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曾是他的部下,而曹操、孫堅、劉備在他麵前隻能算小兵。他兩次入選武廟,可以說是東漢最後的助國基石。他便是車騎將軍皇甫嵩,字義真,今寧夏固原人。
皇甫嵩出自將門世家,其父皇甫節曾官至雁門太守,而他的叔叔更是大名鼎鼎的涼州三明之一。皇甫嵩從小就文武雙全,好讀詩書,熟悉弓馬戰陣。
長大後,他先後被察舉為孝廉和茂才,有了做官的資格。他先是擔任郎中,後又兼任霸陵、臨汾等地的縣令。後來因父親去世,皇甫嵩辭官回家為父守孝。
守孝期滿後,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都相繼邀請他繼續做官,但都沒有應召。直到漢靈帝征辟,他才出任侍郎,兼任北地太守。
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一時天下響應,各地州郡失守,長官逃亡或被殺。兗州黃巾軍更是直逼京師洛陽,引起京師震動。
危急關頭,皇甫嵩臨危受命,擔任左中郎將,與北中郎將盧植、右中郎將朱儁一起率軍前往鎮壓黃巾起義。他們也因此被稱為“漢末三傑”。
當時東漢朝廷軍隊與黃巾軍兵力懸殊,皇甫嵩所率的朝廷軍隊總共才有4萬餘人,而黃巾軍多達30萬。由於兵力懸殊,前鋒諸軍被黃巾軍將領波才擊敗,導致皇甫嵩被包圍在長社。
皇甫嵩臨危不亂,他觀察到黃巾軍以草結營,於是效仿田單火牛陣,用火攻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人。此後,皇甫嵩率軍節節勝利,令黃巾軍人人聞風喪膽。
當時黃巾軍主力在河北,北中郎將盧植和繼任的董卓先後被黃巾軍擊敗,於是皇甫嵩率軍北上,先後斬殺張梁和張寶。
僅用10個月,他就徹底平息了黃巾起義。在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田租以贍養饑民,此舉活民無數。
史書記載,百姓歌頌道:“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複安居。”此後,皇甫嵩被封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食邑八千戶,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然而,皇甫嵩在後半生卻錯失了三次改寫東漢命運的機會。第一次是他剛剛擊敗黃巾軍後,威震天下,漢陽人閻忠勸他效仿霍光,攬天下大權,匡正朝綱。
但皇甫嵩卻一笑了之,甘願交出兵馬大權,隻做文職官僚,結果被宦官陷害。試想,如果他真的揮師洛陽,誅殺宦官和奸佞,東漢未必沒有中興的機會。
第二次是公元188年,皇甫嵩率軍平定涼州之亂後,朝廷令他交出西涼軍,但董卓拒不從命。
當時他的侄子皇甫酈勸他借機殺掉董卓,為國家除去一大患,然而皇甫嵩卻謹小慎微,認為無詔而擅殺同僚不妥,白白浪費了處置董卓的機會。
第三次是董卓進京後大肆專權,袁紹、曹操等逃出京城,在關東組織聯軍共討董卓。當時皇甫嵩正領3萬精兵駐軍關中,謀士張世良勸他也起兵討董。
如果此時東西兩麵夾擊,董卓必敗。誰知皇甫嵩不願做這個出頭鳥,反而聽從董卓詔令,將麾下3萬精兵儘數交出,還前往洛陽,險些被董卓殺害,幸得兒子皇甫堅壽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
董卓死後不久,皇甫嵩也病逝。一代傳奇戰神終究沒有拯救大漢王朝。縱觀皇甫嵩的一生,作為東漢最後的名將,其軍事才華毋庸置疑,平定黃巾、擊破涼州叛軍皆是不世之功。
但在帝國風雨飄零之際,他卻因政治上的猶豫不決,錯失了拯救東漢的機會。他是忠臣,卻也因忠心使得東漢走向覆滅。隻能說造化弄人,令人扼腕歎息。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開啟三國亂世的英雄曆史小知識三國】
