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緬北近況(五)(1 / 1)

推荐阅读:

“八莫是好,但是地形狹窄,這麼多人湧入這裡,還是過於擁擠了。”

一群人走在八莫的街上,即便是有士兵在前麵開路,但還是有些擁擠。

“長官說的是,但八莫的條件就是這樣,以前這裡就幾萬人,城鎮裡的人口更少,現在人太多了。

之前日軍幾次空襲八莫,造成了不少傷亡,後麵才強行遷走一批人去了曼西等周邊的鎮子,但還是很擁堵。”旁邊的南華聯合會緬甸分會會長兼八莫市長的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開口解釋。

“李會長,城市管理的能力還是提升上來。若是聯合會本身缺人才,就去國內招。

如今國內局勢混亂,經濟也很糟糕,不少有本事的人連生活都困難,隻要有誠意,應該能招來一些專業人士的。”李航看著對方,然後提了一個建議。

“長官說的是,我們倒是沒想到還可以通過這個辦法,後麵我們馬上就去辦。”李會長連忙保證。

“這是一個方麵。還有成立專門的糧食公司,負責整個根據地的糧食售賣情況,把價格壓下來。

雖然八莫這邊的自然條件較差,山地較多,但無論是水稻種植,還是玉米種植這些,還是有足夠的土地。

加上之前的存糧,糧食應該不缺,但是價格過於高了。

若是連糧食價格控製不下來,內部的矛盾就會變大,那些同胞、甚至是願意服從我們管理的其他民族還怎麼支持我們?”

李航話音剛落,梁友國忍不住提了一句,“長官,這樣的話,會不會讓一些糧食商人不滿?”

李航瞥了一眼對方,“有什麼不滿的?你們手裡的槍是擺設?如今是戰時,很多事情就不能按照和平時期的思路去思考。

至於你們私下的那些拿不上台麵的小生意,該停停,彆小家子氣,跟普通同胞去爭那些蠅頭小利。”

聽到李航的話,在場的眾人都有些沉默。

因為這些人不僅有誌願隊的高級軍官,還有南華聯合會緬甸分會的高層,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生意。

有的本身就是家裡經商,如今借著這個機會,擴大了生意規模。

有的則是因為權力,開始想做點賺錢的生意。

看眾人沉默,李航又開口。

“我前幾天跟隨國府的代表團去開羅參加了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

會議裡對於緬甸有提及,那就是盟軍會在明年發起反攻,收複緬甸。”

“長官真的?”薑大龍聽聞有些意外,忍不住驚呼起來。

“自然是真的。隻是英國人並不想盟軍收複全部緬甸地區,隻同意收複滇緬路,最南邊隻能到曼德勒。

你們這群人都是南華聯合會緬甸分會和誌願隊的高層,這一兩年來,你們應該也看出一些。

在我後續的設想中,誌願隊控製的區域將是北至密支那、東抵伊洛瓦底江、南達曼德勒、東臨景棟等四國交界處。

這將是一塊麵積達十幾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差不多半個雲南省。

臘戍、甚至是曼德勒,才是未來緬甸華人的大本營。

這種情況下,你們還看得上那些蠅頭小利嗎?”李航說著停下來轉身看向眾人。

眾人頓時有些懵,因為李航這話,讓他們沒有準備。

尤其是一些誌願隊的軍官,他們最初隻是協助英軍和遠征軍抗日而已。

怎麼如今是要裂土封王了?

薑大龍無疑是知道的比較多的,但也很驚訝,“長官,等戰爭結束,英國人應該不會允許我們誌願隊繼續存在吧?”

“他不允許,難道誌願隊就要解散不成?等這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就不是曾經那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了。

你們麵臨的敵人將不是英國,而是緬族人。

若是你們能擊敗緬軍,未嘗不能入主仰光。”

聽到這話,眾人都有些呼吸急促,這算是先入鹹陽為王的趨勢嗎?

“長官,是您親自帶領我們嗎?”薑大龍忍不住問道。

“或許吧。到時候再看,可能我會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也不一定。”李航笑了笑,並未給出肯定的回答。

“長官,可是我們在緬甸的同胞並不占優勢。我們如今也不過才四十萬同胞在緬甸,而緬族至少有七八百萬人。

就連撣族和克倫人都比我們多。”李會長有些擔心。

“兩個辦法。

第一,團結人數較少、但跟我們關係比較融洽的民族,景頗、傈僳、克朗這些都是可以團結的對象。

第二,去國內拉人。”

“長官,國內那邊的同胞怕是不願意來吧?還有我們鬨得太大了,國府不見得會允許。”

“又沒讓你們大張旗鼓去乾這事。吸引國內同胞過來的方法也簡單,給田地,相信我們的國人不可能對田地不動心。

一人給十畝,不行就二十畝、三十畝,不信吸引不到人。”

“長官,那現在也可以這麼做嗎?卑職指的分田地。”

“為什麼不可以?”

“長官,分田地不是八路軍和新四軍才會用的手段嗎?”

“你是擔心被人說通共?你又不在國內,軍統和中統難道還能跑這裡來抓你們?

再說了,誰告訴你們分田地就是八路軍他們才能做的?

大膽去做。

正好如今八莫這些地方人太多了,給沒事做的人分點田地,也能減少矛盾。

甚至連轄區內其他民族的山寨裡,也可以這麼做。”

聽到李航說的這套明顯有些紅的舉措,眾人麵麵相覷,但很快他們就堅定了決心。

反正分的田地也不是自己的,他們自己也沒啥田地,有啥舍不得的,就這麼乾。

這其實就是製度和個人意誌的不同。

若不是李航威望高,這個事不見得能推動下去。

但國內延安那邊卻是把這事形成了製度,畢竟普通人才是最多的。

肯定是團結多數。

隻是在緬北這邊情況又有些不一樣,也不能完全照搬。

不過遠征軍還在,誌願隊的一些舉措還是得低調點,免得出現一些麻煩。

等二戰結束,到時候就沒人管了,因為各方勢力都沒空。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