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賢封侯,朝野上下無不驚訝,議論紛紛。
丞相王嘉查看東平王妻伍謁巫蠱之案,深感此事必有冤枉;又見董賢因為此案封侯,便知此中多有貓膩,於是上書力諫皇帝,認為董賢擾亂國家製度,要求徹查。
哀帝覽奏大怒,非但不納其諫,反而隨便尋個緣故,命將王嘉下獄而死。
丞相既死,哀帝更是為所欲為,愈加信寵董賢。甚至公開違背先祖定製,屢次派中黃門到武庫拿取兵器,送到董賢住所賜之,允其武裝家丁。
帝舅丁明任大司馬輔政,很稱其職,但常忌妒董賢受寵,因此在朝中頗有微辭。
哀帝聞之,便下詔曆數丁明罪狀,將其免官,繼命董賢擔任大司馬、衛將軍。
當時董賢年僅二十二歲,便為三公,實在有漢一朝罕見。雖為三公之貴,但依舊常在殿中執事,並兼掌管尚書。百官皆靠其向天子奏事,因此無不忌憚。
董賢既升任大司馬,便升調父親董恭任光祿大夫,弟董寬信任駙馬都尉。族中親屬都以侍中諸曹身份奉朝請,寵冠丁、傅兩家之上。
元壽二年正月,匈奴單於來朝。
漢哀帝召見匈奴單於,朝會之後賜宴,詔命群臣侍宴,董賢位列班首。
匈奴單於見董賢位居君臣之首,感到驚疑,於是詢問:天朝三公之首,何其年輕
漢哀帝:大司馬雖年輕,但卻非常賢能,因得高官。
匈奴單於聞而肅然起敬,於是起身拜見董賢,恭賀漢朝獲得賢臣。
董賢傲然還禮,麵有得意之色。
與董氏崛起相比,此時外戚王氏家道已經衰落。王氏闔族男子之中,隻有平阿侯王譚之子王去疾與哀帝有舊,因而得寵,擔任侍中騎都尉。
漢哀帝愛屋及烏,複提拔王去疾之弟王閎擔任中常侍,更使王閎嶽父蕭鹹、蕭育兄弟並在朝廷為官,皆受重用。
董賢之父董恭欲與蕭家結為親家,便央人替兒子董寬信求娶蕭鹹女為妻。
蕭鹹聞言惶恐,對媒人辭謝道:某是何等樣人,敢跟大司馬家結親
媒人:此乃門當戶對,當世佳配,大人何必自謙如此
蕭鹹:尊使悄言!請歸報董少府,下官實不敢當。
媒人:則我如何向少府大人回話
蕭鹹:如此,則不敢有勞尊介,我使小婿王閎親自登門告罪便是。
媒人不解,但也不敢再說,隻得告辭而去。
蕭鹹於是叫來女婿王閎,命其往董府辭謝求婚之事。
王閎自也不同意這門親事,乃趁次日散朝之機,向董恭表達嶽父不敢高攀之意。
董恭不悅,搖頭歎道:我家因何得罪天下,被人害怕至此!
鏡頭轉換,數日之後。
漢哀帝在麟麒殿擺宴,與董賢父子及親屬聚飲,王閎兄弟侍中、中常侍都在旁侍候。
灑過三巡,哀帝酒意上湧,眼望董賢而笑道:我欲效法堯禪於舜,卿謂如何
董賢未及回答,王閎已起身昂然言道: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所有者。陛下繼承帝係,應傳位於子孫直到無窮。世代相傳大事至重,陛下幸勿信口言之!
漢哀帝默然不應,董賢臉上變色。稍頃,哀帝遂將王閎趕出,吩咐以後不許侍宴。
元壽二年初,董賢住宅落成,建造極為堅牢,但外大門無故自壞,董賢心厭惡之。
其後未過半年,至六月二十六日,漢哀帝忽然駕崩於未央宮,至此方知先兆於此。
皇帝駕崩,內侍急報太皇太後。王政君聞報,不待舉哀,迅速移駕未央宮,連日連夜部署王氏子弟,命各帶家甲禁軍,先控製朝廷中樞。
王政君:奉寶郎何在
奉寶郎:臣在。
王政君:皇帝大行,傳國玉璽可在你處
奉寶郎:啟太皇太後,天子臨終之前,已將玉璽交給大司馬董賢。
王政君:豈有此理!
