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製與察舉製的最重要的區彆,在於是否需官吏舉薦。
前者,科舉製下的士人凡能通過考試,便能一路考至中央參加端試;後者,察舉製下的士人需由郡守舉薦為孝廉,方能至中央參加端試。
故科舉製雖在隋朝時被確立,然隋朝乃假科舉之名,行察舉製之實。彼時隋朝士人欲參加科考,需五品及其以上官吏推薦,與漢魏時期孝廉相比,雖擴大了人選,但舉薦之權依舊操於皇帝以下的官僚階級所有。
至唐朝時,廢除官吏推薦的嚴苛要求,準許天下士人投牒自進科考。故可以說投牒自進政策的頒布,才意味著科舉製的確立。後續宋明清一係列的政策,無非是完善科舉製度。
因此對張虞來說,改變選官製度的底層邏輯方是關鍵,尤其不能讓郡縣官吏介入太多。
至於鐘繇提議保留州郡長官擁有的推舉權,純粹是因為察舉向科舉製過渡期間,不得不作出的政治交換。
畢竟就大唐而言,大族是必須拉攏的對象。今讓他們失去政治特權,雖說對唐室造成不了顛覆性的破壞,但必定會滋生怨言,故不如讓大族擁有選拔為官的科舉特權。尤其稅製改革即將推出,大族在經濟上付出代價,必然要得到科舉上優待。
寒門子弟的路雖說不寬敞,但至少是條改天換命之路!
另外,將州郡長官的征辟權剝奪,除了有利於中央集權外,更重要是騰出大量官位。畢竟天下縣僅一千多人,而每年入仕之人不絕,若不騰出更多官位,將何以安置中舉士人?
“稅製商討何如?”
商討了些科舉製的細節,張虞看向鐘繇,問道。
鐘繇微微拱手,說道:“陛下,臣與尚書諸卿已有所得。但今思及選官製,臣偶有小得,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鐘繇整理思緒,說道:“陛下既欲讓天下士人自薦科考,又準郡守舉薦賢才。故不如嚴限郡守所舉賢才之門第,而門第與賦稅相等。凡上等納稅大戶子弟方能被郡守舉薦,如納稅少者不準受舉科考。”
“這~”
楊俊皺眉說道:“郡守舉薦乃以賢,然今限受舉士人出身門第,豈不讓寒門子弟難以上進。”
“寒門子弟上進可層層科考為官,大族因交重稅方能免縣、郡二級科考,直達州試,乃至端試!”鐘繇說道:“何況不受舉士人出身門第之限,莫非君以為郡守會舉薦寒門士人為官不成?”
“並且寒門士人如若有才,何愁不能科考上進!”
“丞相之言有理!”
郭圖讚同說道:“凡人貪圖利益,故大族逃稅者多。今為免郡縣科考,大族將不得不繳納重稅。昔東漢末年時,潁川郡大族眾多,郡守舉薦孝廉幾為大族子弟,與寒門子弟無關。故丞相勒令郡守舉大族子弟為官,將能讓大族心甘情願繳納重稅。”
將大族門第與郡守舉薦掛鉤,看似不利於寒門士人出頭,但恰恰保證了大族子弟不擠占寒門士人科考名額,並因政治資源交易門坎在,以確保大族能夠如實交稅,不會為了因減少支出而逃稅。
更何況如眾人所言,郡守舉薦的人才絕大多數都是大族子弟,那麼乾脆不如將事挑明,明確告訴眾人想要優渥待遇,必須用錢換。今將交易規則擺出來,總比利用權錢交易暗箱操作好。
人不會因規則而惱怒,但會因不守規則而滋生怨念。
張虞手指輕敲案幾,思考說道:“如按卿之意,今賦稅如何製定?”
“稟陛下!”
鐘繇說道:“可依賈公之意,暫行三等七級戶製,但可讓上等戶另繳門閥稅。凡能繳門閥稅者,每歲郡守可舉免試子弟至州科考。而不繳門閥稅者,子弟不準受舉,需與寒門、小族同考。”
“此政令如若頒布,蓋中國顯赫大族皆願繳納門閥稅,一來鼓吹門第顯赫,二來舉賢能子弟出仕。”
“至於如何征收?臣以為或能可按一縣一氏或一戶征收,依族中人丁而繳納賦稅,如男丁一人收糧一石,男丁百人繳納百石。”
“如及中國平定,三等九級製出,可依賈君之計征收,並另收門閥稅。”
張虞摸著八字胡,看向一直不說話的荀攸,問道:“潁川荀氏為自漢中興起,今若施行門閥稅,不知卿願繳否?”
