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第1003章真相是什麼?
那場如驚雷般震撼華盛頓,進而在整個美國社會掀起軒然大波的刺殺事件,隨著美國-軍警部門調查工作有條不紊地逐步深入,諸多層麵的“真相”也如同撥開重重迷霧,漸漸浮出水麵。
刺殺英國駐美國公使安東尼�9�9梅裡的刺客,確鑿無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叫伯恩�9�9尼爾森,年僅18歲。
尼爾森出身於弗吉尼亞州,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美國家庭,父母皆是勤勞樸實之人,一家人原本過著平凡、安寧且幸福的生活,日子雖不富裕,卻也充滿溫馨。
然而,英國大西洋艦隊對諾福克海軍基地發動的那次悍然襲擊,宛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當戰爭爆發的時候,尼爾森的父親正在海軍基地做裝修工,不幸在這場災難中罹難。
當尼爾森親眼目睹父親冰冷的遺體時,他對英國的憎惡如同瘋狂生長的野草,在他心底肆意蔓延,不斷滋生。
所以,單純從情感與動機的角度來看,尼爾森出於為父報仇的強烈目的而采取這般極端行動,似乎有著合乎常情的邏輯。
更何況,彼時英美談判的結果糟糕透頂,英國方麵的傲慢與無理,讓美國在諸多關鍵問題上一無所獲,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國民眾對英國的不滿與憤怒。
與此同時,國內反英輿論也在各種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報紙上連篇累牘地報道英國的種種惡行,街頭巷尾人們也都在義憤填膺地聲討英國。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尼爾森內心壓抑已久的仇恨,如同被點燃的火藥桶,徹底爆發,驅使他不顧一切後果。
最終,在那個本應充滿祥和與歡樂的平安夜當日,尼爾森懷揣著無以複加的憤怒,毅然向英國公使安東尼�9�9梅裡舉起了複仇之槍。
然而,整個刺殺事件背後所隱藏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事實上,指使尼爾森刺殺英國公使的幕後黑手,竟是原軍情局的2號人物,時任法國聖路易安娜殖民地副總督的穆勒將軍。
毫無疑問,在穆勒總督背後發號施令的,不是彆人,正是遠在巴黎,掌控著法國最高權力的法蘭西第一執政,安德魯�9�9弗蘭克。
在安德魯領導下的法國尚未征服普魯士之前,法美兩國之間本就脆弱的反英同盟關係,便因為美國拒絕償還波旁王朝時期,法王路易十六對北美十三州提供的,多達上億裡弗爾的巨額軍事援助,而受到廣泛的質疑與衝擊。
第(1/3)頁
第(2/3)頁
這筆軍事援助在當時,對於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美國的拒絕償還行為,無疑在法美關係之間埋下了一顆隱患的種子。
等到1794年,美國更是繞開法國,私下在倫敦與英國簽署了《傑伊條約》。這一舉動猶如一記沉重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法國的臉上,進一步加劇了法美之間的矛盾與分歧。
自那以後,法美關係每況愈下,一度瀕臨破裂的邊緣。兩國之間不僅在外交上陷入僵局,甚至還在邊境地區爆發了一場時間不長,規模不大,但卻充滿火藥味的“武裝衝突”。
在這一期間,身為法蘭西第一執政的安德魯,在對待美國的態度上展現出了極為複雜且微妙的策略。
一方麵,在政治外交層麵,他逐漸疏遠這位曾經的盟友。數年時間裡,安德魯多次拒絕接受美國駐法大使遞交的國書,以這種看似溫和卻又極具象征意義的方式,表達對美國的不滿與冷淡。但即便如此,在明麵上,安德魯始終維持著一種鬥而不破的局麵,沒有將矛盾徹底激化,依然保留著一絲回旋的餘地。
另一方麵,安德魯巧妙地借助軍情局的力量,在暗地裡對實力尚不成氣候的美國展開打壓行動。這些行動手段多樣,包括但不限於命令間諜“工程師007”慫恿英國海軍,加大對美國商船的襲擊力度,致使美國海上貿易遭受重創;
同時,軍情局還勾結了北非海盜,讓他們對合眾國的海上利益進行掠奪與騷擾。美國的商船在地中海及東大西洋上,頻繁遭遇襲擊,貨物被搶,船員生命受到威脅,這一係列事件使得美國的經濟發展與海上安全,麵臨著巨大的挑戰。
