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都市言情 > 西遊之蛟魔覆海 > 第142章 林下之風氣 王喬錄神法

第142章 林下之風氣 王喬錄神法(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   “令官”山濤問向秀:

“如何?”

向秀沉吟道:“入手落手轉手,總有秋月孤懸、春雲忽起之勢……”

“不但古今閨秀不敢望其肩背,即中散當年,猶有凝滯之色,方斯未逮也。”

“中散”就是指嵇康,嵇康曾當過一個名為“中散大夫”的官,故世稱“嵇中散”。

清風白雪嵇中散!

牛魔王隨眾喝彩,一邊又施展他那一套分心兩用的傳音法門,在焦平耳邊道:

“謝道韞。”

……

謝道韞?原來是她!焦平凝神看去。

在男人動心的女人中,大部份男人隻是想和她上床,而極少數男人會很想很想娶她回家、守著她過一輩子。

謝道韞就是那種讓男人很想、很想娶回家的類型,她單論樣貌並不絕美,隻是中上之姿,但才氣凝萃、風韻高邁。

時人為了形容她的氣度,甚至專門造了一個詞,叫做“林下風氣”。

她身上書卷氣很濃,眼睛瞳孔大、有點擴散,莫名給人一種近視散光的感覺。

這位“詠絮才女”已做婦人打扮,這不知要讓多少人在心裡感歎“相見恨晚”。

她出生於“陳郡謝氏”家族,其家在謝玄時代已是江左高門,號稱“詩酒風流”。

謝道韞的生父為安西將軍“謝奕”,母親“阮容”則是阮籍、阮鹹族人。

她有弟弟謝寄奴、謝探遠、謝淵、謝攸、謝靖、謝豁、謝康、謝玄七人;妹妹謝道榮、謝道粲、謝道輝三人。

謝道韞為長女,叔父為宰相謝安,謝安很看重這個侄女,對她的婚事頗操心。

據說謝安最先為謝道韞選的夫婿,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兄長,王徽之。

關於王徽之,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有他的一則小軼事――

王徽之有一天晚上想起了自己的友人戴安道,於是乘著小船出發,經過一夜航行船來到了戴安道家的門口。

但是他不進去,又返回了。

人問其故,王說:“吾乘興而行,興儘而返,何必見戴?”

真是“說走就走旅行”的鼻祖。

《晉書王徽之傳》中,又說他性情卓犖不羈,為大司馬桓溫參軍時,經常蓬首散帶,不綜府事。

又為車騎桓衝的騎兵參軍,於是恒衝問他:“卿署何曹?”

意思是你負責哪的?

對曰:“不知何署,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

又問:“管幾馬?”

曰:“不知馬,何由知數!”

意思是我都不知道自己負責管的、是不是馬曹,哪裡會知道有有多少匹馬?

桓衝又問:“馬比死多少?”

“比”是“最近”的意思,這話就是問“最近馬死了多少”?

曰:“未知生,焉知死!”

這是化用孔子的話,說活著的馬他都不知道數量,哪裡能知道死了的。

第(1/3)頁

第(2/3)頁

桓衝無語凝噎,忍不住跟他說你來府中很久了,也該要做開始做點事了。

王徽之“初不答,直高視,以手扳拄頰雲:‘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意思是“天氣真好”。

王徽之是個敢在上司眼皮底下、公然摸魚和裝死的快樂公務員。

不過謝安覺得他不靠譜,於是把謝道韞另許給了他哥哥“王凝之”。

王凝之當過“會稽內史”的官,所以嵇康稱謝道韞為“內史夫人”。

謝道韞對玄理有很深的造詣。

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記載,凝之弟王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謝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圍。”

於是命婢女施青綾步鄣遮住身形,就王獻之的前議繼續申述,客不能屈。

……

山濤問完向秀,轉頭又笑道:

“雅人欲尋何物?”

謝道韞自幼收到良好的教育,有一次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

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謝安大讚其“雅人深致”。

因此典故,所以山濤稱她為“雅人”。

謝道韞笑道:“韜元此次來,欲尋‘石精金光藏景錄神’之法。”

“道韞”是字,“韜元”是名。

“字”是給他人叫的,“名”則是給自己自稱的,謝道韞自稱時,自然稱“名”。

山濤笑問道:“可是為顧家婦尋?”