王閎插言:太皇太後不知,半年之前,皇帝便有意禪位於董賢矣。
王政君:我大漢江山社稷,豈可交由外姓之人!你速帶兵去,命其交出玉璽!
王閎:諾,臣遵旨!
於是帶兵而去,未至片時即歸,呈上傳國玉璽。
王政君:大司馬今在何處
王閎:隨臣前來獻璽,因無旨傳見不敢入內,現在午門外候命。
王政君:宣他入內。
王閎應諾,與承旨官同出,傳喚董賢入內。
董賢上殿,見王政君昂然高坐,便感不妙,隻得大禮參拜:臣參見太皇太後。
王政君:罷啦。我來問你,卿為三公之首,將如何安排大行皇帝喪事
董賢回答不出,免冠道歉:皇帝陛下猝然大行,臣實措手不及,惟太皇太後之命是聽。
王政君:不是大行皇帝猝然駕崩,實是你太過年輕,不諳國典之故。這也罷啦,也難怪你。新都侯王莽前任大司馬時,曾處理過先帝喪事,知曉舊例,我令其助你。
董賢叩謝:太皇太後聖明,臣惟命是聽!
王政君冷冷一笑,遂遣承旨官持節,召見王莽入宮。
王莽奉旨入宮,路上心中早有計較。到達朝堂之後,先與尚書耳語一陣,尚書頻頻點頭。王莽隨同承旨官入內,向王政君大禮參拜:臣王莽參見太皇太後。
王政君:賜平身。
王莽:臣謝恩。
王政君:卿可知召你進宮,所為何事否
王莽:臣不知,或與大行皇帝喪儀有關
王政君點頭,正欲說話,尚書執笏而入,拜倒高呼:太皇太後,臣有本上奏。
王政君:有本奏來。
尚書:臣不懼萬死,要彈劾大司馬董賢大不敬之罪。
董賢在旁聽見,顏色更變。
王政君:你果然罪該萬死,竟敢彈劾當朝三公之首。不知所為何事
尚書:董賢正因高居三公之首,且受先帝殊寵,卻在先帝臥病時不親侍藥,故有大不敬重罪。若不重懲,則何以約束朝中眾卿
王政君:如此說來,卿言甚是。怎奈皇帝剛剛大行,不宜對朝中重臣擅動刑罰。也罷,哀家可以法外施恩,免除對大司馬董賢懲處,但自此之後,不得出入殿中司馬府門。董賢,對此薄懲,你可有不服
董賢:臣知罪,臣願受罰,並謝太皇太後恩典。
於是悻悻地磕一個頭,退到殿庭以外,免冠赤腳,跪拜謝罪。回府之後,一夜無眠。
鏡頭轉換,日落日出,又是新的一天。
次日清晨,謁者持太皇太後詔書,徑至大司馬府給董賢下詔。董賢跪接,聞其詔略雲:
自高安侯董賢入宮以來,陰陽不調,災害並至,平民遭罪。董賢不懂事理,擔任大司馬重職,身為三公之首,近不能服眾,遠不能退敵安邊。今收回大司馬印綬,罷官回家聽勘。
謁者宣旨已畢,將旨意塞入董賢手中,轉身出門便回。
董賢臉如死灰,愣怔半晌,驚懼至甚,便與妻子吞毒自殺。
