是遜色了不止稍許……”
欒布一番話,堂內眾人配合著擠出一抹笑,旋即便再度皺起眉頭,各懷心緒的陷入思慮之中。
確如欒布所言——當代匈奴單於:攣鞮軍臣,確實遠遠遜色於父祖。
過去這些年,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匈奴的冒頓單於,等同於漢家的太祖劉邦,屬於開社稷、建國家的開國之君;
至於老上單於,則像極了漢家的太宗孝文皇帝,都是以手腕、政治智慧著稱,威望極高的聖君級彆人物。
而現軍臣單於,則對標先孝景皇帝劉啟——相對平庸,且較孝景皇帝更遜幾分。
正所謂: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匈奴單於平庸,對於漢家本該是件好事。
但不單是說出這句話的欒布——包括劉榮在內的每一個人,在聽到欒布說‘軍臣遜乃父者甚’時,都隻是擠出了一抹僵硬的笑容。
相較於父祖冒頓、老上,現匈奴單於軍臣,確實算得上是草包。
但如今的匈奴帝國,卻也已經達到了巔峰。
從冒頓時期,掀翻草原霸主東胡部;
再到老上時期,基本統一草原諸部,成為華夏文明認知中的‘百蠻大國’;
及至今日,軍臣單於在位,曾經籍籍無名的匈奴部落,已經成為了已知世界最強大的存在。
且沒有之一!
——饒是強大如漢室,而且是才剛經曆文景之治的漢室,也依舊無法遮掩遊牧文明在曆史上的第一個巔峰:匈奴帝國的光輝。
而這樣一個強大到令人發指的帝國,即便出了幾代庸主,甚至是連續幾代庸主,也還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不負眾望的衰敗下去。
此刻,聚集在殿內的每一個人都知道:軍臣,不是那個讓匈奴衰敗的單於;
便是下一代匈奴單於,也大概率能維持匈奴的強大。
除非一場大戰,對匈奴造成了無法逆轉的重大打擊,否則,匈奴的強大,便至少還能維持五十年。
而在這個時代,能對匈奴造成如此傷害的,也唯有毗鄰匈奴的另一個大塊頭了。
“匈奴人沒有按照慣例,遣使吊唁我漢家的大行皇帝,唯一的解釋,便是匈奴人打算先動兵。”
“——動了兵,將我漢家北牆攪個天翻地覆,再遣使來長安,脅迫我漢家答應更多、更屈辱的條件。”
“沒能儘早預料到這個問題,朕,難辭其咎。”
“隻眼下,匈奴何時犯邊、從何犯邊,又有多少兵馬犯境,都全然未知。”
“為今之計,還是要儘快弄清匈奴人的動向,從而做出正確的應對。”
見殿內的氛圍有些沉重,劉榮也終於不再沉默,道出了自己的召見眾人的意圖。
——匈奴人,要打過來了!
甚至很有可能已經在朝著邊牆進發,隨時都有可能開始入侵漢室!
所以,大家夥兒要儘快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抵禦匈奴人這次入侵的同時,儘可能降低漢家的損失。
而且要快!
“臣認為,這並非陛下的疏忽。”
“若非要說是誰的疏忽,那也是臣等軍中將領,沒有儘早預料到匈奴人的意圖。”
聽聞劉榮開口便是一句‘朕難辭其咎’,酈寄作為周亞夫之後,漢室軍方的第一代表人,當即便出身表了態。
這也並非酈寄在溜須拍馬,而是事實如此。
匈奴人如此異常的沒有派出使團,來吊唁漢家的大行皇帝,劉榮為何到現在才反應過來?
東宮竇太後作妖,吸引了劉榮大半注意力,確實是原因之一,卻絕非主要原因。
——真正讓劉榮如此遲鈍的,是眼下,已是劉榮元年冬十月下旬。
已經是冬天了!
關中已經天寒,北方已經下了初雪,草原必定已是冰封萬裡!
