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體育及其生存 > 047 2-3個月孩子注意發展總結1

047 2-3個月孩子注意發展總結1(1 / 1)

推荐阅读:

注意能力的好壞對生存有什麼影響,下麵我們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加以歸納,這對育兒大局觀的形成極為重要。

一、注意知識簡介

1、注意過程

2個月時孩子大多會發出微笑,到3個月就能用手扶摸東西了,這些舉動既是對感覺、知覺良好發育的回報,也是注意發展的標誌。一般而言,越是注意某件事情你越會知覺出更精細的信息,這就是“注意”是知覺發展非常重要的原因。通俗地說,你愛注意什麼事,將來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1)注意焦點的確定

注意焦點是怎樣產生的?科學有目標功能和刺激驅動兩種認知。目標功能是有意識地對選擇物做出特殊檢查。例如,罰球前,你對投籃動作進行念動複習等。刺激驅動是指無意識地對刺激作出有目的有回應。例如,籃球比賽中,你依控球隊員的移位情況,主動把自己調整到適合的接應位置。目前,科學正在探究這兩個過程間的關係,希望能在神經機置上解釋關於注意焦點的問題。

目前,科學對“注意焦點”的觀點是,你的知覺係統會被自動組織起來,把注意拉到環境中的新物體上(yantis&jonides,1996)。此觀點至少表明,刺激驅動勝過目標功能的指向選擇。

例如,新穎的教學方法會自動抓住學生的注意,但如果教師並不清楚這些新方法,對完成當前的教學任務有怎樣的確切幫助,那學生的注意焦點會因新方法而轉移,掉入學得多會得少的黑洞。依此觀點也可預判,當下流行的“多師課堂”是違反神經科學的。

(2)不被注意的命運

目標之外的信息會有怎樣的結局?科學家初步相信,不被注意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獲得加工,但它無法達到“意識覺知”這一思維層次(wood& wan,1995)。例如,由特殊權力者發出的指令,不被注意信息也會成為有意識注意的中心,但權力者失去權力,一切注意會被很快遺忘。

科學家認為,在注意和意識的關係上,非注意信息最好不要被學習者所覺察,因為讓人從正在進行的任務或目標中轉移出來是危險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注意某一信息,來學習某一動作或學習某一材料,它們是不會被掌握的。

例如,孩子在學習某些東西時,隻要一出錯,家長或老師就迅速叫停練習並指正錯誤,這類舉動中斷了注意與意識之間的聯係,它對整體經驗的形成是極為不利的,最好是在做完動作後25秒內指出問題,並反複練習。

2、知覺組織過程

為什麼眼中的二維平麵圖像經視覺輸出後就有了三維立體感?它的知覺組織過程是怎樣的?1912年,格式塔理論家韋特海默等最先研究了此類問題。

(1)圖形、背景和封閉性

從一維角度,你可輕鬆說出由四排黑色圓圈所組成平麵圖。若從二維角度看呢,這正是格式塔理論家們研究的問題。

為此,你可以試著把由四排黑色圓圈所組成平麵圖的白色的區域,看成是在一張較大的白色紙上挖了16個圓洞,通過它們你可以看到一塊黑色的背景。研究結果表明,你把一個圖形看成位於背景前麵的趨勢非常強烈,事實上,甚至當你知覺到的圖形其實是不存在的,刺激也會產生這種效應!

例如,在商業大街上,你會看到很多由一些零散標實突出了一個完整圖形的廣告,這就是利用錯覺,給你暗示出了一個“真實”事件,使得眼見為實不再那麼正確。

錯覺是生活中常有的事。1900年,科學家首次提出了錯覺現象,但至今也無法揭示其奧密。比如霓虹燈利用錯覺形成的圖案,用最美的文字作出的騙人文案,運動場上的假動作等等,這類事情證明錯覺有很強大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廣泛存在於人類各種生存活動中,隻有擁有多種文化經驗力,才有可能減少知覺組織犯錯。

(2)知覺組織原則

你是怎樣從二維視角迅速知覺四排16個圓所顯現的圖形,你的視覺係統是如何完成這一知覺組織的?又是什麼因素控製它的呢?為此,格式塔心理學派提出接近律這一組織規律,既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最接近的元素會被組織到一起。也就是目標標準明確後,它會以某種方式決定組織內容的有效性。

例如,我們以足球比賽能力為核心展開體育教學,你就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巔球、運球、戰術、遊戲和身體素質等單個因素上,你會依比賽需要把相近的單個因素整合成一個服務於比賽能力提高訓練係統,這就是“接近律”在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動作在空間與時間上的整合