家人恐懼,趁夜埋葬,不敢聲張。
王莽探知董府出喪,且驚且喜,又指使大司徒孔光,上奏太皇太後:董賢以諂媚邪佞封侯,父子把持朝政,兄弟並受寵愛,大舉建宅築塋,與皇上陵墓無異,費用以萬萬錢計,國庫因此空虛。又父子傲慢不敬帝使,受賞不拜,罪惡昭彰。董賢自殺伏罪,父董恭又在棺上塗朱,雕以四季之色,左蒼龍,右白虎,上附金銀日月,以玉衣珠璧裝殮,僭越無以複加。臣以為董恭不宜在朝,並請將其財物沒收,所有靠董賢任職者都予免官。
太皇太後:準奏。詔命將董恭、董寬信與家屬遷到合浦,董賢母回故鄉巨鹿。沒收變賣董氏財產,並命開棺,露現董賢屍骸檢驗。
畫外音:董賢忽起忽落,傳奇人生就此落幕。
董賢既死,太皇太後王政君遂與王莽合謀,議立新君。
因哀帝無子,嗣君便隻有在宗室諸王中選立。王莽為便於日後弄權,不肯於宗室中擇其年長者,便提議迎立年僅九歲中山王劉衎登基,太皇太後無甚主意,自是一說就肯。
九月初一辛酉日(公元前年0月7日),中山王劉衎被迎入長安,即位為帝。
以王莽為首,率領群臣眾卿羅拜丹墀,山呼萬歲,是為漢平帝。
平帝高居禦榻,鸚鵡學舌般賜令眾卿平身,宣布次年改元元始。
字幕:劉衎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生母衛姬。
畫外音:自此之後,王莽繼為大司馬,輔朝執政。遂以太皇太後詔書名義,將丁、傅兩族之人全部罷官,丁氏一族並被趕回原籍。又將傅皇後降稱共王母,丁後貶稱丁姬。
是日太皇太後王政君垂簾聽政,大司馬王莽操持國政。百官聚於朝廷東廳,朝賀平帝,三拜九叩,拜舞起居。
漢平帝:眾卿平身。可有本奏
禦史大夫:臣等眾卿,聯名上奏。
漢平帝:儘管奏來。
禦史大夫:今有大司馬王莽,自先帝大行以來,儘心王事,救傾扶危,有撥亂反正大功,功在社稷,猶如周公輔成王時崇高,功德巍巍。臣等以為如此大功,當封為王。
漢平帝:大司馬之意若何
王莽:臣雖有微功,分所當為。眾卿此議,雖是一番美意,但臣謂絕計不可。
漢平帝:卻是為何
王莽:休說臣之微功難符此賞,便是當年高祖之時,便曾立白馬之盟,非劉姓不得封王。微臣何人,敢破此例
漢平帝:眾卿之議,非為無由;大司馬之辭,亦非無據。即是如此,可特賜大司馬號為安漢公。更因扶立寡人之功,詔命對眾臣俱都加封,賞賜天下臣民爵一級。官吏在位二百石以上,試用期未滿者,都按已滿看待,給予轉正任用。
禦史大夫及眾卿:陛下聖明,臣等謝主隆恩!
