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諸朝陪我刷短視頻 > 第二百七十九章 亂世之梟雄
背景色:字体:[]

第二百七十九章 亂世之梟雄(1 / 1)

推荐阅读:

鄧艾早年喪父,家境清寒,年幼時還當過放牛娃。然而,鄧艾從小就立下遠大誌向,決心通過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漢末三國那個注重門第出身的時代,鄧艾更像是一個勵誌改變命運的小鎮青年。

公元210年春天,曹操頒布了求賢令。這一做法在當時頗為大膽,因為曹操提出的“唯才是舉”與主流社會觀念相悖。

正是曹操延續下來的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環境,給了鄧艾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鄧艾憑借自身的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學士,由此得以擔任一些下級官吏,也算是進入了體製內。

對於出身卑微的人來說,這已然是一條不錯的改換門庭之路。

然而,鄧艾天生有一個缺陷——口吃。當時的典農都尉,也就是屯田區的行政長官,看不上鄧艾,便指派他充任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出身貧寒,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就這樣,鄧艾平淡地過了近20年。但有才能的人注定不會平凡。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到洛陽彙報屯田情況,見到了太尉司馬懿。

司馬懿眼光毒辣,對這個青年大為賞識並加以提拔。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從此,他不再平凡。

鄧艾的軍事能力常為人稱道,但他的治國之才卻往往被忽略。在被司馬懿賞識之後,他開始參與魏國各項重大戰略的謀劃,寫下諸如《濟河論》等治國理政之策。

在這期間,他主要提出了兩大戰略思想:其一,開河渠、興水利;其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麵積屯田。鄧艾敏銳地指出,當地土地肥沃,但因缺水而無法充分利用。

他主張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同時開通漕運水路。

這兩項政策極大地增強了魏國的國力,為魏國後續伐蜀、伐吳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鄧艾不僅文能提筆安天下,而且武能上馬定乾坤。早期,他在淮南與東吳的諸葛恪交戰時,擊退了對方的進攻,使其無功而返。

此外,他還平定了王淩的叛亂,展現了他高人一籌的軍事才能。46歲時,鄧艾正式出任南安太守,鎮守與蜀國交界之地。

此後,他開始了與蜀漢名將薑維的博弈對決。雖然鄧艾在名氣上遠遜於薑維,但在魏蜀交戰中,他常常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在與薑維的數次交戰中,鄧艾未嘗敗績。其中,段穀之戰鄧艾更是大敗薑維率領的蜀軍,使其死傷無數。此戰也是薑維曆次北伐中敗得最慘的一次。

另一方麵,這場失敗也使得薑維的聲望在蜀漢內部遭到沉重打擊,成為蜀漢朝堂中主和派崛起的一個重要契機。

在第二年,鄧艾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名篇《仇國論》,也為後來薑維的北伐流產埋下伏筆。僅從段穀一戰來看,鄧艾的軍事能力自然毋庸置疑,力壓薑維。

然而,段穀大勝並非他的終點,滅蜀戰役才是鄧艾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孫子兵法·兵勢篇》中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真正的頂級軍事家往往在於出奇製勝。鄧艾善於運用騎兵,其戰法變化莫測,讓對手難以捉摸,才能做到所向無敵,所及者安。

如戰國名將趙奢的閼與之戰,其麵對秦國的強大攻勢,采用製造假象和出奇製勝的戰略,最終成功解除了閼與之圍。

又如毛主席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戰役,其因勢利導,麵對強敵如同四兩撥千斤般,在進退兩難中找到了最為適宜的道路,堪稱出奇製勝的典範。

在滅蜀之戰中,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導致鐘會久攻不下,無計可施。魏軍因軍糧不濟,準備退兵。

而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領精騎進行大縱深迂回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麵防禦,直指蜀都成都,迫使蜀主劉禪向鄧艾投降。

