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六十章選官

第二百六十章選官(1 / 1)

推荐阅读:

張虞雖說改用賈詡之策,但為了讓眾人熱情招待孫權使者王肅,故未有向荀攸、鐘繇等人直言。

王肅在長安停留近半月以來,幾乎每日皆有大宴。期間,王肅被張虞單獨召見兩次。首次被張虞召見,王肅如願得到冊封孫權為益州牧的詔書;第二次受召見,張虞故意向王肅透露南征吳楚的消息,並希望孫權遣兵援助。

不僅於此,因在臨行前受封為關內侯,王肅大為歡喜,遂興高采烈啟程複命。

及王肅離京,張虞召見鐘繇、杜畿、荀攸、徐晃等核心文武,商討明歲用兵之事。

紫宸殿內,張虞高坐於榻上,文武分列左右。

望著眾人,張虞咳嗽了聲,說道:“前些日,諸卿勸朕先征吳楚。然經朕深思以來,竊以為與伐蜀相比,先征吳楚恐有兵敗之險。為求穩妥之計,朕欲趁巴蜀窮困之際討之,降服西南諸郡,得益州水師。”

“益州水師為孫堅麾下舊部,是為精銳善戰之輩。而益州乃吳楚之上遊,時益州水師南下,荊州水師橫渡,南楚可先取。南楚覆沒,收取水師。三軍並進,順大江而下;中原之軍南下,討敵於淮南。江東安能阻擋?”

“這~”

之前勸張虞先征吳楚的謀士皆麵麵相覷,如果記憶沒錯,上次陛下可是決定先南征,不料短短數日竟改變了主意。

“陛下~”

荀攸試圖勸說張虞。

張虞擺了擺手,沉聲說道:“征討巴蜀一事已定,諸卿無需多言。先前朕征召王肅,冊封孫權為州牧,是為令孫氏鬆懈無備。”

見張虞主意已定,眾文武便不再多勸。畢竟相比吳楚而言,征討巴蜀的難度確實不高。

鐘繇沉吟了下,問道:“那不知陛下何時出兵?”

張虞說道:“孫氏欲與朕結親,故朕欲借迎親之名,看能否趁機奪取山隘。如巴蜀門戶大開,大軍湧至蜀中,半年之內必得巴蜀。”

“陛下既已稱帝,不知是役由何人統軍?”酈嵩躍躍欲試,問道。

張虞目光在滿寵、酈嵩二人身上移動,說道:“伯寧舊於武都任職,熟悉漢川地理、水情,故今便由伯寧為主將,出任益州刺史,節製雍、益諸軍事。”

“諾!”

滿寵興衝衝領命:“寵必不負陛下之命,為國收複西南諸郡。”

“善!”

田豐說道:“陛下如征巴蜀,恐曹、劉二家將會北伐,以為援救孫權,故陛下當有所戒備。”

“依元皓所言,責令荊、豫二州諸軍戒備!”張虞吩咐道。

“諾!”

聊了完軍情之後,張虞方才轉問政事。

“新朝初建,百廢待興。不知選官之製,諸卿可有議出明目?”

稅製、選官二大製度,乃是張虞目前最關心之事。

稅製不用多說,先後經多頒修改,目前還在草稿之中,若無多大問題不日將能上呈。而選官製由尚書台諸卿商討,但遲遲沒有定論。

“稟陛下!”

鐘繇說道:“臣以為國家初安,不宜變更太多,故臣以為或能沿襲兩漢察舉製,並行分科科考之製。”

“察舉製弊病難改,受世人詬病。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彆居。今沿襲舊製而不改之,何來新朝新製一說?”吏部尚書楊俊說道。

杜畿點頭說道:“察舉製所舉之人多為地方大族子弟,郡守施恩結親,是謂門生故吏,後漢飽受此害。今不改舊製,令弊政複起,非明智之舉。故依陛下所言,收公卿征辟之權,令士人以才學幸進,朝廷擇優任官,或能杜絕無才之輩。”

之前有言考試製度的雛形出現在東漢中後期,為了改變‘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彆居’這一惡劣情況,尚書令左雄施行分科考試,考試通過者才能任官。僅可惜東漢末年政治敗壞,左雄病逝之後,考試之策名存實亡。

當然了,考試製度歸考試製度,與所謂的科舉製還是存在差距。察舉製乃是由地方舉人才,舉薦權被皇帝以下的各級官僚權貴掌握,朝廷隻能差中選優;而科舉製乃人才自薦,朝廷能夠更好的優中選精。

“昔兩漢之時,人才操於州郡之手。今當改此弊,人才當改操於京畿之手。”

張虞說道:“朕以為可讓天下賢士自投於州郡下,由州郡縣分科考察賢士。先科郡縣試,再考州試,行家法、課箋奏,名居前列者為孝廉。州試如能達標,則可至尚書台端門考試。端試中者,方能被被選用為官。”

“如依陛下所言,天下士人豈不會每歲科考,臣恐官職數不足!”杜畿擔憂道。

張虞說道:“天下賢士既能每歲科考,那麼便不準州郡長官私下征辟。治下所委輔官由朝廷所遣官吏出任,以便弱州郡之權。強乾而弱枝,或能斷絕門生故吏之故事。”

分級科舉的出現,意味著中央能夠吸納更多的人才。而這些人才不可能都出任縣令,為了能有官職出任,並削弱州郡的人事權,向州郡長官的征辟權下手,是為順理成章之事。

鐘繇捋須而吟,說道:“陛下欲得賢士歸順之心,臣與諸公儘知。但憑科試選舉英傑,恐有重才輕德之嫌。而讓無德有才之輩為官治民,豈不縱官虐民?”

德、才為漢代選官的核心爭論點,兩漢之所以行察舉製,本質是想獲得德才兼備之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莫說德行了,連才華都沒有了,可以說多是無德無才之輩。

張虞說道:“德才之士,當先選才,再選品德。今至縣科考,再至郡試孝廉。郡有糾察學識之責。如才學出眾,及至州試科考。州試中者,州需糾察品德及為人。如品德良好者,可至端門科考求官。”

“陛下之策,臣以為可行!”

鐘繇進諫道:“但新製與舊製相較,其中差彆甚大。郡太守無察舉人才之責,中國諸郡守恐生怨言,並不利治下安民。故臣以為陛下欲得民心,不如準士民科考,另能讓郡守舉賢士至州試科考。”

“準!”

鐘繇保留郡太守的察舉人才之權,無非是想平衡了寒門與地方大族的利益!

s:第三更不用等,要到天亮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