他是東漢末年亂世中的第一英雄,也是道教的重要領袖。他不甘壓迫,奮筆疾呼,以一己之力讓腐朽的東漢王朝為之顫抖。
雖然千百年來爭議不斷,但他作為不畏強權的反抗者形象,影響深遠。他就是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張角。
說到張角,他是如今河北寧晉人。因為信奉黃老學說,他通過傳授法術和咒語,創立了太平道,並自稱“大賢良師”。
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宗教的教主在傳道之初,總會有一些醫術,這是招攬信徒的最好手段,張角也不例外。他懂一些醫術,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心理療法。
給人治病時,他會要求病人先下跪懺悔,然後喝下符水。有些人可能會奇怪,這種裝神弄鬼的符水能有什麼用呢?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這種做法確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隻要一個人確信喝下這水會有奇效,強烈的心理暗示對身體的康複會起到單純藥物所不能起到的驚人效果。
當然,古代人對心理療法並不了解,有些人喝了張角的符水後病情奇跡般好轉,便將其視為神明。一傳十,十傳百,張角的名氣越來越大。
起初,張角在巨鹿一帶活動。經過10餘年的經營,他的信徒已達數十萬人,遍布各地,在大半個中國都有很強的影響力。
作為教主,他獲得了神一般的地位,很多人甚至變賣家產前來投奔他。張角的影響力如此之大,難道官府就毫不知情嗎?當然不是。
無論是地方官府還是朝廷,對張角的存在都十分清楚。地方官府並不去鎮壓,相反,他們認為這是好事。
漢代推崇儒術,但並不排斥黃老。在西漢前70年,黃老思想一度成為漢王朝的主流思想。宦官攬權後,壓製黨人,禁錮儒家知識分子,迫害太學生。
對於標榜正義的儒學,宦官們自然不會喜歡。而此時以黃老思想為核心的太平道突然興起,令官府覺得安全放心。
他們認為黃老思想主張清淨無為,掀不起波瀾,沒什麼好擔心的。因此,他們不僅不鎮壓,反倒稱讚張角“善道教化,為民所歸”。
然而,官府低估了張角。當一個人從凡人走向神時,又豈肯甘心被世俗的權力所羈絆呢?於是,張角改了個號叫“太平道人”,這暴露了他的雄心。
看看四周,這個世界哪裡太平?除了漢靈帝之外,恐怕沒有一個人認為天下太平,特彆是下層百姓。
他們早就感受到社會的黑暗,橫行霸道,誰不渴望一個太平盛世呢?張角確實厲害,他抓住百姓的心,在“太平”二字上做文章,這是極具號召力的兩個字。
即便在1700年後,洪秀全也還打出“太平天國”的旗幟,可見“太平”二字可以讓造反者反複使用1700年之久。
並非沒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司徒楊賜對太平道勢力的擴張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遣散教徒,讓他們回到鄉裡種田,這樣張角就可不攻自破。
楊賜的屬下劉陶也上書皇帝,建議懸賞通緝張角。然而,皇帝正縱情於聲色犬馬,哪裡有心思來管這等閒事呢?
在他看來,天下光明祥和,何必大動乾戈呢?正當楊賜等人的奏折被晾在一旁時,張角已在加速暴動的步伐。
他把全國分為36個方,稱為36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每方都設立一個領導人,稱為“曲帥”,相當於將軍。
在暴動之前,必須要先做好政治宣傳,給教徒洗腦。張角裝神弄鬼,口中念念有詞:“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是說要變天了。大漢帝國的曆史就要翻過去,太平道的天堂即將來臨。這種話相當有鼓動力。
太平道的教徒大多來自下層百姓,文化程度不高,不像清流大人那樣會引經據典。但他們切實感受到東漢帝國的黑暗與腐朽,此等腐朽帝國若不死,豈有天理?
