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新生兒及1個月齡的孩子是初到人間,怕見世麵,如同害羞的躲在繈褓裡的小生命。但到了2——3月齡,孩子接受到院子裡鳥、雞等鳴叫聲的刺激,他顯現出翻身意向,這標誌著他從娘胎裡帶來的養分消耗儘了。此時,孩子的身體如同豆芽生出了側根,腦神經與肌群體需要更多的刺激與養料,以維持快速發展的需要。
確切地說,孩子每增加一項動作能力,變化的不是動作,而是神經與肌肉間秩序的建立,是一條條新生的神經與一束束肌肉彼此排序到了合適的位置,生成專門化功能。
今後孩子在轉身學習方麵,手腳所試圖做出的配合動作神經要承擔起一個任務,那就是借助訓練為神經係統生出新的神經元。動作越精確神經元鏈接越豐富。
“五·一”勞動節,吉蘭太鹽場94年度籃球賽聯賽開始了。
5月4號星期一我沒裁判任務。下午我推著嬰兒車來到體育場,與熟人們寒暄過後來到西麵看台高處,這裡看比賽相對安全。
今天的首場比賽是采鹽——儲運。他們這是b組很有實力的隊伍,雙方各有多名從學校畢業2——5年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校期間深受“核心項目教學法”的影響,他們除了籃球打得好外,田徑方麵也都具有國家三級運動水平,個彆學生還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標準。
5點半比賽準時打響,剛剛還是嘈嘈雜雜的人們,一下變成號角清晰節奏分明的助戰隊。放眼看去,穹蒼之下,場上雙方隊員努力比拚,場下兩邊大群大群的啦啦隊伸著長脖子,發出“加油,加油”的呼喊聲。在日常生活,人們忙著各自的營生,我們很難聽到這種統一的號角。
這時候,人們的脖子以不聽自己的使喚,藍球飛往哪裡就轉向哪裡,情緒隨之波動。
空中傳來的陣陣號角聲,讓孩子感到很驚奇。處在高處的嬰兒車,相對比較安靜,所以號角聲聽起來更為刺激。
我與往常一樣,遇到麻雀講麻雀,遇到蒼蠅講蒼蠅……今天遇到了籃球比賽,我就給孩子講什麼是籃球比賽,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在叫喊……總之能說點什麼就多說點什麼。
到了下半場,比賽更為激烈,雙方比分交替領先。這時候雙方的支持者以及中立的觀眾分成三大陣營。支持采鹽隊的觀眾全都移向北麵的東看台,支持儲運隊的觀眾移向了北麵的西看台,中立的觀眾留在了南麵的看台。
而我與孩子所處的西北角,各種呐喊助威聲在這一區域形成更強的聲流。這種積極向上的聲響深深吸引著孩子,嬰兒車向東時他仰臥向左做出側身90度動作,嬰兒車向西時他仰臥向右做出側身90度動作。
當比賽進入最後3分鐘,雙方比分咬著很緊,伴隨采鹽隊連續打進兩粒關鍵球,支持者們忽地爆發出猛烈的歡呼。隨即,我扶嬰兒車的手有了不一樣的晃動,低頭一看原來是孩子做出了180度的翻身動作。他正俯撐著自己,向右轉頭朝藍球場方向觀望。
此時,比賽進入最後一分鐘,采鹽以82︰79領先,雙方啦啦隊都緊繃嘴角,靜靜盯著場內,使得雙方場上隊員調度攻防的聯絡聲顯得特彆刺耳。
伴隨這種聲音,孩子也高高支撐著身子一直向那邊看。依神經發育狀況來看,孩子肯定看不清比賽場上的情況,但他可以通過聲音信號的刺激,來猜測這些人在乾什麼。
比賽結束,采鹽隊獲勝,也散去了各種喊叫聲。
孩子衝破翻身的屏障,放開手腳,在打籃球的刺激聲中持續做出側身——抬頭——找聲音的動作。它說明這段時間的體育活動計劃是有效的,也為孩子進入4月後的再發展做好了準備。
看完第一場比賽我推著嬰兒車回到家,並向妻子說孩子翻過身的事情。
“這不可能,”妻子不信地說,“翻身180度應到4月份孩子才能做出此類動作。”
為了證明自己,我把孩子放到床上,但無論怎麼引導他都做不出翻身180度。
“老公,你吹牛了吧,”妻子說道,“不過,3個月的孩子能將仰臥側翻90度完成的這樣熟,已很牛了!”
妻子的話——讓我變成無聲的羔羊!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依神經科學來看,隻要繼續努力,最多不過三周時間,孩子會把偶爾強刺激下的翻身180度,變成常規動作。
生活中,如果你覺悟到自然的力量,就會在動蕩中得到鎮靜的信力,得到自然力所賜的平安;你會證動摒除自己的妄念與妄動,用“自然第一,自己第二”的原則去與困難相伴。但許多時候,人們常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來做事,缺少自然那種持久的愛力,急躁慌亂,使困難升級成災難。
春夏秋冬的時光被人懷念,是因為自然既有至善、至美、至真的福音,也有酷暑、嚴寒、晚風的淒涼,那種亢奮與哀思為一體的感受,正是人們慢慢將困難變成進步階梯的根源。
自然生發信力,體育生發鎮靜,這是生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