而在過去,匈奴人對漢家的入侵或馳掠,有八成都是在秋收之後,兩成在春耕之前。
前者,是為了賊不走空——秋收之後,漢家的百姓手裡有糧食,不至於讓匈奴人白走一趟;
後者,則是被迫無奈——冬天遭受了天災人禍,再不去搶點東西就活不下去了,匈奴人便會在開春時節走一趟漢邊。
至於眼下,秋收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邊關必定已經入冬的前提下,匈奴人除非是腦殼有包,才會在這種時候大舉犯邊。
第(2/3)頁
第(3/3)頁
問題的關鍵,也恰恰就在這裡。
——在慣性思維下,即便發現了匈奴人遲遲沒有派來使團,劉榮也下意識的排除了‘匈奴犯邊’這一可能性;
劉榮一個軍事小白尚且如此,軍方將領自更是斷定:匈奴人絕不會在冬天叩邊。
而從眼下的狀況來看,匈奴人極有可能是利用了這一點,來了一出反其道而行之。
若非劉榮今天偶然意識到,最終結果就很可能是匈奴人都打過來了,長安朝堂才收到消息;
匈奴人都打完了、邊關都打爛了,長安派出的的援軍才從關中開拔。
眼下,劉榮能提前意識到這一異常狀況,已然是不幸中的萬幸。
接下來,便要抓緊這必定不會太長的寶貴時間,提前做出部署。
“對於匈奴人的習慣,沒有人比弓高侯更加了解。”
“時間緊迫,還請弓高侯直言:此番,匈奴人最有可能入侵的方向,以及大致兵力。”
劉榮發了話,眾人便也當即點頭附和。
韓頹當也不含糊,當即便是一拱手,旋即上前走到劉榮身旁,仰頭看了看麵前的巨大堪輿;
請示過劉榮,拿起堪輿旁的一根長棍,便先後在堪輿靠上位置先後點下。
“漢北邊牆上萬裡,東半部為燕、代北境,西半部,則為上、代、北地、隴右等郡。”
“——燕地苦寒,又時值凜冬,匈奴人絕不可能犯燕。”
“至於代地,則極有可能遭到匈奴人的入侵。”
“尤其是李廣所在的雁門郡——即便不是匈奴人的主攻方向,也必定會遭到偏軍佯攻鉗製。”
···
“再有,便是程不識所在的北地郡,西、北兩麵各與草原毗鄰,除朝那古塞和城池,幾乎無險可守。”
“若是想兵貴神速,在極端的時間內深入我漢家腹地,匈奴人的主攻方向,北地郡會是不二之選。”
“——這條路,匈奴人在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已經走過一次;”
“再走一次,並不會比上一次更難。”
“唯一不一樣的,是如今的漢家,比當年強大了許多。”
“隻是最終結果如何,亦在兩可之間……”
韓頹當這話一出,殿內稍微年輕一些的人,都頓時露出一副怒氣衝衝的神情;
就好像韓頹當說了什麼不符合實際,又對眾人,乃至對漢家極儘羞辱的話。
但老一輩,尤其是自太宗皇帝年間,便活躍在朝堂、軍中的老一輩,在韓頹當這番表態之後,卻無不是滿目哀瘡的緩緩點下頭。
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單於大舉犯邊,自北地而入,馳掠隴右、北地二郡,擄走民男超萬人,財、貨無算!
之後又叩簫關,兵臨關中北門戶,更使小股先鋒輕騎繞道踏入關中,行至長安以北百三十裡,火燒回中宮。
在情況最危急時,就連長安百姓都被動員了起來,整個漢家,都做好了打一場都城保衛戰的準備!
至於現在?
有過那次的教訓,太宗皇帝自然是大幅增強了北地、隴右二郡的邊防力量,更難得大興土木,徹底翻修了簫關。
但在吳楚七國之亂後,北地、隴右在內的所有邊郡,都接到了先孝景皇帝的調防令。
——為避免諸侯再次作亂,凡漢邊卒,三丁取一,以戒關東!
三分之一的力量被抽調去了關東,漢家的邊防力量,便又回到了太宗皇帝即位之初的水準。
甚至有一些地方,如北地、隴右等郡,在被孝景皇帝調走近半兵力之後,戍邊兵力甚至比當年,太宗皇帝增兵之前都還要更低!
——當年那場大戰,北地都尉孫卯率麾下邊卒五千,全軍覆沒;
而現如今,北地郡守程不識手中,卻隻有一個編製沒滿的都尉部,兵力不過四千餘人。
當年,孫卯帶著五千邊卒,硬抗了匈奴十數萬大軍三天;
程不識或許能做的更好,但也頂多就是多抗一兩天。
一旦匈奴人的兵力達到五萬以上,那北地都尉是有五千人還是四千人,結果都是一樣的。
——撕一張紙和兩張紙,所需要的力氣會差很多嗎?
很顯然,並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