荀攸愣了愣,恭敬說道:“荀氏雖說難受門閥之稱,但卻願繳納賦稅。”
潁川荀氏出仕者眾多,如荀攸、荀衍、荀堪等人皆官至兩千石,今雖謙虛不為門閥,但依實際情況而言,潁川荀氏已經能夠稱為門閥。
“元皓出身钜鹿田氏,祖上顯赫,今願繳納門閥稅否?”張虞笑眯眯問道。
“臣不知族人情況,今恐需歸家清點。如能繳門閥稅,臣將願為族中子弟繳納。”田豐說道。
“善!”
張虞點了點頭,對鐘繇所提‘門閥稅’頗是滿意。
消滅門閥無疑是癡人說夢,常說黃巢在物理層麵消滅了門閥,或是說科舉消滅了門閥,但殊不知科舉鼎盛的宋明同樣存在門閥,隻是換了個名稱,如進士家庭或勳貴。
既然門閥的產生無法改變,故不如順勢而為,讓那些自詡門閥大族繳納。畢竟門閥的概念太泛,無具體標準。針對這種情況,朝廷乾脆製定標準,那就是繳納依照為國家貢獻的賦稅去判定門閥。
有了標準,中國顯赫大族為了顯示自身與眾不同,大概率會為此而買單,不單單是為了免考資格,更是為了愉悅自我。
張虞沉吟少許,說道:“既為門閥,祖上必然顯赫,家學必然淵源。故以朕之見,免試資格需另繳貲算費。如今歲郡守舉族中一人,族中需出二十石糧。若今歲無合適子弟,繳納門閥稅便可。”
說著,張虞看向眾人,笑道:“非朕貪圖利益,乃是為諸卿考慮。諸卿多有爵位,而爵位者可享任子之優待。”
張虞算是精準拿捏了公卿與門閥的心思。對開國公卿而言,門閥稅代表他們成為門閥,但因有任子製,故他們瞧不上免試資格;而地方大族的話,他們願意繳納門閥稅,以標榜自己家族與眾不同,但他們不是每年都有合適子弟。因此乾脆將門閥稅與免試資格分開討論。
至於何謂任子製?
乃是高級官吏子弟憑借父兄功勳入仕的製度,但經張虞改製除非是開國侯爵子弟,另有詔書恩賜者,餘者官吏無資格享受任子製。
聞言,鐘繇暗歎自家陛下真懂收稅,以上之稅雖不是強製性,但對很多人而言就是強製性賦稅。
如門閥稅?
地方那個大族不喜歡自抬聲望?說不準某些大族為了區分與普通大族的區彆,恐會主動抬高門閥稅價格,以此來分出差距。
而地方大族不繳納門閥稅,在外人眼裡將意味著家中無錢。而門閥雖不用錢來衡量,但錢卻是評估大族實力的一部分。
門閥稅一男丁一石,百人繳百石。如依每郡有四個大族繳納門閥稅,每一族有五十男丁,將意味著有兩百石,天下有郡百餘個,一歲能另收近三萬石糧。而三萬石糧雖說不多,但卻是筆額外收入。
“不知諸卿有何見解?”張虞再問眾人。
杜畿說道:“陛下所言門閥稅、貲算費,臣以為可行。但具體征收細目,恐需仔細商討。”
說著,杜畿補充說道:“今陛下欲行門閥稅,故以畿之見,陛下不如命人造冊,收納天下州郡大族,以家學之源源,祖上之顯赫,今家資多寡,再分五品門閥。每一品門閥不同,不僅需繳納賦稅,另要祖上顯赫,或本代仕官顯赫。”
郭圖積極說道:“杜令君之言,圖以為可行。戶分三等九級,族豈無高下之分?”
張虞沉吟少許,說道:“容朕思量分品之事,其餘之事尚書台可先商討!”
“諾!”
昔‘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語,背後是魏晉九品製的社會背景。依照戶的不同分出九品,與之對應便是官級九品。上品士族任上品官,為了排擠其他人,利用話語權排擠寒門士子。
而今張虞雖說想征收門閥稅以來豐富國庫,但不代表他想複刻魏晉九品之製。如果出現了大族分品,勢必會影響到官場風氣,繼而影響到張虞的統治,與百姓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