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把這個抄錄兩份,送到朱尚書和譚尚書府上,讓他們知道此事。」
戶部想要歸集大明的財政大權,雖然隻是戶部在商議這個事兒,但魏廣德多少還是看出背後應該是得到張居正默許的。
大明的財政稅收確實太複雜了,其實這並不利於財政資金的合理調配。
魏廣德知道此消息放出去,必定會在京城引起軒然大波,但他還是決定要這麼做。
算是投石問路吧,雖然他內心倒是支持這條改革措施的,但是知道能通過的概率極低,所以沒必要上張居正這條船,讓他們自己折騰去。
張吉答應一聲,從魏廣德手裡接過條子放進盒子裡,又拿出一張條子遞過去,小聲對魏廣德說道:「老爺,這是劉指揮派人送來的,說是倭國最新局勢,那邊好像徹底亂了。」
「亂了?那什麼織田信長攻破室町幕府,流放足利義昭以後,倭國不是就形成織田氏和武田氏兩派內戰的局麵,還能怎麼亂。」
魏廣德皺皺眉,伸手接過張吉遞來的紙條。
「把燈湊近點。」
魏廣德隻瞥了一眼字條上的字兒,就皺眉吩咐道。
紙條上密密麻麻寫著很多小字兒,說實話,魏廣德的眼力算好的了,但也感覺看起來吃力。
張吉急忙把桌麵蠟燭湊近,又從旁邊端來兩根蠟燭,魏廣德這才仔細觀看字條上的內容。
「確實是亂了,但也快接近大治了。」
紙條上是錦衣衛密探從倭國發回來的消息,自然主要集中在倭國現在正在醞釀的長筱之戰。
如果說幾年前幕府將軍一派還勢力占優,隨著武田信玄病故,局勢就發生了逆轉,戰場上幕府軍再也不能壓製織田軍。
織田信長又挾天子以令諸侯,護著正親町天皇,以奪回大權的名義,繼續向參與幕府軍發動攻勢。
現在正在醞釀的這場會戰,雙方是精銳儘出,戰爭的結果足以影響之後日本的曆史走勢。
武田信玄,魏廣德並沒有什麼記憶,倒是此時活躍在倭國的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他還知道,不過卻沒見到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豐臣秀吉。
是的,得益於曾經玩過的那款島國策略遊戲,魏廣德還記得這段時間叱吒倭國的風雲人物依次應該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這場戰鬥,魏廣德不用猜也能想到,笑到最後的一定是織田信長,擊敗以武田氏為代表的殘餘幕府勢力以後,織田信長就開始統一倭國之路。
好像之後被手下被叛,死在什麼寺廟裡。
魏廣德不知道織田信長什麼時候掛的,但肯定不是現在。
情報裡詳細分析了織田軍和武田軍的實力,做出的判斷是武田軍贏麵稍大,但是織田軍主將織田信長更加老謀深算,若指揮得當也有翻盤的可能。
好吧,這時代的大明,對戰場的認識其實和倭國類似,也是看好騎兵占優的武田軍。
最後,又是錦衣衛密探收集的最新倭國主要人物的名字等信息,包括各地大名和公卿,還有所謂的名將。
「還是沒有豐臣秀吉?」
魏廣德在燭光映照下一個個名字看過去,就是沒看到豐臣秀吉的名字。
不被掌握的感覺很不好。
魏廣德不由得揉揉自己的太陽穴,總不可能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孫猴子吧,一出來就把倭國那些大名打服了,取代了織田信長。
跳過那些熟悉的「名人」,魏廣德主要關注織田係將領和家老的名字。
織田信長能夠打下現在的江山,應該說是手下一眾傑出人才有關,而其中被譽為織田雙臂的織田家家臣明智光秀
和羽柴秀吉就多次進入他的視線。