除了喊口號之外,張角還要營造神秘的氣氛。他暗中派人混入京城,在京城各辦事官署衙門的大門口都用白灰寫下“甲子”二字。
一時間,一種緊張而恐怖的氣氛籠罩京城。張角手下大將馬元義在荊州、揚州一帶聚集了數萬教徒,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預言。
同時,馬元義秘密派人攜巨款前往京城,賄賂中常侍封諝,拉攏他為內應。隻要教徒攻打京城,他們就在皇宮內發動政變,一舉推翻東漢朝廷,建立新的政權。
計劃很宏大,夢想很美好。然而,現實很殘酷。不是每個教徒都想推翻朝廷,有些人隻是湊熱鬨,談不上有信仰。
當馬元義秘密籌劃起義時,有一個教徒叛變,向官府告密。漢靈帝震驚,他沒想到竟有一群暴民要在自己眼皮底下造反。
他立即下詔逮捕馬元義,以車裂酷刑處死。緊接著,大搜捕開始,凡太平道的教徒一律殺無赦。很快,1000多名教徒倒在屠刀之下。朝廷的詔令快馬加鞭送往冀州,勒令州政府火速捉拿張角歸案。
麵對突發變故,張角發布起義令,準備提前行動,派人通知全國36方,定於二月起義,起義標誌是頭裹黃巾。
這一年是東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農曆甲子年。宗教的號召力是巨大的。張角對此密謀已久,雖然計劃被朝廷察覺,但他仍然掌控局勢,果斷發動全國武裝起義。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他的兩個弟弟張寶、張梁分彆稱為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這場暴動由於起義軍頭裹黃巾,因而在曆史上被稱為“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醞釀已久,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也有精心的準備。因此,在起義初期,起義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36個方同時起義,範圍波及大半個中國。太平道教徒焚燒地方官署,州郡烽火連天,天下震動。
這些州郡的刺史、太守大多是貴族子弟或買來的官,盤剝百姓有一套,聽說暴動,個個跑得比誰都快。黃巾軍攻城略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已控製許多州郡,政府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丟盔棄甲。
黃巾起義的失敗,一方麵是因為準備不足,匆匆上陣;另一方麵與東漢的軍事製度有直接關係。與西漢相比,東漢的軍事製度存在明顯的缺陷。
中平元年(184年)3月,北中郎將盧植奉命討伐張角。盧植連戰連捷,斬獲萬餘人,逼得張角等人退守廣宗(今河北威縣東)。
就在漢軍頻繁進攻時,張角將弟弟張梁的軍隊也調回廣宗,加強守備力量。自起義以來,張角殫精竭慮,在官兵凶悍的反撲下苦撐危局,最終積勞成疾,病死於廣宗。
隨後,皇甫嵩接替盧植成為漢軍主將,不久便攻破廣宗,斬殺張梁在內的黃巾軍3萬多人。皇甫嵩命人挖開張角的墳墓,剝去官服,將其首級送到洛陽報功。最終,叱吒風雲的張角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縱觀張角的一生,他堪稱開創三國時代的關鍵人物。如果沒有他,或許就沒有漢末三國這個動蕩的時代。
然而,在曆史上,他卻沒有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反抗正統朝廷的叛賊。在如今火熱的各種三國題材遊戲或影視劇中,張角也常常被醜化,被稱為“黃巾賊”。
然而,正是朝廷的黑暗腐朽,才把老百姓逼得走投無路。他們隻是不願成為橫行霸道的官吏的餓殍,才奮起反抗,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因此,張角作為反抗壓迫的領袖,毫無疑問是一個英雄。
【滅蜀的第一功臣,出身貧寒的軍事奇才曆史小知識人物】
鄧艾屢敗薑維,滅掉蜀漢,堪稱居功至偉。他還是魏國僅有的兩位位列武廟的名將之一。他出身寒微,卻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堪稱三國時期一顆耀眼的明星。
然而,如此傑出的人物不僅下場悲慘,而且在曆史上也常被低估。他就是三國時期的軍事奇才——鄧艾。
說到鄧艾,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中鄧艾的一句台詞,是他在聽聞薑維嘲笑其幼年放牛且口吃時的回答。而用在正史中的鄧艾身上,也十分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