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三年,正月。
尚書台上呈三等九級戶製及門閥、貲算二稅,經由丞相、計相批準,最終交至張虞手中。張虞讓秘書台審查、擬詔,方才蓋印將詔令頒布至天下州郡。
新稅製率先在長安及周邊布露,遂引起轄內士民的高度關注。
酒舍內,三名市人坐在角落,斟酒對飲而論政。
太原口音的市人說道:“朝廷頒布詔令,令官府依照家資征稅,分三等七級製。每一級所繳賦稅不同,級差五鬥米。不知我等會被官吏分為幾等戶?”
“二石為下上戶所出,中上戶被劃入上等戶中,需繳納五石糧,故莫要被劃至上等戶中便好。”河東商人說道。
“歲納五石糧除非縣中大戶,要不然誰能交得起?”上黨商人鬱悶說道:“每歲能繳納兩石糧便已不易,更彆說繳納絹、綿及服三十天徭役。依我之見,無非是朝廷變相征收賦稅。”
河東商人喝了口酒,說道:“不管如何,募役法是為利民良政。你我東奔西走,販賣地方商貨,舊時因服徭役常耽擱生意。從今往後,你我可出免役錢與官府,由官府依情況募人服徭役。”
“咦!”
上黨商人眼睛一亮,說道:“代徭費實為良政,但不知賦稅幾何?莫要費用太高,令常人難以負擔!”
河東商人知之甚多,說道:“依力工三十日工錢統計,京畿募力工貴則多出,家人力工便宜則少出。”
上黨商人頷首而笑,說道:“若真依力工三十日工錢統計,倒算不上貴。你我奔走三十來日,所賺錢糧何止三十日工錢!”
募役法的推行本質是官府利用有形的大手,平衡社會各階級的利益。
社會的中上階級對徭役非常排斥,故常常利用手段逃徭役。今準許代服徭役,中上戶人家更能接受。貧窮百姓缺錢,他們出不起服徭役的錢,因此會被迫服徭役。然施行募役法,他們可以代為彆人服役,從中賺取工錢,以富足生活。
曆史上,即便王安石新政被廢除,但由於社會民間多生怨念,司馬光又不得不恢複新政中的募役法。
太原商人說道:“募役法雖好,但聽聞募役法會因戶級不同而有所區彆,上戶比中戶所出役錢更貴。”
“理應之事!”
河東商人感慨說道:“縱觀陛下之政,其意欲取富以補國庫,令貧寒百姓減輕負擔,是乃仁君矣!”
上黨商人撇了撇嘴,說道:“依戶資納稅雖好,但恐大族不在上戶之列,令我等小農小商多出賦稅。”
“有門閥及貲算二稅在,大族應不會投機取巧!”
河東商人深知政治之妙,說道:“如河東衛氏為大族,在朝中人脈深厚,早知新稅法之事。其族人揚言,衛氏不納門閥稅,河東無門閥爾!”
“納門閥稅方為門閥,而為門閥者便是上戶。貲算費事關考科任官,大族不敢不繳,而一旦繳納便為上戶。”
門閥稅、貲算費算是古今未有之事,張虞憑兵馬征討天下,在他治下東漢時期的鼎盛大族絕大部分都落莫了。如袁氏因爭霸之故,已淪為普通士族;楊氏因漢室衰弱之故,失去了舊時的富貴。
因此士族大洗牌,關西及潁川中小士族的崛起,舊大族的衰敗讓天下已無所謂的‘門閥’。為了門閥這一稱謂,及能夠在門前豎起閥、閱,許多士族躍躍欲試,尤其新興的士族。
上黨商人觀感發生變化,感歎說道:“大族若能繳重稅,我區區商賈又豈會不願繳納賦稅!”
對上黨商人而言,他之前最不滿意的便是大族繳納的戶稅與他相差不大,其中區彆就是大族服徭役的人多。然今朝廷一係列針對大族的舉措,刷新了他對朝廷的感觀。基於‘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想法,他的念頭很簡單,大族願繳重稅,他便願如實納稅。
三人聊了半響,各自付了酒錢便離去。然三人談論之語,卻被另外兩人收入耳中。
“公理,以為朝廷新法何如?”
仲長統小酌了下酒,笑道:“孔明心中已有所得,又何須問我?”