1000多年後的兩戰戰場上,國德名將曼施坦因也曾複刻這一場景。

當時,他麵對法國號稱“固若金湯”的奇馬諾防線,出奇兵穿越被認為不可逾越的阿登山區,成功閃擊法國首都巴黎,高盧雄雞望風而降,而馬奇諾防線也淪為笑柄。

鄧艾偷渡陰平,正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被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鄧艾在平定蜀國後,立下曠世奇功。他進城後沒有發生搶掠,安撫投降的人員,讓他們赴任就業,受到蜀人的擁護,頗有儒將之風。

然而,常言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小人嫉妒往往是很多名將難以逃脫的命運。如漢之名將周亞夫,死於小人陷害。

公元264年,立下不世之功的鄧艾被鐘會汙蔑,遭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慘遭冤殺。

那麼,為何鄧艾最終落得悲慘下場?又為何其知名度不如薑維?很多人把鄧艾之死歸結為其在蜀漢投降前後的諸多問題,所謂“自作主張,先斬後奏”,惹惱了司馬昭。

然而,這其實並非鄧艾之過,而是君王的差彆。鄧艾的舉動其實是參照了東漢建國時劉秀、鄧禹的例子。但很多人認為二者環境和情況不同。

仔細想想,其一,司馬昭遠沒有劉秀的心胸和能力;其二,鄧艾出身寒微,遠沒有得到鄧禹在劉秀那裡的信任。因此,即使手握兵權的鄧艾沒有這些問題,麵對疑心極重的司馬昭,他也難以善終。

後人在評價鄧艾時說:“鄧艾是一個猛士,但對於陰謀詭計方麵,他沒有那麼多的心眼,很容易被他人坑害、暗算。”

這說明鄧艾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耿直坦蕩之人。司馬昭並不信任他,因此才以鐘會為平蜀的主帥,加上其咎由自取的點兵。說起造反有多大作為,無異於癡人說夢。

除此之外,長期以來,蜀漢是絕大多數國人心目中的正統。即便時間到了如今,《三國演義》的傳播使得蜀漢仍然擁有著巨大數量的粉絲。

正因如此,滅掉蜀漢的鄧艾就自然而然地給自己貼上了反麵人物的標簽。從曆史文化的角度來看,鄧艾的地位必然是十分尷尬。

正因如此,與鄧艾屢次鬥法的薑維,雖然敗多勝少,也未入武廟,但因為薑維站在了所謂“正統”一方,因此其曆史存在感要強於鄧艾。

縱觀鄧艾的一生,雖然最後他含冤而死,但英雄往往是不凡的。或許鄧艾早已成為曆史的塵埃,也沒有像劉備、諸葛亮那樣出名,但這並不影響他彪炳史冊,被我們所尊重。

鄧艾的生平其實就是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生平。他以“小鎮做題家”的身份,從底層出發,曆經苦難,努力奮鬥,建功立業。即便最後衰落,也不改初心,這樣的人更值得我們去銘記。

【專權禍國的漢末亂世梟雄曆史小知識三國】

何為梟雄?

梟雄,多指強橫而有野心之人。而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在漢末三國的亂世中,力壓皇甫嵩等一眾豪傑,最終手握大漢權柄。

雖然他被稱為“亂臣賊子”,但依靠權謀和抓住機遇,亦不失為一代梟雄。他就是東漢太師、郿侯董卓。

董卓,字仲穎,肅甘岷縣人。在三國題材作品中,董卓的形象大多是膀大腰圓、猥瑣凶殘的奸臣

。然而,曆史上董卓的形象與我們印象中大相徑庭。他成長於西北涼州的豪強家族,年輕時曾是少年遊俠,力大無窮,武藝高超,跨上駿馬能夠左右開弓。

成年後的董卓在隴西郡官府擔任官吏,負責地方治安。當時,胡人經常騷擾邊境,劫掠百姓。董卓領兵大破胡人,斬獲頗豐,被稱為“涼州三明”之一的漢末名將段熲的部將。

段熲因功將董卓推薦入朝廷公府,董卓由此開始發跡。

漢桓帝末年,董卓又在“涼州三明”之一的另一位名將張溫部下任軍司馬,討伐漢陽鄉人,屢建戰功。後來,他得到司徒袁隗(袁紹的叔叔)的推薦,出任並州刺史、河東太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揚州之亂等戰役。雖然有勝有敗,但董卓逐漸成為東漢末年手握重兵的猛將。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董卓兵團的人員構成。董卓擁有東漢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之一。東漢的精銳部隊多集中於邊疆,而在邊疆駐軍中,以西北軍最為精銳。

