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嬴政神情平靜,看著天幕,似乎並無太多波瀾。
在那個諸侯混戰的年代,為了帝位下手對兄弟的事,簡直多如牛毛。
兄弟鬩牆算什麼,連親爹都能殺得心安理得。
“宋太祖身手不凡,若非突發急病,又怎會一夜之間暴亡?”
“趙光義乃文弱之軀,若真動手,怕也隻能走些不見光的路子。”
“權力當前,誰能真正潔身自好?”
嬴政從趙光義後續對太祖一脈的打壓中,早已嗅到了血腥氣息。
要是真正名正言順繼承皇位,怎會連兄長的兒子們也不放過?
這不是鞏固政權,這是清洗血脈。
怕的,就是那群曾屬於趙匡胤的舊部重新集結,反撲上位。
……
漢武帝時期!
劉徹麵色如常,毫不驚訝。
帝王之間爾虞我詐、兄弟反目,這樣的劇情他見得太多。
隻是——像高澄那種“荒誕得不講道理”的操作,才真正讓他覺得抽象。
相比之下,趙光義這點宮廷陰謀,幾乎可以歸類為“常規操作”。
“弑兄奪位?沒什麼稀奇的。”
“朕的父皇漢景帝,為了讓朕順利繼位,可是把所有擋路之人都提前清理乾淨。”
劉徹歎了口氣:“若趙匡胤能狠下心來,也不至於身死宮中。”
“最無情,便是皇家血脈。”
作為一國之君,必須將大局置於個人情感之上。
皇位的更替,往往伴隨著流血和犧牲。
從另一個角度看,漢武帝倒也理解趙匡胤的遲疑。
也許在他內心深處,最終還是認同將皇位交給趙光義。
原因無他——趙光義勢大成軍,早已羽翼豐滿;
而趙家那些年幼的子嗣,尚未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
為了江山不崩,為了權力平穩過渡,傳位弟弟未嘗不是一種理智選擇。
既然那是那個時代的“潛規則”,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貞觀時期!
李世民盯著天幕中趙光義的身影,神情古怪。
排行老二?也是太宗?!
也是“疑似弑兄”?!
這未免也太巧合了些……
李世民越看越覺得親切:這小子身上,怎麼有幾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雖說過程不同,結果倒是如出一轍。
隻不過,他李世民是策馬奪天下,趙光義卻是在兄長身邊“暗度陳倉”。
誰更狠?誰更絕?恐怕隻有曆史能給出答案。
沒曾想,時隔多年,竟能在他人身上看到當年的影子。
“倘若在宋朝兄弟相殘,倒也並非不可想象。”
李世民輕聲一歎。
一旁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老臣皆麵露認同神色。
畢竟當年玄武門前的生死局,他們也曾身臨其境。
那年,李世民率八百親兵兵臨太子府,正是這場行動,奠定了大唐千秋基業。
但與趙光義不同的是,李世民之舉,是不得不為。
李建成與他水火不容,兩人之間早已勢成死局,彼此容不得對方喘息。
那不僅關乎皇位,更關乎性命安危。
是殊死搏殺的必然結局。
相比之下,趙光義所麵臨的局勢,顯然並沒有那般迫切與殘酷。
……
大宋!
當天幕中畫麵浮現,趙光義麵色頓變,仿佛一瞬間血色褪儘,連站都快站不穩了。
“官家!”
“大哥,小弟對您從無二心!”
他急急開口,努力為自己辯白。
趙匡胤靜靜凝視著他,沒有立刻回應。
當年開國之初,趙匡胤確實曾動過將皇位傳給趙光義的念頭。
太後也留下過遺命,希望他遵從家族安排,由趙光義繼承大統,再傳給幼弟趙光美。
可隨著時間流逝,趙匡胤的想法也在悄然生變。
他一方麵默許趙光義在朝中培植勢力,暗中布局;
另一方麵又極力培養自己的兒子,希望在廟堂之上為他們贏得一席之地。
趙匡胤心中,其實早已籌劃兩手準備。
若兒子成器,那便是傳子;若無出息,則再考慮傳弟。
看到天幕中一幕幕,他心中其實已然明了了幾分真相。
“光義,起來吧。”
趙匡胤長歎一聲,神情中透著複雜。
“朕知道,你未必真起了殺心。”
“你雖心有所想,朕並非不能理解。”
“你多年暗中掌控禁軍,布置親信,但並非所有人都能為你所用。”
“母後的遺詔朕知曉,可朕也有自己的考量。”
“這是皇權傳承的問題,不是親情能左右的決定。”
“若你真有那般能力,朕自會將大位交予你。”
“可你叫朕一次次失望。”
趙光義沉默著,臉上卻難掩痛苦之色。
太後當年的安排,他當然知曉;皇位的誘惑,他也從未遮掩過自己的渴望。
此刻趙匡胤將話挑明,他也再無掩飾的必要。
“官家,莫非這是強行掩蓋現實?”
“莫非我趙光義就真的是庸才不成?!”
趙匡胤搖頭不語,目光卻落在遠處,似乎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他忽然想起一件讓他心緒翻騰的事:
若傳位於趙光義,那麼趙信、趙桓這些未來的“子孫”,其實就不是他的血脈,而是趙光義一脈的後代!
想到這,趙匡胤原本微微佝僂的脊背,忽然又挺直了幾分。
“這便是答案了。”
“怪不得,朕心中總有一絲芥蒂。”
……
洪武時期!
“依老夫之見,這趙光義未必真下得去手。”
“在五代亂世,皇位更迭本就是亂象頻生,兄終弟及,實屬權宜之計。”
朱元璋開口,語氣竟有幾分寬容。
雖以鐵血著稱,朱元璋對親情卻自有其堅持。
他並不願相信趙光義真會為了權力親手送兄長上路。
或者說,他不願接受這種冷血的設定。
“父皇此言極是。”
朱標神情肅穆,忽然行了一禮。
“若將來兒臣不幸身亡,懇請父皇於諸王之中擇賢者承統。”
這番話並非客套,而是發自肺腑。
若真有那一日,他希望父皇不要一意孤行立皇太孫,
而是在藩王中擇最有才乾者繼位。
這“賢王”是誰,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
正是燕王朱棣。
他朱標未曾點破,卻也不必點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