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此問一出,即使是頗為話多的新任樞密右監劉曄劉子揚,也隻是應聲回答,麵色也顯得有些疲憊:
“陛下聖明,這幾日在路上得知河南如此多事,早回來些還是對的。”
辛毗在曹睿左後方說道:“此處雖有館驛,但距離鄴城也就五裡了,還是儘快趕路入城吧。入城之後見到司空之後,再行分說。”
曹睿微微頷首。
從右北平郡治土垠城到魏郡郡治鄴城,其間大約一千三百裡路,曹睿隻用了十日。
此前從土垠出發的時候,曹睿隻下旨讓留在鄴城的尚書台、樞密院眾臣儘數返回洛陽,一個也沒有落下。
如今留在鄴城等待曹睿到來的大魏重臣,隻剩下司空司馬懿一人。曹睿也並未讓鄴城臣子們提前迎接。是以鄴城東五裡處的館驛中的吏員,在發現皇帝率軍親返之後極為詫異。
“什麼,陛下入鄴城了?”
司馬懿正坐在鄴城尚書台的尚書令值房之中,聽聞參軍陳圭的稟報,猛地站起身來。
陳圭拱手道:“千真萬確,陛下率軍剛剛入城。司空還是速去相迎一下吧。”
“不勞你說,我知曉如何做事。”司馬懿整了整袍服,直接抬腿向外走去,頭都沒回的說道:“子城為我收拾一下洛陽、許昌的文書,說不得稍後會用到。”
“是,屬下知曉了。”陳圭應聲。
鄴城也是有尚書台的。
此前曹操將魏郡作為基礎,把周邊各郡縣納入魏郡,成立了一個超大版的魏公國,後又變成魏王國。魏王曹操作為漢室正經的諸侯,不僅尚書台、禦史台等一樣不缺,就連九卿也同樣具備。
董昭在此事上出力甚多。
實際上黃初年間東吳孫權與大魏翻臉,在武昌設置尚書台和各官署,而後自稱吳王,幾乎都是原封不動的照抄曹操魏國的架構。
動作快的人不止有司馬懿一個,魏郡太守鄭渾也是同樣迅速。冀州刺史呂昭此時正在趙國巡視民生,因而不在鄴城之中。
入城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安頓好隨行軍隊。因為遠途行軍,毌丘儉中領軍營的這四千重騎出發前也都換成了輕騎的裝備,即便減負也到了該休息的時候。
各部司馬領命而去,毌丘儉帶著五百騎兵簇擁著皇帝及大臣一行往北而去。在向西轉彎、通往銅雀台的路邊,見到了司馬懿和鄭渾二人,以及冀州、魏郡的諸多官僚。
“臣等恭迎陛下凱旋,陛下萬年!”司馬懿、鄭渾二人打頭,帶著大約百餘名官吏齊齊下拜行禮。
曹睿卻沒在第一時間回應,而是將目光轉向西邊眺望了起來。
此時正值傍晚,日頭在西,景致極好。曹睿坐在白馬之上,從東向西抬眼望去,目光穿過人群、穿過西北方向的銅雀台,看向了遠方天空中璀璨耀目的赤紅雲霞,似乎天上雲層也在同時慶賀一般。
的確是凱旋!
辛苦半年多,戎馬倥傯,來回數千裡,為的不就是凱旋而歸的這一刻嗎?
曹睿轉眼看向臣子們,笑著抬了抬手:“朕思鄉心切,故而從幽州先行回軍返回鄴城。大魏此番出征,糧草調度、後勤供給,冀州州中官吏出力頗多,朕心中一直記著你們的功勞。朕會頒下旨意,讓冀州呂刺史為諸卿論功,凡是有功之臣,或多或少,朝廷絕不會忘。”
“諸卿平身吧。”
“謝陛下恩典!”臣子們又山呼了一聲,接著紛紛從地上起身。得了皇帝賞賜論功許諾的冀州官員們,山呼時候的聲音似乎也更響了些。
曹睿輕笑了一聲,接著吩咐鄭渾組織眾臣子散去,各自返回官署之中,並揮手示意司馬懿跟上自己一行。
臣子對朝廷賣力效忠,朝廷也不能對臣子過於刻薄。精神上的忠誠,與物質上的保障是分不開的。天下尚未一統,對臣子們過於吝嗇,無異於慢性自殺。
幾乎沒有停歇,曹睿一行接著來到了銅雀台的飛光殿上。
高處不勝寒,可高處的景致卻也更好。
曹睿在殿前的欄杆邊上,一邊看著西麵天空中火紅的雲霞,一邊感慨道:“鄴城不愧為大魏五都之一,武帝建國於此,又在此地建了銅雀台,朕也是受了前人福蔭。”
“諸卿,莫要負了這大好河山,為了身前之功、身後之名,儘力而為吧!”
