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五十九章明順暗謀

第二百五十九章明順暗謀(1 / 1)

推荐阅读:

深秋之時,天色較往常更早地進入黑夜,宮宇燈盞逐漸被點亮,橘黃色的火光點點分布,照亮漆黑的皇宮。

宮內,燈火通明,張虞裹著外袍,慵懶躺於榻上,持卷默讀。臉蛋清純的小喬持木勺為張虞盛著雞湯,熱騰騰的霧氣蒸騰而起,誘人的氣味散於空氣之中,令人食欲大開。

“陛下,天色不早了,今可要早點休息?”小喬怯聲問道。

張虞目光移到勾人的臉蛋上,淡笑說道:“不急,容朕讀完此卷!”

“諾!”

小喬默默至側席等候。

張虞心思不受女色乾擾,繼續將心思沉入崔寔所著的《政論》。

崔寔,字子真,涿郡安平人,乃隋唐富有盛名的博陵崔氏子弟。

少年時,因父親早亡之故,崔寔變賣家田,以販酒為生。因身懷才略,在漢桓帝時期,崔寔被三公征辟,任命為議郎。時依東漢政局之弊,崔寔上疏數十條,名為《政論》,惜朝廷不能用。

崔寔升遷五原太守,教授百姓耕作、紡織,令百姓免寒苦之害。時胡虜連入雲中、朔方,殺略吏民,崔寔修築烽火台,厲兵秣馬,令胡不敢入掠,政績顯著於邊塞。

之後因是為梁冀故吏,崔寔陷入政治動蕩,被免官多年。又因母親病逝丁憂,崔寔失去再次出仕的機會,最終病逝於家中。

崔寔官職雖說不高,但所著政《政論》《四民月令》頗是出名,故流傳於世。

張虞一統河北後,幽州州郡依照政令,向中央上呈境內文士、大儒所著圖書,其中涿郡圖書便包含崔寔所著二書。

今張虞暢讀崔寔《政論》,可以說是大有裨益。

崔寔針對漢桓帝時期的政治格局,大概可以總結出三大弊政,一為奢糜,二為吏治,三為邊患,並有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

如安葬奢靡之風盛行,士民互相攀比,社會風俗將會敗壞,並且會讓農桑荒廢。故需製度改革與嚴刑重罰以改善風俗,令百姓節約消費,用於儲蓄。

關於吏治,崔寔揭露基層官吏收入微薄,故常常會有貪汙受賄之事發生,故提高基層官吏俸祿,並加以嚴懲。

另外,崔寔認為官吏頻繁調動,將缺乏長期治理的想法,常會頒布急功近利的政策。故需嚴格加強考核,並讓地方官吏長期任職。

至於邊患,崔寔強調邊郡之弊在於邊郡貧瘠,軍備渙散,故需遷內地之民實邊,並加強兵馬操練,增強邊郡的實力,方能令胡人難為禍患。

除以上政見外,崔寔抑商重農。他認為農業利潤薄,而商業得利多,因此百姓會在商業的誘惑下,棄農而從商。然國以民為根,民以穀為命,命儘則根拔,根拔則本覆,此為國家之毒瘤。

以上見之見解,張虞雖不能說一一認可,但有不少觀點與之相同,尤其是在邊患上。

東漢時期,中原州郡人口殷實,而關西、邊疆地區人口單薄。如能遷民實邊,不僅能減緩內地的人田矛盾,還能增強邊郡地區的力量。

“可惜中國人口單薄,一州之人口不及昔鼎盛一郡之戶籍,今遷民實邊甚難!”

望著書上的內容,張虞不由微歎了聲。

今中國初安,連內地州郡都缺人,更何況遷民實邊?最多遷點百姓至關西,或是重點遷徙到塞上某一郡。

在張虞因《政論》而思考治國時,宦官張夯低聲說道:“陛下,賈侯在宮外求見,言有要事上奏。然今天色已晚,是否讓賈侯明日再報!”

“不必了!”

張虞放下書籍,端起熱騰騰的雞湯,說道:“賈侯夜深入宮,又有要事上報,今豈能不見。”

“諾!”

趁著賈詡未至,張虞兩三口將碗裡的雞湯喝完,並將《政論》上的後續內容讀完。

過了半響,在張夯的引路下,賈詡趨步入堂。

“臣賈詡拜見陛下,深夜求見望陛下恕罪。”

張虞憑空虛扶,問道:“軍政要事無關晝夜,卿此番入宮不知所為何事?”

“臣聞孫權遣使謁朝廷,言稱藩為臣,不知可有此事?”賈詡問道。

“確有此事!”

張虞將荀攸之言告於賈詡,並問道:“不知文和有何見解?”

賈詡神情凝重,沉聲說道:“如依此計而行,陛下離一統天下遠矣!”

“何故?”

張虞蹙眉問道:“先滅吳楚,巴蜀不戰自降,不知有何不可?”

賈詡作揖而拜,說道:“吳在江、漢之表,兵民善舟,非北人所不能比。今陛下所依仗者無非荊州水師,而荊州水師位蜀之下遊,若巴蜀因勢反複,敵軍順流而下,水師橫渡受阻,豈不有危!”