當時班部之中有博山侯孔光,時任光祿大夫,心中暗思:王莽權勢日益強大,凡與王政君有仇者,睚眥必報,儘行誅殺。我乃前朝宰相,若與其同處朝堂,如何得保長久無事
計議已定,於是越班而出,持笏上奏:臣啟陛下,今有安漢公赤心輔政,我大漢社稷必當穩如磐石,安享太平。臣今老矣,耳聾眼花,有心無力,故請告老,退職還鄉。
漢平帝聞此,不敢回答,眼望太皇太後。
王政君:安漢公以為如何
王莽:博山侯雖然年邁,但尚未達古稀之年。更為百官楷模,豈可擅離朝堂為臣以為,既然孔侯不耐政務繁劇,大可委以清閒職責,以慰眾望。
王政君:何謂清閒之職
王莽:今皇上雖然聰睿異常,但畢竟年幼,臣謂應給其安排宿儒,以為師傅,朝夕教導為政之要。博山侯乃是前朝丞相,天下儒林之冠,恰當此任。
王政君:卿言甚是有理。皇帝陛下,便依安漢公之奏,可拜博山侯孔光為太傅,官位四輔之首,領給事中,負責宿衛供養,在宮禁之中辦公,負責供給衣服、車馬及食物。
漢平帝:就依太皇太後。
王莽及眾卿:陛下聖明,臣等恭賀太傅。
孔光:臣謝主隆恩。
畫外音:次年,孔光又升任太師,王莽自己則擔任太傅。孔光深諳木秀風摧為官之道,此後經常稱病,不敢與王莽並列朝班。王莽就此獨攬朝綱,指使群臣上奏,頌揚自己功德。漢平帝複加給王莽宰衡稱號,雖處公爵,但位於諸侯王之上,統率百官。
孔光看到此種情形,知道王莽篡位之意已明,自己若不從逆,必受其害,更感到恐慌,於是再三上表,堅持稱病辭職還鄉。
太皇太後王政君覽奏,便下詔書:太師孔光乃是聖人後裔,先帝太傅之子,德行純正端方,道義學術精通,擔任四輔之首,輔助皇帝。雖年邁有病,但似此德高望重大臣,是國家重器,仍不可缺。《周書》說‘毋棄老成’,其國欲興,須重師道。詔許太師孔光不用上朝進見,每十日賞賜一餐。賜給太師靈壽杖,黃門令給太師在宮禁之內設置坐幾,太師進入宮禁之內可持杖,並賞賜十七種食,回府第養老,下屬官員仍按照常規辦公。
元始五年,孔光在家中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一歲。
王莽奏請太皇太後,命九卿策書,贈給太師博山侯印綬,賜馬車、棺材、金錢、雜帛。由少府供設帷帳,派諫大夫持符節同謁者負責喪事,博士負責喪葬禮儀。
臨喪之際,太皇太後王政君特遣中謁者手持符節前來吊唁,公卿百官共同吊唁送葬。時用喪車及副車各一乘裝載,皇帝羽林衛軍及諸儒生,合計共四百人。送葬車一萬多輛,用五百名兵士掘穴下棺,墳墓隆起,同大將軍王鳳葬禮相同。贈諡號為簡烈侯。
太師喪事已畢,王莽,遂重用當代名士鴻儒劉秀,任命其為右曹太中大夫。
字幕:劉秀原名劉歆,字子駿,大經學家劉向之子。
鏡頭閃回。劉歆曾與王莽共事,二人關係十分密切。自王莽執政以來,劉歆仕途異常通暢,由此接連升任;先為中壘校尉,後遷侍中、太中大夫,又累遷騎都尉、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後因與時人政見不合,請求外任。便在此時,劉歆忽改名為劉秀。
王莽總領百官把攬朝政,為體現禮賢下士胸懷,由此便任命劉歆為右曹太中大夫。
畫外音:劉歆得到王莽破格提拔,由此走馬上任,複又總領五經,繼其父未竟之業,部次群書。乃依《彆錄》體例,更著《六略》,又敘各家源流利弊,總為一篇,謂之輯略,以當發凡起例,總名為《七略》。是為中國第一部圖書總目,著錄圖書329卷。其分類體係對後世影響極大,此後南朝宋王儉《七誌》、梁阮孝緒《七錄》、隋許善心《七林》、宋代鄭寅《七錄》,均采用此七分法。
劉向、劉歆父子經過二十餘年努力,完成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組織,大規模圖書整理編目工作,總共整理出圖書33090卷,分彆收藏於天祿閣、石渠閣,建立起第一個國家圖書館。先秦古籍得以流傳,圖書由官府收藏轉向民間普及,做出重大貢獻。其父子所創係統古籍整理方法,亦使校勘、辨偽、考據等專門學科開始產生。
