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刷短視頻,帝王集體破防了! > 第146章 內定的繼承人,權力的分岔口——!!

第146章 內定的繼承人,權力的分岔口——!!(1 / 1)

推荐阅读:

大宋!

原本還因“趙大黑墩兒”被調侃而窩火的趙匡胤,忽然瞥見天幕中閃現出新的內容。

當看到那一排醒目的名字時,他整個人都愣住了。

“宋太宗?趙光義?!”

他怔怔地望著天幕上的字跡,一臉疑惑地轉過頭,視線落在了自己親弟弟身上。

“老二,給朕解釋一下——這是怎麼一回事?”

趙光義看到屏幕上的內容那一刻,心中就像被雷劈中一樣,臉色唰地變得煞白!

“官家,不……不是,大哥!你聽我說啊——”

他的語氣慌亂,臉上寫滿了驚惶與糾結。

一瞬間,他腦海中飛速閃過成千上萬的念頭。

趙光義雖然確實心懷帝王之誌,但他從未想過會這樣被“當眾曝光”!

而且偏偏還是在哥哥麵前,天幕直接把他“篡位”的事實揭穿了!

這不是讓他當場社死嗎?!

他心跳如雷,內心翻江倒海,拚命地在思索怎麼才能擺脫眼前的死局!

趙匡胤沒有出聲,隻是死死盯著他,眼神深邃得令人發毛。

兩人之間,空氣仿佛凝固了。

其實,對於把皇位交給誰的問題,趙匡胤早就思考過不止一次。

是傳給兒子?還是……讓弟弟接班?

若說他心中沒有偏向,那是不可能的。

畢竟他是個父親,自然希望江山傳給自己的骨肉。

但趙光義不同。

他的地位穩固,黨羽眾多,在朝廷中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若強行立子為太子,是否真的能順利傳承?

趙匡胤不是不知道老二的野心。

可若站在大宋社稷的角度思量,光義這位“晉王”確實是合格的接班人選。

至少,他有駕馭朝局、穩控政權的實力。

而且曆史上,在五代亂世時期,像開封府尹這種關鍵崗位的掌權者——

早就成了皇位繼承的熱門人選。

趙光義如今正是開封府尹,又被封為晉王,權勢之重,無人可比。

反觀自己的兩個兒子——

趙德昭、趙德芳,尚未被冊封為親王,影響力遠遠不如趙光義。

這一切,都擺在趙匡胤的眼前,無法回避。

如今,天幕將一切攤開來說,倒讓他更難抉擇了。

在五代十國那動蕩紛爭的年代,設立太子本就不是製度上的共識。

縱觀整個五代諸朝,幾乎沒有哪位皇帝會正式冊立太子。

當時確立儲君身份的一種“潛規則”,便是“親王任京官”。

也就是說——

封親王的同時,兼任京師最高長官——京尹。

這做法背後,源自五代十國那極度不穩定的政局環境。

權力多掌握在兵馬大將、各地軍頭手中,朝局更替快得驚人。

稍不留神,年幼的新君就可能被架空甚至清洗。

趙匡胤的登基便是典型例子——

柴榮剛咽氣,他便穿上黃袍坐了龍椅。

或許趙匡胤最初也未必有野心,隻是事到臨頭,擋也擋不住眾人的“擁戴”。

在這樣的政局裡,誰年輕、誰就危險——老練成熟者才能穩住天下。

因此,“年長為君”成了當時政壇的一條生存法則。

趙匡胤自五代亂世中摸爬滾打多年,自然深諳這一鐵律。

他遲遲不肯立太子,也正是因為擔心激起朝局震蕩,招致不測。

而趙光義既封親王、又任京尹,這種配置基本就等於皇儲身份的“明示”。

所以後來趙光義登基,並不令人意外。

即便站在趙匡胤的內心深處,他終究還是希望江山由親兒承繼。

但朝堂局勢又豈能由一人意願左右?

最終是不是親手把帝位遞交給了趙光義,也未可知。

“光義,你先起來吧。”

趙匡胤語氣低沉地道出這句。

傳位之事,暫且擱置不談……

更緊要的,是你這一大串外號怎麼回事?

“外號多,代表你‘事跡’多。”

趙匡胤眼神淩厲,話鋒一轉:

“你這些年,到底都乾了些什麼勾當?”

你前頭那兩個不成器的子孫,已經讓大宋的顏麵跌入塵埃。

你不會要連最後那點臉,也給糟蹋光了吧?

趙光義聽完這話,才緩緩站起身,袖口偷偷拭了把額上的汗。

雖然他名義上是“默認”的儲君,但真把這事擺到台麵上,可就犯忌了!

若真挑明了,不等於坐實篡位之嫌?那才叫“自找死路”!

此時,其他皇帝們也饒有興致地看向天幕——

因為照以往的規律,外號越密集,瓜越離譜!

【趙二——!】

【因趙匡胤被稱趙大,故其弟趙光義獲封“趙二”。】

【斧頭幫、毒王、絕命毒師】:

【宋開寶九年十月,太祖趙匡胤召趙光義夜飲。】

【詭異的是,當夜身強體健的趙匡胤竟突然暴斃,隨後趙光義順勢登基,是為宋太宗。】

【據說當晚宮女透過窗紙看到趙光義一度作推辭狀,似不願接受某事。】

【而趙匡胤送他離去後,竟對雪地劃斧,高呼“好之”二字。】

【此事便成為後世“燭影斧聲”一說的由來。】

【更有版本傳言,趙光義不僅未拒絕,還“斧頭見血”,趁機下毒、謀兄篡位。】

【趙匡胤勇武非凡,曾赤手空拳橫掃天下,而趙光義武藝平平。】

【若真動手,隻能靠暗算。】

【但無論哪種說法,太祖之死都顯得匪夷所思。】

【曾精通醫術的程德玄,恰恰那晚徘徊在趙光義府邸門外不去。】

【更詭異的是,趙光義即位後,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被逼自儘,趙德芳亦英年早逝。】

【自趙匡胤一脈,自此斷絕皇統,太宗徹底掌權。】

【直至南宋年間,太祖血脈才重新登上帝位。】

【儘管曆史並無鐵證如山,但不少後人依舊堅信,趙大之死絕非意外,與趙二脫不開乾係。】

【於是,趙光義也被後人冠上了諸如“斧頭幫元祖”、“大宋毒學宗師”等頗具諷刺意味的名號。】

“燭影斧聲”這一神秘事件,自此成為千古謎團。

無人能說清,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麼——

趙匡胤驟然離世,究竟與趙光義有沒有直接關聯,後人始終眾說紛紜。

按理說,在五代那種戰亂未平、軍頭當道的環境裡,“長者為君”是一種默認邏輯。

而趙光義既是晉王,又擔任京都最高長官,幾乎等同於公開的儲君。

所以他登基,表麵上說得過去,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問題就出在——趙匡胤有立兒為嗣的打算。

這念頭一旦浮現,整件事就變得耐人尋味。

一個早就“內定”的繼承人,一個卻想傳位親子,權力的分岔口,就此顯現。

至於趙匡胤的“突發暴斃”,最終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疑問。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