仲長統,姓仲長,字公理,為山陽郡高平人,少年好學,博涉書記,長於文辭。自中國稍安以來,他便遊學於關東諸州,於去年入京畿訪學,遂與諸葛亮結識。
二人皆才華出眾之輩,性格豪爽,不拘小節。仲長統佩服諸葛亮之謀略,諸葛亮敬佩仲長統思想之深厚。故二人經常相聚論事,從古論至今下,從今論至朝廷之政,及天下形勢。
諸葛亮輕撫羽扇,笑道:“公理常有發人深省之言,故不敢不問!”
仲長統沉吟少許,說道:“如實而言,朝廷設中、下二等戶,既有利於征收賦稅,又有利於貧民減負。但上等戶僅有一級,以朝廷公卿之智應另有謀劃。故三等七級戶製如能施行得當,天下富者多稅,天下貧者少稅,實乃利國之舉。”
“除三等戶製外,朝廷收取門閥稅,是為百年首次。曆代以來,門閥者由民間自評,而今由朝廷收費評價,乃亙古未有之事。”
仲長統大為讚歎:“昔前漢末世時,大族豪人強占民田,無主之民為官私之婢。故師丹輔政時,與丞相孔光上疏,行限田之政,欲讓無田之民得有餘田耕作。然哀帝置之不理,令前漢被王莽所代,綠林赤眉遂亂天下。”
“今陛下推行新稅製,分戶級而差收賦稅,蓋有劫富濟貧之意。此政如能久行,豈不比師丹之策更好?”
師丹為琅琊人,在元帝時出仕,因才學出眾,並得到禦史大夫孔光的舉薦,師丹升遷至侍中,並成為太子太傅,教導太子哀帝。
哀帝登基後,西漢流民問題嚴重,大量人口為奴。因此師丹欲推行限田限奴的救急之策,希望緩解當時社會矛盾。然因得罪權貴階級,其救急之策無疾而終。
限田限奴之策雖沒在西漢推廣開,但卻在西晉得到施行。彼時西晉依照官爵限製田畝及奴隸,但因西晉政治昏庸,最終無法推廣開。
西晉滅亡後,其政策思想被北朝所沿襲,甚至演變出均田製。唐建立以來,李世民吸取曆代王朝的滅亡經驗,在唐朝推行限田限奴之策,但因社會實際情況,最終漸漸被後繼者拋棄。
故嚴格來說,有西漢滅亡的經驗教訓,曆代王朝都希望通過政策緩解貧富矛盾。而今張虞分戶收稅,本質就是希望緩解貧富矛盾。
諸葛亮撫扇頷首,說道:“貧富之差不可逆,自漢興以來,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穀不能受。故因民情而治下,如能令富人多出賦稅,貧民不出乃至少出,不亦可乎?”
“師丹限田之政為良政,但因吏治汙穢,上無革新之意,遂無疾而終。而今朝廷之政亦為良政,但欲推廣至天下,非郡縣官吏效力報國不能成!”
仲長統欣賞說道:“天下之國因明主良臣而興,因愚主昏臣而衰。兩漢之所以興,皆因明君良臣效力。之所以亡,非失天命,乃因君臣宣淫,上下同惡。故孔明見識長遠,吏治清則國興,吏治濁則國亡。”
諸葛亮與仲長統之所以能有共同話題,根本在於二人有一致的政治理念,認為天下興亡與天命沒有任何關係,根本是在於人。明君良臣執政,吏治清明,將能延續國祚;愚主昏臣主朝,吏治敗壞,則有亡國之憂。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公理才學出眾,今下如能出仕,可任尚書令爾!”
“那孔明呢?”仲長統眨了眨眼睛,問道。
“當為丞相!”諸葛亮自信而道。
“哈哈!”
仲長統大笑幾聲,說道:“若是他人所說,統以為不過是張狂之輩。但若是孔明所言,統深以為然!”
因為婚事之故,諸葛亮從荊州來到長安。而至長安以來,諸葛亮見識到中國俊傑之多,諸葛亮大為驚歎。但驚歎為驚歎,諸葛亮卻依舊自信認為,他能夠官至丞相,輔佐張虞開創盛世。
飲酒正興時,仲長統微醺說道:“孔明為超世之才,但統以為有一人或能與君較高下!”
“何人?”
“河東溫縣司馬懿,其人聰明大略,剛斷英傑。統與之相熟,孔明不知願見否?”
“勞公理引薦!”
諸葛亮興致大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