等到安德魯領導下的法國在歐洲大陸上一路披荊斬棘,成功贏得霸權地位,並與俄國簽署了反奧斯曼軍事同盟之後,他的戰略視野這才重新放回到不列顛島和北美大陸。
1799年,當美英關係本就因為貿易糾紛、水手抓捕以及領土爭端等諸多矛盾而緊張到了極點時,法國第一執政官向英國駐美公使下達了一道格殺令,進一步挑起英美之間的矛盾。
當穆勒接到巴黎的最高指令後,便迅速行動起來。他憑借著自己在美國巡遊期間,建立起來的廣泛人脈,加上軍情局的情報網絡也全麵鋪開,收集著各種信息,篩選著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物。
經過一番如同大海撈針般的精心篩選,穆勒終於將目光鎖定在了一個人身上,伯恩·尼爾森。
這位因英國海軍對諾福克海軍基地的殘暴襲擊,而痛失父親的年輕人,此刻正滿心仇恨、處於極度憤怒之中。英國海軍的暴行,不僅摧毀了他的家庭,更在他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使他對高高在上的英國人充滿了無儘的憎惡。
軍情局特工以不同角色圍繞在尼爾森身邊,他們用極具煽動性的言辭,進一步點燃尼爾森心中那本就熊熊燃燒的怒火,最終令這個年輕的美國人逐漸在憤怒與仇恨的驅使下,失去了理智,最終踏上了那條充滿危險的刺殺之路。
等到尼爾森成功刺殺英國公使安東尼·梅裡後,整個美國社會為之震動。美國民眾起初對這起刺殺事件感到震驚不已,但隨著對尼爾森背景的深入了解,同情的情緒如洶湧潮水般,在民眾間蔓延開來,迅速席卷了每一個角落。
第(2/3)頁
第(3/3)頁
在費城街頭,一位老婦人滿含熱淚,向周圍的人群講述著尼爾森的遭遇:“那孩子多可憐呐,原本有著幸福的家,卻被英國人毀了。他不過是想為父親討回公道,怎麼就成了罪人?”她的聲音顫抖,引得路人紛紛駐足,不少人眼眶泛紅,輕聲歎息。
華盛頓的一家咖啡館裡,一群年輕人圍坐在一起,激烈地討論著尼爾森的悲慘遭遇。其中一個年輕律師激動地拍著桌子說:“英國人在我們的土地上肆意妄為,傷害了多少像尼爾森父親那樣無辜的人。所以,尼爾森不是罪犯,是英雄!”眾人紛紛點頭,情緒激昂,對尼爾森的遭遇深感同情,對英國的憤怒也愈發強烈。
在紐約,民眾們自發組織了集會。他們手持蠟燭,在市政廳前靜靜佇立,為尼爾森祈福。人群中,一位牧師高聲說道:“尼爾森的痛苦,是我們整個國家痛苦的縮影。他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原本安寧的生活,卻勇敢地站出來反抗壓迫。我們怎能不同情他,怎能不支持他?”人群中爆發出陣陣掌聲與呼喊,大家紛紛表示,尼爾森不應被審判,而應該無罪釋放。
報紙上,一篇篇報道詳細描述著尼爾森的過往,那些樸實的文字深深觸動著讀者的心弦。一位專欄作家寫道:“尼爾森,一個平凡的年輕人,卻承受了如此沉重的苦難。他的複仇之舉,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深情,是一個公民對國家尊嚴的捍衛。我們怎能忍心看著他被當作罪犯,我們必須為他發聲。”讀者們紛紛來信,表達對尼爾森的同情,要求美國政-府重新審視這一事件。
而整個事件中,更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尼爾森在登上刑事法庭受審的前一天,居然在監獄裡離奇地服毒自殺。
這一消息傳出,再次在民眾中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對尼爾森的死因充滿了猜測與疑惑,為何在關鍵時刻,他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隨後,尼爾森生前留下的一封遺言被公開,他在遺言中堅定地宣稱,“我無罪,我是為自由和民-主殉道!”
這句話如同一聲驚雷,讓美國民眾對尼爾森的同情達到了頂點,他們認為尼爾森是為了反抗英國的壓迫,為了美國的自由和民-主而犧牲。這封遺言進一步激發了民眾對英國的憤怒,他們將尼爾森視為英雄,而將英國視為惡魔。
在民眾的心中,英國不僅是殺害尼爾森父親的凶手,更是剝奪美國自由與民-主的罪魁禍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