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落日,秋木悲歌。
北齊後主聞報南方兵敗,此時蘭陵王高長恭已死,國中再無良將,乃使南梁降將、原湘州刺史王琳引軍赴壽陽召興,以抵抗吳明徹。
王琳大軍未至,陳將黃法氍攻克曆陽,儘殺守城士兵。後進軍合肥,郡守望風請降。王琳聞秦州與合肥俱失,不敢前進,遂引軍而回,固守壽陽城。
吳明徹乃率得勝之軍,將王琳圍在壽陽。因久攻不下,便在淝水築堰灌城。
城裡軍民皆得水腫腹瀉,病死十之六七。而此時齊將皮景和帶十萬大軍屯在壽陽三十裡外,居然袖手旁觀,不采取任何救援行動。
王琳從七月守到十月,糧儘城陷,終被吳明徹俘虜,刺史盧潛一道被擒。
皮景和見勢不利,飛速北逃,將駝馬輜重全部留給陳軍。
無愁天子高緯聞報壽陽已失,終於麵露愁色。左右寵臣卻是伶俐,溫言勸道:即齊國儘失黃河南岸,陛下亦可作龜茲國主,何勞聖慮耶!
高緯聞奏,乃轉愁為喜。
王琳被押到陳軍軍營,一路百姓號泣跟隨。吳明徹軍中將士亦多為王琳部下,皆流淚為故主請命,爭相送以酒食。
吳明徹本欲將王琳檻送建康,聞而大懼,恐有人在半路上劫了囚車,遂派人追上檻送隊伍,將王琳斬殺在壽陽東二十裡處。
消息傳開,江淮軍民哭聲震天,便是田夫野老,莫不為之流泣,如喪考妣。有鄉野老者並齎酒肉,至王琳身死之處祭奠,將浸血之土收集而去。
王僧辯長子王顗當初隨王琳一同降齊,留於鄴城,聞王琳已死,於是出至郡城南門,登上高塚號哭,痛哭以至氣絕身亡。
王琳被傳首建康,高懸市中,故吏朱瑒上書朝廷,要求埋葬王琳首級。吳明徹亦屢次夢見王琳向其求取首級,亦為奏請。
陳帝準奏,於是王琳屍首合一,被埋在壽陽附近八公山側。下葬之時,上千士民參加葬禮,傳為異事。其後揚州茅知勝等五人悄悄挖出王琳靈柩,秘密送到鄴城,齊主再次舉行隆重葬禮,追贈忠武王。一代絕世偶像,自此歸於黃土。
吳明徹大敗齊軍,擒殺名將王琳,光複淮泗之地,由此威震天下。
宣帝複使謁者蕭淳風前往壽陽,在城南設壇冊封吳明徹,二十萬將士列旗擊鼓,操戈披甲,無不歡呼雀躍。
太建九年十月,北周聞說北齊敗於南陳,趁機出兵,東伐北齊。
陳宣帝聞報,欲乘機爭奪淮北,遂詔令吳明徹進軍北伐,並使其長子戎昭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吳惠覺兼理州中事務。
吳明徹奉命揮師北進,執如破竹,率部抵達呂梁(今徐州東南,非山西呂梁也),擊敗徐州總管梁士彥,進圍彭城。
與此同時,北周大軍攻破鄴城,北齊滅亡。自高洋建國,曆經六帝,享國二十八年。
北周武帝既滅北齊,便派大將宇文忻前來徐州,爭奪呂梁,兩軍對壘,展開激戰。
吳明徹擂鼓邀戰,先鋒大將蕭摩訶不請將令,徑率親兵十二騎衝入敵陣,鉈擊棍打,直入中軍,奪下周軍大旗,斬將十餘人而歸。
北周軍無不大駭,兵退十裡下寨,宇文忻堅守不出。三日後,周武帝又派大將王軌前來,在呂梁下遊結成連營水柵,斷絕陳軍歸路。
探馬報進南陳大營,蕭摩訶對大帥吳明徹道:王軌封鎖下遊,必要在兩岸築城。今趁其築城未就,末將願率輕騎襲之,其必不敢抵抗。若等其城築成,則我皆為其虜也。
吳明徹忌其功高,不悅道:拔旗陷陣,將軍之事;深謀遠慮乃老夫之事,休要多言。
蕭摩訶聞言變色,悻悻告退。不到十日,周軍果然在泗水兩岸築城已就,切斷南陳軍水路;其後周軍乘滅北齊之威,援兵不斷到來。
蕭摩訶眼見己軍已陷入重圍,又進大帳來見吳明徹,流涕請求:大帥!今求戰不能,請將軍速率步兵先走,末將斷後,必保將軍平安回京,尚可保前番勝績,且元氣不損。
吳明徹此時後悔無及,愴然答道:賢弟所言是也。但我奉命出征,今被敵困逼,怎能棄軍而逃?況我軍多為步卒,我為主帥,須親自殿後。賢弟可率馬軍,為我先鋒可也。