閃回結束,王莽為篡權大作準備,脅持上下,設計誅滅政敵,拔擢黨羽。遂先任命劉歆為右曹太中大夫,很快遷為中壘校尉;隨即任為京兆尹,封紅休侯,命典儒林史卜之官。
劉歆為王莽所用,遂稟承其意,大力鼓吹古文經學,尤其《左傳》《周禮》,頗有一些利於其篡漢奪權內容,為其托古改製製造輿論,提供謀略。
光陰荏苒,元始三年。
劉歆領會王莽心意,以為時機已到,遂至大司馬府,獻上一卷竹簡。王莽打開,見上麵寫著四句話道:兆遇金水工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謂康強之占,逢吉之符也。
王莽:此乃何意
劉歆:此乃下官昨日見天象有異,於是占星卜卦,得此爻辭。
王莽:是謂天意屬我,正當此時乎
劉歆:主公聖明。
王莽:金水工相,隱指應期,自不必說。然則“父母得位”,其意如何
劉歆:以在下詳之,是說主公當先為天子父母,然後可得其禪位。
王莽聞言大喜,信之不疑,於是次日上朝,奏請進獻己女給平帝,並請冊立為皇後。
平帝長期處於大司馬掌握之中,怎敢不從自然照例準奏。
由此王莽之女被迎入宮,行大婚之禮,當即冊立為皇後。國丈王莽亦由此加賜封號為宰衡,其二子王安、王臨皆都封侯。
王莽於是複又奏請設立明堂辟雍,以劉歆典掌其事,製度之盛,無與倫比。
明堂既立,天下儒生學士大悅,皆都上書稱讚宰衡巍巍大德,謂此舉可比唐虞發舉,成周造業,要求給王莽賜以束帛加璧,大國乘車、安車各一,驪馬二駟。
平帝順從眾議,乃為嶽父王莽加九錫,隻去天子半階,成為無冕帝王。
元始五年,劉歆作《鐘曆書》,恢複古代樂律。又創《三統曆譜》,考其夏商周三代曆日,探索曆史變化與天命關係。
畫外音:《三統曆譜》是一部完整天文著作,有編製曆法理論,節氣、朔望、月食以及五星常數及其位置推算方法,還有基本恒星位置數據,包含現代天文年曆基本內容,因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天文年曆雛形。其後《鐘曆書》及《三統曆譜》皆為王莽所用,成為其篡權理論基礎。劉歆卓越學識震古爍今,確為古今學者同聲讚譽,然而又因助王莽篡奪漢室江山,建立新朝出力最巨,故而又受到後世史家學者唾棄,因此頗具爭議。
劉歆因受王莽重用,很快成為當時天下儒士之首。因自己名字與漢哀帝劉欣同音,為避其諱,遂改名為劉秀。
彼時在南陽郡中,光武帝劉秀剛剛出生,不過一兩歲而已。
元始四年,安漢公王莽上書漢平帝,奏請詔命設置西海郡,遷移天下犯人到此居住。又分出京師部分之地,建立前輝光、後丞烈二郡,更改十二州名稱,劃分郡國所屬界限。
此後王莽政治野心逐漸暴露,開始排斥異己,驅逐政敵。
先逼迫太皇太後趕走叔父王立,繼而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其免官;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高官,剝奪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爵位。
與此同時,大批拔擢依附黨徒,鞏固自己在朝中權勢。乃以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要事務。
王莽平時一本正經,當欲獲取利益,隻須略微示意,黨羽就會依其意思上奏。然後王莽卻又磕頭堅辭,對上迷惑太皇太後,對下欺哄百官及京師平民,以掩蓋自己野心。