張虞問道:“孫策遇刺身亡,巴蜀動蕩,諸將桀驁,孫權少繼。時我軍伐吳楚,孫權安敢出兵?”

賈詡說道:“蜀在漢巴之南,有崇山峻嶺之險。其與吳楚共享長江,陛下如一統吳楚,孫氏不能共存。為求存續,陛下安知孫氏不會出兵?”

“至於遣使稱藩?”

賈詡搖頭說道:“陛下心懷仁義,然醜虜之性,難以預料。今因難求臣,及其無內困,安知不會反複?”

“昔吳王滅越,因勾踐稱臣而寬宏。然及吳國窮困,勾踐領甲反叛,斷絕歸路,夫差國滅而身亡。故夫一日縱敵,恐有數世之患,陛下不可不察。今孫權獻妹於陛下,與勾踐獻西施,有何不同?”

聞言,張虞本就緊皺的眉頭愈發凝重。

他作為後世之人目前應是最了解孫權的性格,為人狡詐,以利益為主,毫無信義可言。

當年劉備東征荊州,孫權稱藩忽悠曹丕。孫、劉聯盟時,孫權連續兩次背刺劉備,奪取了荊州五郡,令蜀漢實力大傷。故他與劉、曹交兵時,孫權很有概率出兵。而孫權一旦出兵,水師順流而下,將會對荊州水師造成重大打擊。

因此或如賈詡所說,孫權可能再效仿勾踐。荀攸、郭圖等謀士因孫權年輕與巴蜀動蕩之故,低估了孫權城府,無視了巴蜀會插手唐軍南征吳楚的可能性。

見張虞深思不語,賈詡繼續說道:“孫權是否明順暗逆,詡不敢冒然斷定。但詡卻知陛下之所以統天下,非天命垂憐,實因兵馬強壯爾!故陛下南征凡有兵敗,人心必然浮動,恐危及陛下社稷。”

“如秦皇一統中原,役繁稅重,從賊如市,高祖、英布、項羽、彭越、張良皆叛於治下,更有博浪沙行刺之事。然以上之徒多為饑寒交迫,被嚴政所害之民,其勢足以擾亂郡縣,卻難以變更中國。”

“然秦皇沙丘駕崩,朝政騷亂,秦室威望大減,故有陳勝、吳廣之輩。然彼時天下尚為秦室,直至張楚國立,項燕扶熊心,秦軍屢敗楚人,天下諸侯方雲從起兵,大者跨州連郡,互稱帝王;小者千百為群,攻略城池。”

“秦政雖苛,但國人莫敢言。秦室失威,一呼百應者眾。今中國之民尚不知陛下之恩,故南征兵馬有失,唐室威嚴有失,則南人必生叛逆割據之心,故望陛下謹慎用兵!”賈詡說道。

賈詡侃侃而談之語,張虞臉上雖無變化,但心中頗是認可。

曆代王朝的二世而亡,大多數是內部出了問題。尤其皇帝依靠朝廷的威嚴治下,而一旦軍事失利,朝廷聲望持續下降,作亂之人將會趁機起兵。

如觀隋朝滅亡,其除了賦稅嚴苛外,最關鍵便是隋煬帝三征高麗大敗,讓士民質疑起隋朝統治的正當性。畢竟在楊廣之時,大多數人依然記得天下割據的場景。

“卿有何高見?”張虞問道。

“以詡之拙見,陛下何不趁孫氏窮困,襲取巴蜀,還定西南州郡。時蜀中水師為荊州精卒,乃孫堅伐蜀之兵。有蜀中、荊州水師為前驅,舟舸順江而下,步騎沿岸並進,滅吳楚易爾!”賈詡沉聲說道。

“趁敵窮困,襲取巴蜀!”

張虞眼睛微眯,問道:“君可有滅蜀之計?”

賈詡說道:“孫權既與交好陛下,陛下不如禮待之,令敵鬆散無備。及暗調兵馬至漢中,趁敵不備之時,可趁勢擊之,奪取關隘山險。而關隘被奪,巴蜀無屏障,大軍湧進蜀中,陛下何愁不能平巴蜀?”

“巴蜀平定,吳楚位於下遊。借益、荊舟舸水師,浩浩蕩蕩而下,夏時出兵,秋季破賊,冬季可安。所費不過一年,況如此用兵,陛下縱然兵敗,但有巴蜀為上遊,吳楚歸附是為早晚之事。”

張虞拍膝而歎,恍然大悟,說道:“無謀之輩險壞朕之大業!”

說著,張虞為賈詡盛了碗雞湯,親自遞於賈詡,說道:“朕能有天下,皆賴文和匡扶,卿當保重身體。”

“多謝陛下厚愛!”

張虞之語雖有誇張,但賈詡對唐取天下有難以替代的作用,且常能糾正張虞戰略上的不足之處。

如賈詡剛剛點明張虞依靠兵強馬壯得有天下,如果征討吳楚失敗,將會對張虞聲望造成打擊,並讓南方之人將會產生一種能與中國割據的念頭,這將讓人質疑張唐法統!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