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主任上午的擔心,句句在理。”
陳青鋒的聲音打破了凝滯。
“體外循環這塊,常溫還是淺低溫?流量壓力怎麼平衡?”
“大人要保,孩子也要保,胎盤血供不能斷,還要把對胎兒的影響壓到最低。”
“參數,必須拿出個具體範圍。”
“預充液、肝素劑量、魚精蛋白中和,每一步都要精確到極點。”
體外循環組的周副主任鏡片後的眉頭鎖得死緊,臉上的紋路都透著一股沉重。
“陳醫生,這平衡點…太懸了。”
“我們查了文獻,國內國外,類似的案例掰著指頭都數得清,根本沒路可抄。”
“常溫體外循環對凝血係統就是個大麻煩,加上肝素化…孕婦情況還特殊…”
“沒路,就蹚出一條路來。”陳青鋒截斷了他的話尾。
“周主任,難,誰都明白。但必須給個相對保險的參數區間,哪怕是理論上的。上了台,再根據實時情況調整。”
旁邊一個頭發花白的老技師開了口,嗓音有些沙啞,顯然是反複琢磨過。
“我個人看法,流量按大人體重和生理需求算,壓力死守在平均動脈壓60到70毫米汞柱。”
“溫度,34到36度,淺低溫。”
“預充液多用平衡鹽液和白蛋白,少摻水。”
“肝素,估計得比常規心臟手術給得少,act控製在350到400秒,比常規的480秒低,但得保證管路彆堵了。”
“這玩意兒,得麻醉科和我們體外組,在台上眼睛都不眨地盯著,死死配合。”
陳青鋒筆尖飛快在紙上劃過:“好,這個區間先定下,回頭再摳細節。麻醉科這邊?”
他望向麻醉科來的錢副主任和一位資深主治。
錢副主任是個麵部線條很硬朗的短發中年女人,說話透著利落勁兒。
“馬主任的意思,這台麻醉,風險拉滿,頂格處理。”
“誘導維持,用藥全得選對胎兒循環影響最小、最不容易過胎盤的。”
“我們初步考慮依托咪酯誘導,七氟烷或者丙泊酚維持,加短效阿片類。”
“監測是重中之重,常規的就不說了,有創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必須上,可能還得加個食道超聲心動圖(tee),實時監控心功能和容量。”
“胎心監護同步,婦產科老師必須在旁邊守著。”
錢副主任的語氣沉下去幾分:“最難的是體外循環開始和結束,還有主動脈阻斷、開放那幾個節點,血壓血流變化太劇烈,跟跳樓機沒區彆。”
“怎麼穩住?大人孩子都得顧著,這簡直要命。”
“還有,剖宮產那一刀下去的應激,會不會誘發心律失常或者血壓崩盤,誰也打包票。”
“這些坎兒怎麼過,預案必須做足,精確到用什麼藥,一針下去多少毫克。”陳青鋒接著她的話頭,看向婦產科那邊。
婦產科來的是林巧手下最得力的乾將,孫副主任。
孫副主任語速極快:“林主任交代,剖宮產就一個字:快!”
“從劃皮到孩子出來,時間咬死在5分鐘內。”
“切口選子宮下段橫切口,損傷小,好止血。”
“孩子一出來,立刻斷臍,旁邊新生兒科醫生等著,馬上接手複蘇。”
“子宮縫合止血是關鍵中的關鍵!全身肝素化,光靠縫合、打宮縮針很可能不夠!”
“必須備好紗條填塞,甚至介入栓塞,或者…做好切子宮的準備。”
“切子宮…”
這三個字像冰錐子,狠狠砸在眾人心頭,會議室的空氣溫度仿佛又降了好幾度。
不到最後一步,誰也不願意走到那。
最後是血管外科,李建軍派來的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副高。
“李主任的意思,換血管這部分,時間同樣是命。”
“雖然有體外循環頂著,但頭臂乾、左頸總、左鎖骨下這幾根供腦袋和胳膊的血管,能少斷血一秒是一秒。”
“我們傾向用帶分支的人工血管,爭取一次吻合到位。”
“縫合要求極高,必須滴水不漏。抗凝狀態下,稍微有點滲血,後麵就可能收拾不住。”
一個接一個的難題被拋出來,層層疊疊,壓得人幾乎喘不過氣。
體外循環的精妙平衡。
麻醉的步步驚心。
剖宮產的極速止血。
主動脈置換的毫厘之爭。
每個環節都布滿了地雷。
更要命的是,這些環節不是按順序來,而是在同一個極度壓縮的時間窗口裡,高度重疊、互相牽製地進行。
這難度,不是簡單的疊加,是指數級的暴增!
陳青鋒聽著,手裡的筆在紙上飛快地勾畫,流程圖、箭頭、標注、風險點,轉眼就鋪滿了紙麵。
他大腦高速運轉,將各科提出的問題、方案、顧慮,迅速拆解、分析、重組、模擬。
“行了,各位老師。”陳青鋒放下筆,抬起頭,“基本的技術難點,初步的想法,都擺在這兒了。”
“現在,咱們得把這些點,串成一條線。”
“弄出一個詳細的、精確到分鐘甚至秒的操作流程!”
“從病人進門、麻醉誘導、消毒鋪單、建立體外循環、剖宮產、娩出胎兒、新生兒處理、主動脈置換、撤離體外循環、止血、關腹…”
“每一個步驟誰負責?需要多少時間?下一步什麼時候介入?可能出什麼岔子?第一、第二、第三應急方案是什麼?”
這話一出,會議室裡針落可聞。
這已經不是討論,這是在紙上預演一場與死神的競速賽!
在座的都是行家,誰都明白這話的分量。
這不是寫一份常規手術記錄。
這是在繪製一張通往無人區的地圖,圖上的每一筆,都牽著兩條人命。
陳青鋒沒給他們太多時間消化這份沉重。
他轉身走向白板,拿起記號筆,拔掉了筆帽。
“時間軸,從病人進手術室門開始算,t等於0。”
一行字出現在白板頂端。
“麻醉科,錢副主任。”
“誘導插管需要多長時間?”
“從給藥到氣管插管成功,建立有創動脈監測和深靜脈通路,最快多久能搞定?”
所有人的神經,瞬間被拉緊,聚焦到了那塊白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