劉曄連忙插話道:“聖君在朝,臣等定不負陛下囑托。”
劉曄打了頭,身後幾名侍中見狀欲要跟上之時,被司馬懿一聲輕咳給攔住了。
“景致是好,可眼下朝中卻諸事繁多。”司馬懿在一旁拱手道:“陛下急返鄴城,朝中政事需要一一計較。千頭萬緒,不如臣來為陛下梳理一二?”
曹睿點頭,轉身看了司馬懿和劉曄一眼,朝著飛光殿內走去:“朕正有此意,一起隨朕進來議事吧。”
“遵旨。”司馬懿帶頭跟上,其餘臣子們也一並走了進來,隻有劉曄的神情顯得有些尷尬。
曹睿率先入坐,臣子們也紛紛按照次序坐定。司馬懿、劉曄一右一左自覺坐到了最前,緊隨其後的便是衛尉辛毗,以及徐庶、裴潛兩名侍中。而夏侯玄、和逌、夏侯惠三名散騎,也被皇帝例外恩準參與,坐到了更後一些的位置。
至於中書令劉放,依照此前則無緣參與議政,自覺的走到了偏殿之中。
司馬懿輕咳一聲,拱手看向皇帝:“請陛下準臣由簡至繁一一陳奏。”
“準。”曹睿點頭。
司馬懿道:“第一件事,臣要恭喜陛下喜得皇子。蘇美人誕下皇子,還請陛下為皇子賜名。”
不論任何事情,第一次和第二次總是新鮮和充滿熱情的,喜得皇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曹睿輕描淡寫的回應道:“蘇美人有功,朕回到宮中再賞她。至於剛剛誕下的皇三子,洛中太後書信中說皇子瘦弱,那就為他取一‘壽’字好了。曹壽,此名諸卿以為如何啊?”
“此名甚佳。”
“陛下聖明。”
“皇子定可福壽延綿。”
司馬懿以及其餘臣子們紛紛附和起來。皇帝生兒子,又不是他們生兒子,愛叫什麼就叫什麼好了。
此事兩句話就略過,司馬懿則繼續說道:“陛下,豫州刺史黃公衡彈劾潁川太守董伯俊一事,以及西閣閣臣、衛尉董公仁自請告老一事,還望陛下聖裁。”
顯然,司馬懿此刻還不知道辛毗被任命為了新任衛尉一事。坐在斜對麵的辛毗,此時明顯是在忍著不說話。
曹睿搖了搖頭,輕飄飄的為這兩位大臣的爭端定了性:“黃權是在胡鬨,董昭也是在胡鬨。”
“董昭給朕的書信朕看過了,一邊說要乞骸骨歸鄉,一邊要讓他兒子給朕去戍邊。朕什麼時候對功臣這般刻薄過,又是什麼時候不論舊情了?”
司馬懿拱手說道:“稟陛下,潁川太守董伯俊為政不佳,此事的確屬實,尚書台也有記載。潁川乃是重地,水利、兵事、屯田,皆為國家之重,又有大魏五都之一的許昌在內。”
“臣以為不若將董伯俊平調到一閒職上?這樣既顧全了董公仁的臉麵,又不使朝廷政事受到影響,可謂兩全其美了。”
曹睿看向司馬懿:“朝廷正事要顧,臣子臉麵也要顧,那朕就不直接下詔了,尚書台來辦。”
“司空,傳信吏部楊暨,就依董昭之言,將董胄調往昌黎郡為太守。”
司馬懿點頭:“陛下,那董公仁和黃公衡二人又該如何回應?”
曹睿道:“豫州刺史不能顧全大局,罰俸三月。西閣董昭借題發揮,罰俸一年。這兩項處罰,也讓楊暨去說。”
堂內眾人,除了劉曄和辛毗二人,其他人等都不知道皇帝要任命董昭為太尉的消息,司馬懿此時也不知曉。劉曄、辛毗二人,都敏銳注意到了皇帝口中的稱謂。
司馬懿原話中說的是‘西閣閣臣、衛尉董昭’,而皇帝說的是‘西閣董昭’,顯然並不欲奪掉董昭的太尉,而且似乎還有暫時將此事隱下的意思。
如若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明顯就是董昭在皇帝麵前失了聖寵。黃權罰俸三月,董昭罰俸一年,孰優孰劣豈不一眼便知?
這就是朝堂之上,信息差帶來的不同了。少了一個關鍵的信息,整個全局的判斷就會不同。
司馬懿點頭:“臣遵旨,稍後就將此三事給吏部楊暨發函。”
“可。”曹睿應道。
司馬懿論事言簡意賅,曹睿也不囉嗦,兩件政事就這樣飛速定論下來。
“關於尚書台諸臣南下之事,陛下此前從右北平處派來使者,三日前到達鄴城,臣當日命尚書台、樞密院南下。”司馬懿接著說道:“臣此前從使者處得知,黃河水勢頗大,孟津難渡,臣讓尚書台、禦史台眾人從小平津渡。若小平津依舊難渡,則從河陰渡河。”
曹睿深吸了一口氣:“連孟津也難渡了?”
司馬懿點頭:“孟津處河道窄些,水流更急,浮橋不能使用,因而難渡,小平津處還好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