謝道韞答:“正為友人而來。”

山濤口中的“顧家婦”,指的是與謝道韞同郡的才女、張玄的妹妹張彤雲。

張彤雲家世不及謝道韞,才情卻差可相提並論,時人稱她“清心玉映”。

  她後來嫁入吳郡四家中的“顧家”,因此又被稱作“顧家婦”。

至於謝道韞所提到的“石精金光藏景錄神”之法,那是“仙人王喬”的法門。

“仙人王喬”又稱“太子王喬”,他是道教著名神仙,據說他是周靈王太子晉。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中雲:“王君名晉,字子喬;亦名喬,字子晉。周靈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晉太子也。”

“生而神異,幼而好道。”

“雖燕居宮掖,往往不食;端默之際累有神仙降之,雖左右之人弗知也。”

後來“太子王喬”得天台山浮丘公降授道要,修“石精金光藏景錄神”之法,又於靈王二十二年,接之登嵩高山。

――“浮丘公”其實就是天庭四大天師之中的“丘弘濟”天師,“錄神法”正是他這一脈的傳承法門,每代隻傳一人。

後數年之七月七日。

“乘白鶴謝時人,升天而去。遠近觀之,鹹曰:‘王子登仙。’”

“升天為右弼,主領五嶽司侍帝晨,號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元始上真眾仙記》稱其位居“金闕侍中”。

《雲笈七簽》在釋屍解法時,特彆提到王子喬墓在京陵,戰國時複有發其墓者,唯見一劍在室。

因此視王喬為“屍解仙”,即將“地煞七十二術”中“屍解”修行到極致的人物。

第(2/3)頁

第(3/3)頁

【屍解:遺棄肉體而仙去,或假托一物代形,遺世而升天,隻以元神成仙。】

這位古時仙人在東漢之時,曾投胎下凡曆劫,來向世人顯示神仙變化的功力。

《後漢書方士傳》中載:

王喬乃是河東郡人氏,漢顯宗時為尚書郎,出任南陽郡葉縣縣令。

王喬有仙人的道術,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就到京城朝見皇帝。

皇帝因為他進京太勤而奇怪,而且他每次來時、即不騎馬也不乘車,於是就密令太史官偷偷察看。

太史官察看後奏報說:“王喬每次到京城來時,準有一對野鴨子飛來。”

皇帝於是就派人等野鴨子再飛來時張網捕捉,結果網裡捕到的是一雙鞋子,這鞋還是漢顯宗四年時賞給尚書的那雙鞋。

每次王喬來朝見時,葉縣縣衙門前的堂鼓就會不敲自響,鼓聲可以傳到京城。

後來有一天,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具玉石棺材,停在大堂院裡。

縣衙的官員們一起推挪那口玉棺,玉棺一點也不動。

王喬說:“這是天帝要召我去呢。”於是就洗了澡吃了藥,自己躺進玉棺中。

他一躺進去,棺蓋就自動蓋上了。

然後大家把玉棺埋在了城東,那玉棺入土後,泥土自動堆成了墳墓。

這天夜裡,葉縣的牛羊都流汗氣喘,不知是怎麼回事。

百姓於是立廟,叫“葉君祠”,祈禱求告都很靈驗,遠近的人都很信服崇敬。

皇帝讓人把堂鼓迎進京城、放在城外都亭中,那鼓就再也沒響過。

王喬與嵇康關係不淺,嵇康在自己的詩作中多次提到他,如《遊仙詩》、《代秋胡歌詩思與王喬》等。

難怪謝道韞一來就稱讚嵇康,看來就是衝著他來、想從他身上得知王喬線索。

山濤看向嵇康。

【附嵇康《代秋胡歌詩六》:

思與王喬,乘雲遊八極。

思與王喬,乘雲遊八極。

淩厲五嶽,忽行萬億。

授我神藥,自生羽翼。

呼吸太和,煉形易色。

歌以言之,思行遊八極。】

------題外話------

【忍不住要為最近的內容說明幾句:

1、這段“文會”,我才用的是烘雲托月的手法,想要著中烘托出後麵出場的人物,因為前麵必須有重重鋪排,否則後麵的表現力不夠。

2、鋪排包括有人物、場地、儀式、器具等的鋪排,這些在我看來都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最華麗的服飾往往繁複,乃至有些冗贅。

3、關於曆史人物,想要烘托出後麵的人物,前麵就必須群英薈萃;想要群英薈萃,就必須有事例,不能隻是乾說。比如“竹林七賢”,相信大部分讀者跟我一樣,知道“竹林七賢”,但未必知道這七個人都是誰,都有什麼故事,因此必須有所介紹。介紹的方式,若將人物的軼事演繹成故事,並非不能夠,相反這很容易,隻是這樣行文會太長,所以才以一個背景簡述的形式快去過,沒想到反而給一些讀者帶來不好的閱讀體驗,抱歉!!

4、其實像前麵免費章節的那些,我憑著感覺寫一天能寫3章,反倒是文會這些章節,由於要不停查資料、比對、裁剪等,每天隻能寫1章,說到底是我不自量力寫文會這種形式了,再次抱歉!!!】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