這是因為東漢一百多年的邊疆戰爭多爆發在西北,東漢朝廷采取“以夷製夷”的戰略,故而在西北軍中有許多善戰的羌族騎兵。

然而,當時朝廷裡有不少人深感董卓的威脅,認為他過於跋扈,讓他執掌兵權無異於養虎為患。漢靈帝於是下詔,命董卓入京擔任少府的虛職。

在刻板印象中,董卓往往被視為勇而無謀的莽夫,但曆史上董卓卻頗有政治謀略和權術。多年的南征北戰讓他看透了這個時代:在混亂的年代,槍杆子裡出政權,握有兵權才是硬道理。

董卓接到詔令後不肯受命,以“軍隊不穩”為由上書推辭。過了段時間,漢靈帝病重,眼看時日無多。

彆看他是個昏君,但當了多年的皇帝,防人之心很強,始終覺得董卓是心腹大患。於是皇帝把董卓提拔為並州牧,而並州牧實際上已經是益州的軍政長官。

如今為了削董卓兵權,靈帝開出一個令人心動的條件,但還有一個附加條件:董卓必須把自己的軍隊交給左將軍皇甫嵩。

然而,此時手握重兵的董卓,即使麵對皇帝也毫不在意。

董卓雖然接受任命,但不肯交出軍隊,上書辯解說:“我統兵十年,士兵上下與我關係很好,都願為我賣命。我請求帶這幫士兵去並州效力。”

麵對公然抗命的董卓,唯獨隻有一個人讓他深感畏懼,那就是名將皇甫嵩。因為皇甫嵩手裡同樣有著東漢帝國最精銳的西北軍,而且他的軍事能力也遠超董卓。

此時的皇甫嵩本可以名正言順地除掉董卓,從而避免後來的董卓之亂。然而,這位軍事能力傑出的一代名將,政治能力卻十分堪憂,隻是將董卓不肯交出兵權的事上奏朝廷。

於是,靈帝下詔責備董卓。最終,迫於壓力,董卓帶著5000人向並州出發,但停留在河東郡就不再前行。

身為武夫的董卓有著不錯的政治敏銳力,他察覺到洛陽局勢可能要發生變化。果然,不久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掌權。

何進與袁紹等人謀誅宦官,但何太後不肯下詔。於是袁紹出了一個餿主意:召董卓等人領兵進京,以此逼迫何太後。

巧合的是,董卓的精銳部隊此時正在離洛陽不遠的地方。何進馬上命令董卓部隊向京城進軍。

然而,此舉無疑是引狼入室。董卓等的就是這個機會,隻要他進了京城,憑他的力量足以把朝廷捏在手中。

他毫不遲疑,點兵3000,馬上開拔,還寫了一則義正詞嚴的奏章,奏請誅殺中常侍張讓等宦官。

對於董卓這個人,不少人有著清晰的認識,覺得他有野心,一旦讓他帶兵入京,恐怕凶多吉少。何進本來就沒有什麼主見,彆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便派人持著皇帝的詔書,讓董卓在城外待著。

董卓沒有辦法,隻好在洛陽西郊一帶安營紮寨。雖然帝都就在眼前,自己卻隻能待在城外,董卓心裡很失落,但此時能做的也隻有靜觀其變。

京城衛大將軍何進終究沒能控製住局勢,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此後,袁紹率軍攻打皇宮,放火燒宮門,一時間火光衝天,數十裡外都看得到大火。

董卓猜想,京城一定發生了大事。於是,他連夜集合軍隊向洛陽城挺進。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