蕭摩訶不知主帥已準備死戰就義,本意是讓自己逃生,於是挑選八十精騎,趁夜率先突圍,天亮時到達淮南。
吳明徹率步卒陷於周軍重圍,走投無路,徹底大敗,與將士三萬人均被俘。吳明徹被押送長安,見周武帝宇文邕,威武不屈。
周武帝早聞其大名,意欲勸降,吳明徹固執不從,不久憂憤死於長安,年六十七歲。
陳宣帝乃征召蕭摩訶還京,任命為右衛將軍。
字幕:西元五七八年,北周建德七年。
周武帝宇文邕再下詔令放免奴婢,詔稱故豆盧寧征江南武陵、南平等郡,所有民庶被虜為奴婢者,悉依去年十一月令同江陵民一並放免。
三月,北周改元為宣政元年,派兵討伐突厥。
四月二十一日,南陳平北將軍樊毅遣軍渡過淮北,於清口築城。二十五日,北周複至,陳軍複棄清口城渡淮南還,淮北失守。
周宣政元年四月,突厥入寇幽州,武帝率諸軍分兵五路討伐突厥,至雲陽宮生病,詔停北伐。六月,周武帝病死,太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周宣帝,改次年為大成元年。
宇文贇即位之後沉湎酒色,五位皇後並立,又大肆裝飾宮殿,濫施刑罰,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殺害皇叔齊王宇文憲。北周國勢衰弱,南陳得以苟存。
次年二月,宇文贇懶於朝政,將帝位傳給七歲太子宇文衍,改元大象,史稱周靜帝。自稱天元皇帝,楊麗華為天元皇後,住處稱為天台,對臣下自稱為天。
九月,周靜帝使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領總管宇文亮、梁士彥等將,攻略陳國淮南。
韋孝寬奉旨,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陸攻黃城,郕公梁士彥攻廣陵,自率軍攻打壽陽。
陳宣帝命南兗州刺史淳於量為上流水軍都督,中領軍樊毅都督北討軍事,抗擊周軍。
韋孝寬攻克壽陽,宇文亮攻克黃城,梁士彥攻克廣陵,繼取霍州。陳軍難以抵擋,遂將南、北兗、晉三州以及盱眙、山陽、平陽等九郡民眾,儘數徙往江南。
周軍乘勢攻下譙州、北徐州,至此長江以北皆入於周。
大象二年三月,周軍伐陳大勝,回師長安。行軍總管宇文亮密謂長史杜士峻:主上淫縱滋甚,社稷將危。孤既忝宗枝,不忍坐見傾覆。今我軍權在手,公謂如何?
杜士峻:今若襲鄖國公而並其眾,推公從父為主,鼓行而前,誰敢不從?
宇文亮大喜從之,遂趁夜率領數百騎,襲擊韋孝寬大營。不料未近營門,左右兩側伏兵大起,將宇文亮及其從騎全部斬殺,並無一個漏網。
原來在此之前,早有宇文亮部將茹寬預偷入大營,將宇文亮之謀密告韋孝寬。
大象二年五月,天元皇帝宇文贇由於縱欲過度,嬉遊無度,至於病危。禦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因見靜帝幼弱,於是偽造詔書,托孤於隨國公楊堅,使其輔佐朝政。
二十四日,宇文贇在天德殿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諡號宣皇帝,葬於定陵。
左丞相楊堅因上柱國尉遲迥位高望著,便以會葬宣帝為名,召尉遲迥入朝,並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城取代尉遲迥。
尉遲迥無故被奪封鎮,便以反對隨國公為名,起兵稱叛。
周靜帝詔令出動關中軍隊,命韋孝寬為帥東伐,駐軍河陽。尉遲迥命儀同薛公禮等人圍攻懷州,韋孝寬以兵敗之,又進駐懷縣永城橋東南。
懷縣地處要塞,城牆堅固,諸將請求攻占。
韋孝寬卻道:此城雖小而堅,若不能下,必弱我軍威。不如先敗其主力,則此小城之軍又有何作為?