接近律告訴我們,先驗經驗能將相近的東西迅速歸納到一起,並確信有些知覺能以“恰當方式”,將周圍環境中感覺的碎片整合在一起。研究表明,在對環境的每一次注視中,視覺記憶並沒有保留精細的細節(carlnradvansky& ir,1995;ir,1991;sions,2000)。

例如,一般人很難觀察到動作的微小變化,但好教練“瞥一眼”就能明白,這就是對來自空間與時間不同信息整合力的表現,既對單個信息在完整情形下的預判力。

一般來說,先驗經驗不足者做事容易被“理論”所誤導,往往發生“不可能”的錯覺。若用生活事件解釋這種“不可能”,你就一下明白研究它的偉大意義。例如,中國一些足球官員講解“足球理論”頭頭是道,由於沒有“技術與時間”方麵的經驗,做起事來結果總是求升反降,這就是犯了“不可能”圖形一類的錯覺。

(4)運動知覺

瞥一眼就能做出判斷這是運動知覺的表現。當前,科學家用“矩形與光點”實驗,開始對運動知覺生成的感覺,初步試著對“坐在一列靜止的列車上,看見對麵緩慢啟動的列車,卻覺得是自己坐的列車在啟動”這種似動感知誘導的錯覺,在神經學方麵有了一點解釋。

似動現象普遍存在,使許多職業對運動知覺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比如特警、消防員等職業,他們要在飛簷走壁以及火光閃爍的環境中工作,都需要優秀的運動知覺能力。

科學家認為,隻有進行高水平訓練才能提升運動知覺能力,才能在直線視覺中融入曲線視覺新因素,才能降低錯覺概率。

(5)深度知覺

動作訓練所賦予的深度知覺對生存發展是絕對重要的。

例如,如何搞好大家的團結?如何弄出美味的食物?如何提高球隊的競爭力?如何更快的躲避危險?這些問題是書本靜態學習無法解決的,它需要行為動態的深度知覺學習。

問題是,視網膜成像隻有“垂直與水平”兩個維度但為什麼能完成立體工作?科學家做了大量視覺情況的研究,發現同一物體由遠至近,從a、b、c直線上的任何一點,投射到同一個視網膜上的a、b、c產生的像,它們在深度上是不明確的。

例如,這種不明確就如同駕駛汽車一樣,許多不同距離的物體會在視網膜上產生不同的像,它又會涉及到多種文化要素方麵的經驗。

深度的不確定性,讓人在特定場景下出現尷尬是常有的事。例如,一些初學開車的人,情況稍一複雜就會手忙腳亂,這說明深度知覺還不能適應新需要。此時,要麼多加練習,要麼被困難嚇倒,這樣開車問題轉換成了意誌問題。

例舉上麵的事例,是希望你確信深度知覺包圍著我們的生活,成熟的生存技能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以上,我們對知覺組織原則進行了學習,並對視覺知識有了新知,此時你才可能試著理解一些高水平的事情。例如,在籃球比賽中,持球隊員快速運球推進,接下來彆的隊員就知道要跑到什麼位置去策應,也知道應該跑向哪裡接球,去完成投籃任務。科學家對這一連串的動作配合提出兩種線索。一些理論學家提出,接球隊員在跑動的時候選擇其關於球在垂直維度上的速度視覺經驗,以保持恒定的路徑(danneiller et al.,1996),也就是前麵的運球推進與相互傳球表現了運動模式中的空間位置。另一組理論家認為,接球隊員在跑動的時候,選擇了關於球相對背景的角度以保持恒定的路徑(cbeath et al.,1995,1996),也就是最後接球並投籃這一短暫的路徑,此時深度知覺被啟動使接球者在接球前,就在身體、手型、心理方麵做好了投籃準備。

當然,科學家研究籃球並不是為了打好籃球,而是希望在打球的複雜性與實用性之間搭起一座橋梁。科學家通過對“試圖接球”動作進行數學函數擬合後發現,大部分隊員經常把接球分成兩個階段(jabs et al.,1996;cbeath et al.,1996)。第一個階段是思考最多的——努力跑到正確的位置。在第二個階段中,接球隊員會減速,也可能完全停下來,就在球快要接近隊員的手時,會引發位置和深度知覺發生作用。當手一接住球就會馬上投籃,或將球傳到場內更合理的位置,來試圖避開防守。一般來說,初級籃球者是無法體會到這一深度知覺的,隻有與高手為伍才有可能生成這種知覺。

2個月,是孩子知覺發展的開始,父母有責任主動幫孩子進行各類活動。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到3歲功能缺陷則肉眼可見,難以彌補。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