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二年剛剛開始,北方大地還在一片寒冷之中。
初三開始,直隸地區開始下雪,好在雪不大,並沒有形成災害,反倒是滋潤了土地。
上元節一結束,年假算是結束了,各部門也陸續開始進入了工作狀態。
楊軒現在作為大明帝國的掌舵人,要操心的事情非常多,也很忙碌。
開年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今年的財政預算,各項支出都要算好。
同時,新幣也開始正式發行。
楊軒直接給京師的皇室名下的店鋪下達了命令,無論官員還是百姓來此用新幣消費,都不得拒收。
新幣發行,無論百姓還是商人,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除此之外,楊軒還帶頭用真金白銀從戶部換取新幣。
數額隻有一百萬兩白銀,這相對於鎮國公府的資產來說,並不算多。
對於官員,楊軒並沒有強迫,履行自願原則,但有他帶這個頭,官員們不願意也得願意。
誰換了,鎮國公可能不知道,誰沒有換,鎮國公一定知道。
當然,官員們所兌換的數額並不大,基本上都是根據自己的俸祿來的。
不然的話,拿出來的錢財超過了合法收入,那麼多出來的錢是怎麼來的?這要怎麼解釋?
說自己貪汙的嗎?
沒人會蠢到這種地步。
除了官員,還有皇商以及大商人,楊軒甚至都沒有下達命令,隻是表達出了這個意思,下麵的人就已經幫忙把事情辦好了。
大明發展至今,商業已經是非常繁榮了,小商人不說,大商人兜裡是有錢的。
楊軒之所以要讓大家先用真金白銀兌換新幣,主要還是因為國庫中的白銀銅錢大多都已經被鑄造成了新幣,白銀儲量不多了。
再就是有王公貴族、富貴人家帶頭使用新幣,百姓也會更加容易接受,新幣在市場上也能更快的流通起來。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新幣是真金白銀做的,和寶鈔隻是一張紙不同,更容易被接受。
不然,想從官員和商人的口袋中把他們的錢掏出來,又豈是那麼容易的?
……
很快就到了給京營將士發軍餉的日子。
由戶部官員和錦衣衛,東廠的人將新幣帶到校場,現場給將士們發軍餉。
三方人員相互監督,防止有人與軍中將領相互勾結,貪汙軍餉。
京營將士的待遇,在大明的軍隊體係之中算是好的了。
在大明初期的時候,普通士卒的月俸大概是一石糧食,折合白銀差不多是一兩白銀。
但實際到手差不多隻有三四鬥,最多不超過八鬥。
甚至有一段時間還會折色,折色就是將俸祿換成了其他東西。
不僅僅是將士,這種情況還在官員身上發生過。
就比如朱老四,他將俸祿用折色的方式換成胡椒等發放給官員。
於是在每個月給官員發放俸祿的時候就能夠在京師看到有官員或者官員家中的人背著一袋子胡椒等物在街上叫賣,然後用賣出去的錢來購買米麵糧油等生活必需品。
因為鄭和下西洋,開拓航線,很多外來物品大量進入大明,胡椒香料等物的價格持續降低,而朝廷還在按照原來的價格進行折色。
這樣最後算下來,官員的俸祿就打了折扣,甚至可以說是打了骨折。
永樂一朝用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發動戰爭,大興土木等等,朱老四就用這樣的辦法省錢。
楊軒也是吃過這樣的虧的。
不過因為其平時並不關心這些,所以有一段時間並沒有發現。
後來發現後,仔細算了算,朱老四用這個辦法坑了他好多的錢。
要知道,他的爵位俸祿一年就有幾千兩白銀,再加上身上的其他職位,以及安慶作為公主的俸祿,一年下來,好幾萬兩白銀呢!
氣的楊軒差點衝進皇宮給朱老四一頓揍,還是在安慶的勸說下,他才選擇進宮和師姐告狀。
最後一起商議了一下,廢除折色,采用實發。
不過,因為朝廷的財政支出實在太大,折中了一下,七成真金白銀,三成寶鈔。
好在寶鈔在市場上的價值很穩定,貶值在計劃之內,大家也都接受了這個辦法。
後麵隨著朝廷財政收入增加,經濟好轉,又調整了幾次俸祿,哪怕物價在海外白銀進入大明而導致物價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漲,朝廷最底層的官員也能憑借俸祿衣食無憂。
當然,這裡還是要說一下,給官員發放的寶鈔並不是按照麵值,而是按照市場上的價值發放的。
不然麵值一貫的寶鈔在市場上隻能購買到五錢的物品,這不就相當於一半的錢被搶了嗎?
這楊軒肯定是不願做的,沒有讓朱老四的小心思如願。
從來都是他搶彆人的錢,什麼時候輪到彆人搶他的了?
哪怕是朱老四也不行。
如今,給大明將士的俸祿都是真金白銀,這些刀口上舔血的兵痞隻認真金白銀。
但是上麵將領吃空餉,喝兵血的情況是屢禁不止。
京營就在京師駐紮,在天子腳下,情況倒也不嚴重。
但是在距離京師遠的地方,朝廷看不到,這種情況就比較嚴重了。
尤其是邊軍,地方衛所。
但是邊軍因為在邊境上,要經常與敵人作戰,上麵的將領需要下麵的將士打仗,不會剝削的太過分,再加上作戰偶爾還能繳獲一些,還有首級記錄軍功,將士們也能堅持下去。
而地方衛所的情況就很嚴重了。
上麵的將領將普通士兵的土地兼並,使普通士兵成為他們的佃戶,恨不得將底層士卒敲骨吸髓。
這些地方的將領已經不能算是朝廷的將領了,他們可以看成是領著朝廷俸祿的地主,軍閥。
一直以來,楊軒對於軍隊,兵權都是慎之又慎,有些東西能不碰就不碰。
但如今他已經沒有那麼多的顧慮了。
此番發行新幣,不僅僅是為了方便大明的經濟發展,還有就是為對軍隊動手而提前做準備。
這個計劃,朝中沒有人知道,他也隻和於謙說起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