名將,自然是很吸引魏廣德關注的。
當然,其中羽柴秀吉就曾被魏廣德點名查探過,畢竟他的名字裡有「秀吉」兩個字。
不過最後查探的結果,羽柴秀吉幼名日吉丸,原名木下藤吉郎,後被織田信長賜名羽柴秀吉,隻是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貧苦農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輕,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
這樣的家世,也不是姓豐臣,自然就被魏廣德給否掉了。
不過在心裡,魏廣德對羽柴秀吉倒是有些好感,無他,就是因為他和馬芳類似,都是從小兵一步步爬起來成為主將的。
抓得住機會,命還硬。
第(1/3)頁
第(2/3)頁
「老爺,你怎麼說倭國很快就要大治了?他們那邊現在打得那麼厲害,都是幾萬幾萬人的大戰。」
一邊的張吉這時候小聲問道。
他也不算軍事白癡,多少也知道一些軍伍方麵的事兒。
倭國的情報,他多少也看了,每次看到會戰一方動不動就是幾萬幾萬的兵力,說實話,感覺比大明這邊打仗還厲害。
最起碼,張吉很清楚,大明要發動幾萬大軍作戰,那幾乎就是傾儘舉國之力才能辦到。
就說現在西南戰事,大明就近調兵近十萬人進入雲南,之前為了籌措軍需,魏廣德就一直抓著兵部和戶部的人商量,從各地府庫硬擠出錢糧支應。
彆隻看著將軍們在前麵打生打死的,其實後方朝廷才是戰爭輸贏的關鍵。
當兵的吃不飽飯,拿不到餉銀就要鬨事兒,就會不聽指揮,最後就是吃敗仗。
但看看倭國,彈丸之地就能動員這麼多兵馬,真是不能小覷。
也難怪當初倭寇可以把東南攪合成那個樣子,這特麼都是大仗打出來的,作戰經驗豐富。
「就快要決出勝負了。」
對於張吉的話,魏廣德隻是笑道,雖然他不能說織田軍必勝。
「現在倭國最強的就是織田氏和武田氏,就算一次戰爭不能決出高下,可一次次打下來,終歸一方要徹底敗北。
兩年前,武田軍優勢巨大,因為武田信玄意外死亡,武田家沒能一舉消滅織田氏。
可這兩年的情況就反轉過來了,織田氏壓著武田氏打,這次又被迫決戰,武田家的潛力怕是要耗儘了,一場敗仗就會讓他再無翻身機會。
而反觀織田氏那邊,卻感覺是越打越強。
下一次會戰,織田信長還能拉出幾萬人馬,可武田家就未必了。」
魏廣德分析道。
每次織田信長打完仗以後,多少都能占領一片地盤,然後當地的百姓就成為他的領民,下次打仗這些人就得跟著他出去,所以兵馬並沒有因為戰爭損失太多。
而武田家這兩年大大小小的戰爭中丟失許多地方,雖然每次都不大,可積少成多,最後損失可不就大起來。
「武田軍前幾年就該趁勝追擊的,一舉擊敗那個織田信長,隻能說武田家的家主是真不行。」
張吉在一邊小聲說出自己的看法。
「嗬嗬,死了老的,小的繼承他的基業,總得有過穩定的過程,要全盤接手才好。
機會隻是被織田信長抓住了,所以武田家這兩年損失慘重也可以理解。
至於趁勝追擊,你還沒發現倭國人打仗的特點,他們都是在農閒時候發動戰爭,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每次打仗都能動員幾萬人,甚至更多人的原因,都特麼是扛著鋤頭的農民。」
魏廣德笑道,不過很快臉上也浮現出一絲苦澀。
其實,說大明走的是職業軍人的道路,所以很難再供養起幾萬,幾十萬
人的大軍,其實這麼說多少還是有點不對。
大明所謂的軍人,有多少是真正職業軍人。
或許,隻有營軍才能勉強算是,因為他們是募兵。
而衛所軍,和倭國的農民有大多的區彆?
