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荀氏兩頭下注(1 / 1)

推荐阅读:

和曹操談完之後,蕭尋就決定不再管曹操和潁川士族之間那點破事了。

他在外征戰這麼長時間,立下了這麼多功勞,難道就不能趁著冬天的時候好好休息一下嗎?

有些事情,就算他知道該怎麼做,但事情卻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也不是他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的。

與其給自己找不自在,還不如多多享受生活。

他現在算是明白了,想要逆轉曆史的慣性,真的是太難了,要是不拿出來點跨時代的東西,以他的能力,還真不好說能做到。

尤其是蕭尋在政治方麵的嗅覺,簡直可憐,要是按照他之前的想法,貿然參與到政治鬥爭之中,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所以,他還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好了。

其他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蕭尋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莊園裡烤肉、喝酒、釣魚,生活不要太滋潤。

不過在蕭尋生活滋潤的時候,整個許都卻暗流湧動。

正如曹操所言,從他和荀彧決裂的那一刻起,就代表了曹操和潁川士族的決裂,雙方不敢說是不死不休的局麵,但也必須要以一方認錯服軟才能結束。

荀彧身份和地位都很高,不是輕易就能動的,但是潁川士族派係還有不少人在朝中任職,而這些人,就成為了曹操重點打擊的對象。

潁川士族聽起來挺威風,但實際上他們手裡沒有兵權,也沒想到曹操突然之間就想要稱公,根本就沒來及做出應對,麵對曹操的重點打擊,他們根本就沒什麼還手的餘地。

他們以為依靠潁川士族的影響力,依靠他們在朝堂中安插的各種人物,就能給曹操施加壓力,最終讓曹操妥協;

但實際上,曹操根本就沒打算按照規矩出牌,也不關心潁川士族的人是否真的犯了錯,有什麼把柄,隻要有人檢舉揭發,曹操就順勢將人拿下,一點都不帶含糊的。

至於檢舉揭發的人是誰安排的,大家心裡都明白。

短短十幾天的時間,潁川士族在朝堂內的勢力就被拔掉了大半,引得朝堂震動,但是卻沒有人敢於發聲。

曹操手中的屠刀已經落到了潁川士族身上,其他人又怎麼敢在這個時候跳出來?

好在曹操並沒有趕儘殺絕,主要是荀彧和荀攸的身份地位在這裡,多少還要留點情麵。

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潁川士族根本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他們根本不是曹操起家的股東,充其量就是一個下屬而已。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董昭在朝堂上提議,希望曹操稱公,曹操當然是拒絕,並且表示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匡扶漢室,沒有私心,稱公之事,休要再提。

曹操已經如此表態了,董昭自然不會繼續堅持。

朝會之後,曹操單獨召見荀彧,再次詢問了荀彧對他稱公有什麼看法。

這已經是曹操給荀彧最後的機會了,隻要荀彧在這個時候服軟,帶著潁川士族忠心輔佐於他,曹操已然會給潁川士族一口飯吃,不會將他們徹底打壓下去。

但是,荀彧依舊沒有改口,認為曹操此時稱公不合適,理由和上次的一樣,甚至連改動一下的意思都沒有。

荀彧這個舉動就很有意思了,他甚至連裝都不願意裝一下,就是反對曹操稱公。

所以這一次曹操和荀彧不歡而散,而曹操也加大了對潁川士族的打壓力度。

蕭尋也聽說了曹操和荀彧的第二次談話,對荀彧的選擇很是不解。

如果第一次談話的時候,荀彧還沒有意識到潁川士族根本就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所以做了錯誤的決定,還能說得過去;

那如今潁川士族已經被曹操打壓下去了,根本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荀彧為什麼還要堅持之前的意見?

難道他就看不清楚形勢嗎?

雖然蕭尋和荀彧的接觸不多,但也知道荀彧是一個聰明人,能夠看清楚形勢和大局,為什麼這一次卻如此固執?

這個問題困擾了蕭尋很久,直到荀攸突然過來拜訪,蕭尋才明白過來。

荀攸來拜訪蕭尋的時候,姿態極低,而且明確在蕭尋這裡表示了他支持曹操稱公,希望蕭尋能幫他轉達一下他的意見。

荀彧和荀攸是叔侄關係,荀彧又是荀氏的推舉出來的代表,所以當荀彧公開表達意見之後,荀攸就不能再提出什麼反對的意見了。

尤其是政治方麵。

也就是說,荀攸不管願不願意,都要和荀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再進一步來說,就是荀彧公開表達的意見,就是荀氏的態度,所以荀攸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在這個時候發表反對意見。

就算他覺得荀彧做得不對也不行。

哪有跟著荀氏得了好處,等到荀氏落難的時候,就突然反叛的道理?

可荀攸偏偏就主動過來找蕭尋了,還表達了願意支持曹操稱公,這個舉動就很有意思了。

這應該不是荀攸的個人行為,而是代表了荀氏。

那麼再仔細分析一下荀氏的心理,或者潁川士族的心理,他們應該是在意識到曹操的強大之後,做了兩頭下注的打算。

荀彧名聲在外,出爾反爾,主動妥協,有損名聲,所以就讓荀彧堅持他原本的意見,反對曹操稱公,還能落一個大漢忠臣的名聲;

但是荀彧反對曹操帶來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會讓荀氏、潁川士族承受巨大的打擊,所以他們還要分出來一部分,支持曹操稱公。

雖然名聲不太好,但至少可以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兩頭下注,不管最後是哪一方勝利,荀氏和潁川士族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荀攸,就是他們剛剛推選出來的代言人,支持曹操稱公。

而荀彧,目前來看,已經被拋棄了。

聽起來很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

士族能夠綿延數百年不滅絕,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審時度勢,懂得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比如諸葛氏公開在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下注,再比如周瑜所在的周氏,雖然大部分族人已經投靠了曹操,但周瑜卻在江東為孫氏效力。

為了保全家族,將族內有本事的年輕人送到不同陣營效力,而且還不能生出異心,必須要全心全意輔佐,不能因為同族人在敵對陣營就生出彆的心思,要不然他們家族的名聲就爛了。

所以荀攸拜訪蕭尋,主動表示願意支持曹操稱公,就意味著潁川士族已經開始妥協了,更意味著荀彧很快就會被排擠出權力核心,一生都難以得到重用。

想到荀彧在曆史上的下場,蕭尋也不由得生出了幾分唏噓。

明明是很有本事的一個人,卻淪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