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關於新幣的律法(1 / 1)

推荐阅读:

拿著到手的新幣,將士們的臉上寫滿了開心。

已經有人忍不住拿起銀元放在嘴邊吹上一口,然後熟練的放在耳邊聽響兒。

因為這並不是將士們第一次見新幣。

過年的時候賞賜三軍,用的就是新幣。

新幣造型精美,使用起來也方便,將士們都很喜歡。

伴隨著朝廷在北直隸發行新幣,南直隸那邊也早就做好了準備,按照計劃發行新幣。

有王公貴族,商人等富貴人家帶頭使用,很快就在市場上流通了起來。

幾乎沒有人抵製新幣。

為防止有人報喜不報憂,楊軒還特意命錦衣衛在暗中調查了一番。

得到的結果很喜人。

因為新幣的方便,已經開始朝著市場上的主流貨幣轉型了。

就像以前用白銀消費,不好找零,現在用銀元搭配銅元找零很是方便,酒樓飯店的掌櫃隻需要打打算盤就能算清,不用再拿著專用工具稱重剪裁了,方便商家,也方便消費者。

反觀寶鈔卻成了輔助貨幣,大額交易,多是用銀票結算的,小額交易人們更喜歡真金白銀。

但寶鈔又不能廢除,這就導致寶鈔在市場上的位置比較尷尬。

當然,世上從不缺乏聰明人。

一些商人在對外貿易中喜歡使用寶鈔結算,包括朝廷在對番邦朝貢的時候賞賜也用的是寶鈔。

畢竟,在朝廷很多人看來,很多番邦來大明朝貢是在打秋風,找冤大頭的,順便來大明做做生意。

畢竟走官方渠道能省下一大筆的稅。

既然他們率先耍小心思,那也彆怪朝廷坑他們。

朝廷賞賜的寶鈔都是按照麵值來的,吃了虧也不能說是朝廷坑他們,一貫寶鈔價值一兩白銀,這是有明文規定的。

至於市場認不認這個比例,那跟朝廷有什麼關係?

大明這麼大,每天有多少國事在等著處理,這種小事就不要拿來告狀了。

這就導致番邦之人隻能自認倒黴。

原曆史中,大明與外邦交易,或給外邦賞賜,就沒少用寶鈔。

那是從老朱在位的時候就開始的事情。

畢竟以老朱那摳門的性子,找他當冤大頭,怎麼可能。

他不殺你全家,搶你東西就不錯了。

若是番邦之人用寶鈔找大明做生意,大明要麼不認寶鈔,要麼就按照市場價值來算。

反正到最後大明是不吃虧的。

可生意不做又不行,畢竟很多東西是隻有大明才有的。

所以,這個虧,他們隻能自己吃。

生意做不下去的時候,那就隻能來搶了,順便出一口氣。

而且是搶完就跑,不敢和明軍正麵對上。

做生意吃虧,打又打不過。

若是站在番邦之人的角度上回看大明,你就會發現,大明實在是太欺負人了。

……

新幣順利發行,那接下來就是相應的律法需要完善。

這方麵,楊軒已經做好準備了。

僅在新幣發行半月之後,關於新幣的律法就頒布了。

這是在之前的律法上進行的修訂完善。

一、將鑄幣權從地方官府手中收回,除朝廷戶部之外,不管是地方官府,還是私人,私自鑄幣,皆為死罪,家產充公,家眷流放或打入教坊司,情節嚴重者,抄家滅門,最高株連三族。

二、舉報有獎,發現有人私鑄錢幣,可向當地錦衣衛,或監察部門舉報,獎勵最低一百銀元起步,最高獎勵兩千銀元。

(不要覺得兩千銀元少,按照文中的比例,這兩千銀元相當於後世的幾十萬)

三、連坐,發現同族、鄰居私鑄錢幣而不舉報者,一經發現,視為同罪,流放,殺頭,坐牢等後果。

這是最主要的幾項律法,補充條款就不細說了。

總之這些舉措都是為了維護新幣的威嚴,也是維護朝廷的威嚴。

鑄幣權,除了京師戶部之外,楊軒還打算給金陵戶部,首先就是因為將新幣從京師運到南方中間的耗費不低,其次也耽擱時間,第三就是南方經濟比北方發達,光靠從京師押運是不行的。

給金陵戶部鑄幣權能方便不少。

不過,金陵戶部是要受到京師戶部的管轄的,京師為總部,金陵為分部。

一南一北,差不多就夠了。

現在,朝廷已經在準備匠人設備了。

不日,金陵戶部就可以鑄造新幣了。

楊軒這些關於新幣的律法頒布之後,自然也受到了地方官府的不滿。

畢竟收回地方官府的鑄幣權之後,他們的收入就會下降。

這可是關乎著自身利益的事。

這個世上總有人舍命不舍財,他們散布流言,說鎮國公把持朝政,權傾朝野,狼子野心等等,打著正義的旗號讓鎮國公還政於陛下。

實際上還是想讓楊軒妥協,恢複地方官府的鑄幣權。

對此,楊軒自然是不會忍讓的。

他再一次施展鐵血手段,殺了一個人頭滾滾。

彆忘了,他可是老朱的女婿,老朱的手段他可是學了不少的。

解決不了問題,那就把搞出問題的人解決了。

在楊軒的雷霆手段以及同僚們的人頭的警示下,地方官府不敢鬨了。

少點收入就少點吧,總好過掉了腦袋。

不過私下裡,他們可沒少罵楊軒,紮楊軒的小人。

此等殘暴之人,把持朝政,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蒼天無眼啊!

除了地方官府,民間也冒出了私鑄新幣之人。

他們發現,新幣的含銀量隻有八成,若是自己也鑄造新幣的話,豈不是能賺?

但他們小瞧了新幣的技術含量,所鑄造出來的新幣質量上根本比不過朝廷所鑄造的新幣。

他們想不明白,朝廷是怎麼做到的?

民間從不缺乏有真本事的人,在經曆千辛萬苦,製造出質量和朝廷差不多的新幣之後,他們發現,所鑄造出的新幣成本遠高於新幣的價值。

若是這樣去偽造新幣的話,能虧到姥姥家去。

造的越多,虧得越多。

他們是真的想不明白,朝廷究竟是用了什麼辦法?

總不能朝廷也和他們一樣虧本鑄造新幣吧!

這不可能!

官老爺們撈錢都來不及呢,怎麼可能做這種明顯虧本的事。

就在新幣造成的影響還在繼續的時候,清明到了…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