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隨後,張玉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論及大明西征軍中最合適去尋朱肅的將領,無非是他張玉、徐增壽、以及姚廣孝三人最為合適。但這三人在西征軍中皆擔當要職,等閒難以騰出手來。
再次一級的將領如王先、朱能、丘福、馬哈木等人,對朱肅的感情則並不深厚。這也就無法保證,他們能夠克服遙遠的路途與可能存在的艱難險阻,始終堅定信念,一定要尋到遠在裡斯本的朱肅的行蹤。
而張輔……則是一個在眾人料想之外的合適之選。
首先,作為朱棣的親衛,張輔忠誠可靠,曾數度為了相救朱棣豁出性命。
其次,張輔作為張玉的長子,和於張家有大恩的周王朱肅也有關聯,必定會在此事上竭儘全力,不敢怠慢絲毫。
最後,張輔年紀不長,不容易受人注目。若是隻為了遣返俘虜,明軍卻派出了類似徐增壽這樣的大將,這或許反而會使得路途中的西方諸國過度驚懼。
由張輔這樣的小將帶兵,恰好合適。
而在朱棣而言,張輔也是他十分信任的一名部署。一則,張家父子皆忠心可靠,張輔身為他的親衛,平素所為,朱棣皆看在眼中。其勇敢果毅之處,不下於乃父張玉。
二則,對於張輔身上有何樣的潛力,朱棣也是清楚的。他知道在原先的曆史上,張輔會帶領大明王師,為大明收複安南,其聲勢威名,在安南甚至能止小兒夜啼。
雖說此時張輔年歲尚輕,經驗仍嫌不足,但卻足可說明其本為良材。他絕對有足以擔當大任的能耐。
第(1/3)頁
第(2/3)頁
一番計議過後,朱棣命張輔率一百燕王親衛,以奉還戰俘、索要贖金為名,押送法國伯爵約翰以及一眾歐洲貴族,一路前往歐洲西部探察。
張輔初次獨當一麵,所擔當的便是如此大任,不由得心懷激蕩,當著眾人的麵,向朱棣立下軍令狀,立誓一定要為朱棣聯絡上裡斯本的明軍部隊,朱棣出言勉勵,並親自為張輔奉酒壯行。
此時仍屬寒冬,且大軍亦需修整,於是朱棣乾脆譴使節發書致歐洲各國商議停戰事宜,言明大明將派遣使團押送俘虜的各國貴族前往,要各國預先備好贖金。
另一麵,則命大軍加緊修整,秣馬厲兵,以待開春再戰。
張輔遂押送著一眾俘虜啟程,以使團為掩護,開始往歐洲西部進發。他懷揣著燕王朱棣的殷殷期盼,朱棣希望他能夠聯絡上周王朱肅,確保朱肅平安無事的同時,和朱肅約定同時對歐洲教廷發兵,朱棣攻羅馬教廷,朱肅攻阿維尼翁教廷,以奠定大明第一次大征服時代的勝局。
那麼,朱肅和他的船隊,是否真的身在西歐呢?
……
卻說數年前與朱棣約定水陸並進、馳援中亞之後,朱肅率領著寶船艦隊,帶領著李景隆、鐵鉉等人下海。根據原計劃,他們要通過海路繞過東南亞,繞過身毒(印度),到達中亞地區。在朱棣擋住十字軍主力的同時,從波斯地區直插歐洲腹地,達到使歐洲人首尾不能相顧的結果。
這一條海路是已經趟明了的。先前朱肅馳援朱棣,與跛子帖木兒決戰的時候,就曾率領明軍走過這一條海路。且這條海路多是沿近海而行,而且朱肅這一次率領的,是比上次馳援之時規模更大、更具航行經驗的鳳鳴洲寶船艦隊。
若循常理,不應該出現什麼事故才是。
然而上天總有不測,海上更是危機四伏,稍有不慎,任你是什麼無敵的艦隊,都要人亡船毀。這次本該是十拿九穩的航行,也偏偏就出現了意外。
第(2/3)頁
第(3/3)頁
當龐大的艦隊修整完畢後,離開安南的武曲城港口,再到達香料群島時,一切還是一帆風順的。
在原先的曆史上,香料群島是歐洲各國推動大航海的直接原因之一,西方人對這裡垂涎三尺,為了在這裡殖民,相互之間打出了狗腦子。這裡盛產東西方都十分稀缺的香料,東方的大明人用香料調味、烹製珍饈,西方的歐洲人用香料保存食物、製作壯陽的藥物。這裡的香料,無論是運往東方還是西方,都有著不菲的利潤。其中的某些香料,價格甚至高於同等克數的黃金。
而此時,這裡已經被朝廷的南洋水師,以及朝廷所支持的大明商賈圈占。如今的香料群島上,遍布著大明的港口和殖民地。因為華夏的赫赫威名,這裡的土著國家對於大明的到來大多並不抵觸,他們大多為大明商賈所雇傭,成為大明的香料工人。大明對這裡的同化和懷柔也推行的一日千裡,已經有許多的土著,開始模仿華夏人的習俗,甚至以華夏人自居。
當然,這樣一個可稱作金山銀海的地方,自不會缺少爭端。這裡動輒海盜橫行,東方人西方人儘皆有之。不過有賴於大明境內武俠的盛行,而今的大明民間那叫一個武德充沛,綠林之中,出現了許多鏢局、門派之類的組織。他們以俠之大者自居,一心要做一番偉業。生活上則受商賈或官府雇傭,以護衛綱貨、維持秩序等為生。東南沿海的許多綠林門派,也大都被商賈雇傭出海,成為維係東南諸島秩序的主要民間力量。一般的小海盜,他們倒也足以對付。
至於一些成了氣候的大海盜,就要仰賴大明巡弋四方的朝廷水師了。這些大海盜大多出自東南亞各國之中,不願臣服大明的餘孽。例如盤踞在周邊諸島的陳氏海盜,據傳便是安南皇族出身,安南地區被大明收複,這一支陳氏便流落海上,自稱是安南陳氏苗裔,收攏不願降服大明的安南餘孽,舉旗劫掠漢商,弄得諸多大明商賈苦不堪言。
朱肅率寶船艦隊前來,在香料群島殖民地補給之餘,順手便滅了這一支惡盜。事後便發現這支所謂陳氏海盜,其實是一名大明商賈在背後支持。此人一麵拿著朝廷勘合,一麵卻嫌棄商稅繁重,自以為天高皇帝遠,於是便讓手下詐稱陳氏,四下劫掠,做那不用交稅的厚利買賣。
此等殖民海外的商賈脫離朝廷掌控,是朱肅所絕對不能容忍的。於是朱肅命人前往該商賈所駐島嶼,取下了此商賈頭顱,並其罪名傳檄諸島,警告諸商賈莫因為此地遠離大明本土,便心生不該有之貪欲。而後又傳書往應天府,著請大哥懿文皇帝朱標,務必要族誅此商賈九族。商稅而今已是大明財稅之首,商賈決不能脫離朝廷掌控。此事務要從嚴法辦,如此,才能震懾天下諸商,使天下商人都知道,商人不可無德。金錢之上,還有煌煌王法。
而這一道促請懿文皇帝抄斬惡商九族的奏疏,也成為了周王朱肅最後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