倭國在戰國時期的戰爭主要集中在農閒時期,這是因為農忙時期,農民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和時間進行耕作,無法參與或支持戰爭活動。
因此,為了確保有足夠的人力參與戰鬥,以及為了獲取戰爭所需的物資和糧食,戰爭通常被安排在農閒時期進行。
這樣,領主們可以調動更多的人力和資源來支持戰爭,同時也確保了戰爭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在倭國戰國時期,由於兵農一體的政策,農民在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而在農閒時則參與軍事訓練和戰鬥。
這種製度確保了在需要時,農民可以迅速轉化為戰士,為領主提供必要的軍事支持。
此外,由於戰爭資源的限製,如武器和裝備需要自備,以及軍隊的補給問題,隻能在農閒時期集中力量進行戰爭,以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
這也是這時期倭國士兵的主要武器是以竹槍為主,畢竟那東西取材容易,隻要找到長些的竹子,在尖端套上一個鐵製槍尖就可以了。
第(2/3)頁
第(3/3)頁
好吧,這還是升級版的竹槍,其實最初的竹槍,就是把竹端削出尖刺就可以拿著上戰場。
但是還彆小看這樣的武器,在倭國戰國時期,竹槍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武器。
日本古代五兵,就是日本刀、弓箭、長槍、雉刀、脅差。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刀和弓箭一直都是最被人重視的武器。
武士刀不僅可以步戰,也可以馬上揮砍,所以被武士,特彆是騎馬武士熱衷。
不過日本鐵料缺乏,要打造一柄合格的武士刀代價也非常高昂。
而日本的弓箭則是以以重藤弓、丸木弓為代表,也是武士非常喜歡的武器。
相對來說,最初長槍在倭國並不被重視,那是足輕才使用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被稱為足輕的打赤足步兵或那些徒步作戰的騎馬武士的侍從們隻起到了輔助的作用,而且他們甚至有時也不被允許向敵人的武士發起進攻。
倒是日本北海道、庫頁島等居住的阿伊努人等原始土著由於沒有發展成武士集團的作戰形式,以徒步作戰為主的他們反而較為重視長兵器的使用。
後來蒙古統一中國建立元朝後,兩次從東北的高麗渡海入侵日本發動文永之役。
雖然不諳航海的蒙古軍遭遇台風的襲擊翻船而敗退,來自中國的蒙古一方的士兵則多數持槍矛上岸戰鬥,而矮小的日本人隻有太刀、雉刀這類兵器抵擋。
由於這次戰役給日本武士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於是日本人的戰鬥模式也逐漸由騎馬武士們的騎射作戰向步兵集團作戰而轉變。
因為日本國土大部分狹窄的崎嶇山地不適合大規模的武士騎兵開展奔馳作戰。
日本人也逐漸認識到槍在步戰的重要性,武士們在逐漸拋棄了弓箭的同時,也開始廣泛的使用槍,並使其最終成為了日本古代戰爭中最為常用和重要的武器之一。
日本長槍總長度並不長,一般以2米半最為常見,這些一般是各地大名配發給手下將領和精銳使用。
這樣的長度,更利於發揮長槍作戰的優勢。
但是對於足輕來說,當然是越長越好,離敵人遠一點才安全。
於是五、六米超長的竹杆也出現了,最長的達到十米,可稱為東方長槍的極限。
有人統計過,日本的白刃戰最常見的傷勢依序為槍傷、刺
傷、箭傷、刀傷。
用武士刀互砍的刀傷比例居然出奇的低,進行白刃戰,最受重視的武器就是長槍。
這是因為日本製鎧技術的提高和鎧甲的輕量化,大量下級家臣也可以穿戴鎧甲戰鬥。
對此,刀的殺傷力無法跟上時代的需要了,而一點突刺、洞穿敵鎧的長槍,其優勢大大強化,故長槍最終成為日本五兵之一的主流。
而且,本就是堆人數的足輕,領主們並不關心他們的死活,讓他們就地取材製作武器是最優選擇。
實際上,大量使用竹槍的足輕,戰鬥力也是非常強的。
這讓日本這些領主們很快就意識到一個道理,與其購買一把名刀裝備一個武士,不如招募一百個手持竹槍的足輕。
而且這種加長型長槍對於戰力孱弱的明軍,當初也確實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這麼算起來,倭國最少可以動員起幾十萬大軍,也是夠叫人頭疼的。」
魏廣德想到這裡,不由得感慨一句。
光是織田氏和武田氏兩家,就可以動員十餘萬人交戰,倭國可還有許多類似的諸侯。
他們雖然沒有這麼多人口可供驅使,但湊出幾十萬人還是可以的,應對這樣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還真的小心謹慎才是。
大明真要對倭國出手,還要做更多準備才行,否則難免重蹈蒙元覆轍。
魏廣德此時在心裡提醒自己,免得輕敵吃敗仗。
免費閱讀. d qq qq gua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