為取得朝中百官擁護,王莽屢次上書,先建言封賞諸侯王和功臣後裔,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禮樂,使鰥寡孤獨都有所養,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再次博得朝野好感。
又上書建言,聲稱太皇太後王政君為人表率,帶頭大興儉樸之風,自己身為百官之首,理應趨赴效法,於是自請獻錢百萬、田三十頃,用以救濟民眾。百官見此,群起效仿。
又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率其全家老少,隻吃素食,不用酒肉。
大司徒司直陳崇上表,讚頌王莽功德,說其德比先賢,行超古聖。百官皆都附奏,阿奉之聲布滿朝野。
王莽準備代漢篡位,恐平帝外戚衛氏家族為礙,遂上書奏請將衛氏及其族封到中山國,並禁止其家人留居京師。長子王宇恐平帝日後怨恨報複,因此極力勸阻,王莽不聽。
王宇遂與其師吳章商議:我父反意漸明,是取滅族之禍也,如其奈何
吳章:安漢公重用劉秀,極信天命。你可陰命妻舅呂寬,於夜間偷持血酒,撒於你父安漢公住宅大門,以此為天象示警,勸其將權力交給衛氏,則大禍自然消解矣。
王宇:此計大妙。
計議已定,便找來妻舅呂寬,使行其事。
呂寬奉命而為,未料在實行程中行動不慎,被人發覺,告知安漢公。
王莽聞而大怒,命將王宇逮捕入獄,然後將其毒殺。複又借此機會,誣陷誅殺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豪強,逼殺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
經過此案,朝中權貴及宗室外戚被殺者數以百計,由此海內震動。
王莽為消除負麵影響,又令人將此事大肆宣傳,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甚至寫成頌文,作八篇誡書分發各地,命官吏百姓背誦,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又命將此頌文與孝經同列,作為朝廷選拔人才書目,使天下儒生皆都習頌。
為製造盛世景象,王莽又派風俗使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讚頌天下太平,彰顯宣揚教化之功。其次通過重金引誘,使匈奴等族遣使歸順朝賀。
由此以來,王莽遂成治國能臣,平定天下賢聖。
歲月更迭,光陰似箭,轉眼已是元始五年。
這一日漢平帝升殿設朝,殿頭官唱喝:百官有事早奏,無事卷簾退朝。
大司馬王莽出班上奏:臣啟陛下,前有共王之母及丁姬埋葬渭陵,不遵臣妾之道,墳塚與先帝同高,又各抱帝太後、皇太太後璽綬下葬,不合禮法。請掘墳取璽,改葬定陶。
漢平帝此時已然十五歲,略懂人事,知其不可。但在王莽積威之下,凡事不敢作主。聞聽此奏,一時怯懦不言,隻以眼光斜視身側太皇太後,望其發言製止。
太皇太後:丁姬雖然越製,但安葬既久,豈有發墓掘墳之理我謂不可,卿等再議。
王莽:皇家體製,豈可違背臣謂此事含糊不得,無需再議。
太皇太後目視眾臣,百官皆都低頭,不敢應聲。太皇太後無奈,隻得勉強準奏。
王莽謝恩出殿,乃命有司立刻組織人馬工役,發掘丁姬墳墓。
當日烏雲密布,雷聲隱隱,眾人皆都感覺不祥。
王莽所派監督官吏不為所動,喝令開挖。一聲令下,鍬鋤齊施。正當動工之際,忽然一聲巨響,丁姬墓崩,磚石齊飛,當場壓死數百人。
眾人大懼,呼喊連聲,扔掉鍬鋤,四散而逃。
監工厲喝:雷破其墓,正是天意,有何驚慌土工撤後,木工上前開棺!
眾木工不敢不聽,隻得上前。叮叮當當,斧鑿齊施,掀開槨木頂蓋。隻聽天下一聲巨雷響亮,棺槨裡麵突然冒起熊熊烈火,槨中器物儘都焚毀,一件不剩。
待火焰漸熄,監工再次下令:清理灰燼,打開棺木!