於是舍棄永橋小城不理,竟帶大軍駐紮武陟。尉遲迥派其子尉遲惇率軍十萬進抵武德,在沁水東岸布陣二十餘裡。適值沁水暴漲,兩軍隔水對峙。
八月十七日,靜帝使監軍高熲前來督戰。韋孝寬令在沁水架橋,準備發起進攻。
尉遲惇令軍從上遊放下火筏,企圖焚橋;高熲則命士卒在上遊構築工事,前銳後廣,前高後低,狀如坐狗之土墩,名曰“土狗”,以阻火筏近橋。
尉遲惇揮軍稍退,欲待韋孝寬軍半渡而擊之;韋孝寬卻乘機擂鼓齊進,全軍渡畢。高熲在對岸監戰,當即下令焚橋,以絕士卒反顧之心。
官軍於是奮力猛攻,大敗叛軍,尉遲惇快馬逃歸鄴城。韋孝寬率部下六名行軍總管,乘勝追擊尉遲惇潰軍,迅速迫近相州。
尉遲迥遂以精兵三千,埋伏於相州南野馬崗,被行軍總管宇文忻率五百騎兵突襲殲滅。尉遲迥又在草橋部署阻擊,亦為宇文忻擊敗,韋孝寬軍於十六日進抵鄴城近郊。
尉遲迥乃集中全部兵力十三萬列陣城南,準備決戰,另有從侄青州總管尉遲勤來援,先頭部隊三千精騎先達,五萬主力尚在途中。
韋孝寬聞之,不待其援軍悉至,當即發起進攻。
尉遲迥不顧年老,披甲上陣,部屬均拚死力戰,韋孝寬進攻受挫,被迫撤退。
當時行軍總管宇文忻見鄴城百姓數萬人出城觀戰,即與監軍高熲、長史李詢商定,命令軍士先射觀者,造成混亂,然後乘勢衝擊。觀戰士民忽被射殺,紛紛逃避,喊聲震天。
宇文忻令三軍趁機揚聲傳呼:賊兵敗矣!
韋孝寬軍於是士氣複又大振,乘亂進擊。尉遲迥軍大敗,率餘部退入城中,韋孝寬乘勢揮軍圍攻。長史李詢、大將軍賀婁子乾率部首先登城而入,尉遲迥被迫自殺。
尉遲勤、尉遲惇等向青州逃走,被開府儀同大將軍郭衍率精騎千人追獲。
至此,尉遲迥舉兵六十八天,即告失敗。懷縣永橋鎮小城果然陷落,城中士兵全部在遊豫園被活埋,關東於是全部平定。
韋孝寬振師回京,次月去世,年七十二歲。贈太傅、雍州牧,諡號襄。
字幕:隨國公楊堅,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小字為那羅延,楊忠之子。
齊王宇文憲曾向武帝宇文邕進言:普六茹堅相貌非常,恐非人下,請早除之。
宇文邕對楊堅早存疑心,聽宇文憲說後,便問計於錢伯下大夫來和。
來和欲留後路,謊稱道:楊堅忠心可靠,若陛下使之為將帶兵攻陳,則無不下者。
宇文邕放心不下,又暗使相士趙昭偷為楊堅看相。趙昭與楊堅友善,回報武帝:陛下休要多慮,楊堅相貌極其平常,無大富貴可言,至多不過官至大將軍而已。
內史王軌勸諫道:楊堅貌有反相,不可不除。
宇文邕不悅道:果若天命如此,又何能解焉!
最終不殺楊堅。
宣帝宇文贇即位,立楊堅長女楊麗華為皇後,楊堅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宇文贇對楊堅疑心更大,曾直言不諱對楊皇後說道:我定要滅你全家!
並命內侍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道:若楊堅有無禮聲色,當即殺之!
後召楊堅入宮,議論政事。楊堅心中早有準備,不論宇文贇如何相激,皆神色自若,致宣帝無機可乘,遂罷殺心。
楊堅退而大懼,便通過內史上大夫鄭譯轉奏宣帝,令自己離京出藩。此奏正合宇文贇心意,當即任命楊堅為亳州總管,使其帶兵離京,南下平陳。
楊堅離京南下亳州,族弟楊素知楊堅甚得眾心,遂主動投附,深自結納。楊堅也知楊素之才,非常器重,便奏拜楊素為大將軍,攻殺尉遲迥同黨滎州刺史宇文胄。
楊素由此改任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弟楊嶽被封為臨貞公。
周靜帝宇文衍改名宇文闡,納內史上大夫鄭譯及小禦正劉昉奏請,命國丈楊堅為丞相,統領文武百官。楊堅至此以外戚身份控製北周朝政,開始篡奪帝位計劃。
乃矯詔誘騙北周宗室五王: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回到長安,並雍州牧畢王宇文賢,一並誅殺。
大象二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
楊堅三讓而受天命,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承繼大位。便以隨為國號,但因“隨”字為走部,恐國祚走失不永,遂造新字,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北周就此滅亡,共曆五帝,國祚二十四年。
北周之亡,亦標誌北朝時期終結。自北魏初建至北周覆亡,北朝共統治中國北方長達一百九十五年,至此退出曆史舞台,歸結於隋。
字幕:西元五八二年,隋開皇二年,陳太建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