棺木打開,臭氣外溢,遠飄數裡之外。
丁姬之棺既開,複掘共王母之墓。
畫外音:當時在朝大臣,為迎合王莽心思,便都出私錢,雇傭派遣家人子弟,共聚十餘萬人,助掘共王母及丁姬墳塚。饒是人多勢眾,亦費時二十餘日,方將兩座陵墓掘平。於是共王母傅氏及丁姬屍體亦都化為塵埃,再無骨骸孑遺。
掘墓事件之後,王莽因知姑母對趙飛燕深惡痛絕,便又假傳太皇太後詔書。其書略雲:
前皇太後趙飛燕與昭儀趙合德俱侍帷幄,姊弟專寵錮寢,執賊亂之謀,殘滅繼嗣以危宗廟,悖天犯祖,無為天下母儀。奉太皇太後懿旨,詔貶皇太後為孝成皇後,徙居北宮。
趙飛燕聞旨,不敢不從,隻得含悲忍詬,搬到北宮。其後月餘,傳旨官來至北宮,複又下詔:孝成皇後罪惡深大,朝請希闊,失其婦道;且無共養之禮,而有虎狼之毒,宗室所怨,海內之仇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誠非皇天之心。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今廢為庶人,就其故園。
趙飛燕聞此,知道大勢已去,淚不能止。傳旨官去後,輾轉反側良久,終將銀牙一咬,逐出侍婢,緊閉門戶,懸梁自殺。可憐絕世紅顏,就此終化雲煙。
時隔不久,傅皇後亦被王莽冠以類似罪名,活活逼死。
王莽先後除滅衛、傅、丁、趙四族外戚勢力,便請為眾姑母賜封爵號。太皇太後準其所請,詔命賜封王君俠為廣恩君,王君力為廣惠君,王君弟為廣施君,都領湯沐食邑。
王氏一眾姊妹自然大喜,遂在太皇太後麵前日夜讚譽王莽美德。
王莽聞此讚譽,愈加謙恭,儘心侍奉姑母太皇太後。因知姑母討厭深宮生活,便千方百計舉辦活動,讓其外出散心。就連王政君侍女之子生病,王莽也前去親自侍候。
漢平帝此時漸漸長大,凡事不得做主,心情鬱鬱不樂,便即患疾得病,輾轉床榻。
王莽聞之,便親撰禱文,率群臣祈禱上天,願以自身代帝而死。
十二月,漢平帝病死於未央宮,時年十四歲,諡號孝平皇帝,葬於康陵。
畫外音:平定之死,後成向來存在爭議。《漢書平帝紀》隻記載其去世時間地點,並未記載死因。後來王莽稱帝企圖暴露,劉信起兵並發檄文,宣稱漢平帝是被毒死。唐初經學家顏師古在為《漢書》作注疏時,提供平帝被毒殺經過:漢平帝逐漸長大,因為母親衛姬緣故,對王莽產生不滿;王莽聞而大懼,乃趁臘日向漢平帝進獻椒酒時下毒,致平帝中毒害病而死。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也采信王莽在椒酒中下毒之說。
平帝既崩,王莽遂立漢宣帝玄孫劉嬰為帝,年僅兩歲。
眾臣見此,體會宰衡之意,皆都上表太皇太後,請求王莽效法周公輔佐周成王故事。
太皇太後王政君認為不可,但無力阻止,隻得秉承群臣之意,命王莽代理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假作謙遜,乃自稱“予”。
時值公元6年,王莽五十一歲,改元居攝元年。
王莽自為攝皇帝之後,野心大白於天下,由是朝野正直之士厭惡者極多,眾議紛紛。
太皇太後王政君聽聞眾議不佳,乃私召丞相等重臣入內,說道:卿等眾人皆是先帝所用重臣,所見者大略必同。我雖婦人,也知王莽改元居攝,似乎不可
丞相:太皇太後所言極是。自古以來,倘皇帝幼弱,為人臣者亦止於輔政而已,便如周公及伊尹一般。焉有似安漢公者,竟稱攝政,並號為攝皇帝者所謂天無二日,古今同理,今安漢公重用劉秀,更以各種祥瑞之兆作為天命,蠱惑天下,企圖代漢自立之心明矣。
太皇太後聞此大憂,隱入沉思。
王莽自稱攝皇帝,並改元居攝,野心路人皆知,立即引起劉氏宗室反彈。
首先是安眾侯劉祟發難,居攝元年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未能攻克失敗。
次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
於是關中大亂,長安以西二十三縣盜賊並起,趙明起而造反。
王莽十分恐懼,遂抱孺子嬰到宗廟禱告,說明自己臨時攝位,將來定歸政孺子嬰。
告祭祖廟已畢,還宮設朝,召集眾臣,宣布劉信是為叛賊,需調動大軍鎮壓。乃以從弟王邑為將,前往攻伐劉信,消滅翟義叛軍。
經過幾番交戰,到至次年春暖花開,王邑平息叛亂,班師而歸。
由此以來,朝臣緘口,更無有敢明言反對攝皇帝者。且自漢武帝以來,朝廷大臣與民間學者大論災異與禪讓,風氣頗為盛行。王莽則大加利用,對入朝獻符命者皆予豐厚賞賜。
時有長安百姓哀章,頗有歪才,於是杜撰一卷《金匱策書》,獻至漢高祖廟,放置於供桌祭台之上。廟祝發現,不敢隱瞞,呈遞朝堂。
安漢公得此策書,便與丞相、禦史大夫當眾發看。見其書中大意,是預言攝皇帝王莽當為真命天子;書後並附表格名單,開列出十一人名字,都有相應官銜,是謂上天符命。
王莽大喜,遂派從弟太傅王舜進宮,逼迫太皇太後交出傳國玉璽。
王政君:傳國玉璽乃天子印信,朝廷重寶,爾索之何為
王舜:上天符命,太皇太後尚不知耶孺子嬰當禪位於攝皇帝,自須親傳玉璽。
王政君:逆賊王莽,癡心妄想如此!你父子一家承蒙漢家寵信,才能世代富貴,既無報答,又在托孤之時趁機奪位,完全不顧恩義。為人如此,豬狗不如!
王舜:天下歸心安漢公久矣。且是自家親戚,肥水不流外人之田,太後又何必執拗
王政君:篡國逆賊,人人得而誅之,說甚親戚不親戚且若自謂已得天命,欲改變正朔服製,就應做新璽,流傳萬世,何非欲得此亡國不祥玉璽我不過漢家老寡,隨時會死,將以此玉璽陪葬,你等終不可得之!
一邊破口大罵,隨即痛哭流涕,泣不成聲。身旁侍者見此,無不陪同垂泣。
王舜見姑母如此,亦自感到悲哀,相陪著掉了幾滴眼淚。但過許久,尋思無法回去交差,由是小心勸道:太皇太後所責甚是,義正辭嚴,臣等無話可說。但攝皇帝欲受禪讓,定要拿到傳國玉璽,太皇太後豈能到死,都能保有此璽乎
王政君知其所言不虛,再次哭道:如此,你便拿去,讓那狗才稱心如意便了!
說罷,便將傳國玉璽取出,怒而擲之於地。玉璽落到漢白玉石階之上,發出怦然脆響,跳了幾跳,終至不動。王舜急忙上前捧起,見其崩碎一角,咂嘴弄舌,痛惜不已。
王政君:拿去!我將老死,有你等兄弟,我王家必要滅族矣!
言畢又哭。王舜目的已達,哪裡還聽她嘮叨早已捧璽而出,回去獻給攝皇帝。王莽得璽大悅,見其崩壞一角,雖感遺憾,倒也能自為寬解,遂又失笑。
王舜:兄長笑者何來
王莽:常言天道有闕,世間豈有十全之物哉可命宮中巧手匠人,以黃金鑲其缺角,命曰“金鑲玉璽”便了。
王舜由衷讚歎:陛下真天縱英才,我等豈能望之項背!
王莽大喜,將缺角玉璽交付匠人,吩咐鑲以黃金;複命在未央宮漸台置酒設宴,請來姑母王政君,奉入上坐,與本族宗親諸弟大肆慶祝。酒席宴間,絲竹管弦齊奏,歌舞升平,王氏兄弟極儘諂媚,太皇太後隻是不樂,未假辭色。(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