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李善道所料。
宇文士及部攻城西漢營,氣勢雖凶,隻攻了兩個時辰,至入夜乃撤。
今日攻營,宇文士及部出戰的近萬步騎,重點進攻的是城西漢營左翼的劉豹頭、高開道兩營。其以近半兵力,牽製趙君德、王薄等營,而以約四五千的餘下兵力,分攻劉豹頭、高開道營。箭矢如雨,殺聲震天。而到宇文士及部撤退之時,其部兵馬並無得到甚麼進展。
宇文智及站在沙盤前,掂著直鞭,指著沙盤上的城西漢營,說道:“賊兵不敢出戰,唯守營耳,守之甚堅。今日一戰,我三路兵馬悉無寸進。然俺今天細細看了,最大的問題,還不在賊兵不敢出戰,而是城西、城北、城東三麵的諸漢營之間,皆築有甬道,並且與汲縣城中也各有甬道相通。這些甬道如同蛛網般密布,使得賊兵聯絡通暢,相互支援便捷。
“就以今日城西的攻戰為例。俺遠遠望見,賊兵通過甬道迅速調動援軍,劉豹頭、高開道兩營受到攻擊時,雖然趙君德、王薄營當時已被我軍牽製,然趙君德通過甬道,調兵出營,增援劉豹頭、高開道兩營,使得我軍攻勢受挫!阿哥,當前之計,弟之愚見,宜先斷其甬道,阻斷賊兵各營間的聯絡、支援,然後我軍方能發揮兵力上的優勢,將之逐一擊破!”
卻是宇文智及、宇文士及和唐奉義、元禮等宇文化及的一乾心腹,於今日戰後,儘聚在了宇文化及的中軍帳,就今日三路攻營的戰況,與宇文化及一起進行複盤,商議底下的進戰方略。
“甬道”,指的是一種兩側用木板、土石或夯土築起高牆,有時候,頂部也會加蓋棚頂或遮蔽物的,如同“隧道”似的狹窄通道。這種通道,很早之前,便已在攻守戰中廣泛應用,其既可隱蔽行軍,又能快速運輸糧草、軍械,能夠極大地提升守軍的防禦能力。
過往的戰例上講,比較有名的用於防守的甬道,大概多出於秦末之際。
周文率張楚軍破函穀關後,時任少府的秦將章邯,征發驪山刑徒,在戲水(今陝西臨潼東)利用原有馳道加築壁壘,修築了一條用於臨時防禦的甬道,結果以劣勢兵力,阻滯數十萬義軍月餘,為後續反攻贏得了時間。後在圍攻趙國巨鹿城時,章邯又在棘原(今河南安陽西)至巨鹿之間,修築過一條長達四十裡的甬道。劉邦也修築過甬道,與項羽的滎陽之戰時,劉邦在滎陽南構築了一條甬道,連接黃河渡口與敖倉,利用敖倉的儲糧支援前線,以木柵、夯土牆防護,寬約兩車並行,設箭樓監視,項羽為此多次派騎兵突襲甬道,雙方爭奪激烈。
甬道,的確是有著便於隱蔽行軍、運輸物資的優點,但同時也有缺點。
就是一則,築造甬道,尤其較長的甬道,耗時耗力;再則,甬道是固定的,一旦建成就沒辦法做調整,當敵人來攻時,守方就需要分段防守,也許便會造成守方兵力分散的風險,——如章邯圍攻巨鹿城,末了就是因為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精銳多次突襲甬道,利用局部的兵力優勢,分段破壞壁壘,劫掠糧草,擊殺秦軍都尉,而迫使章邯不得不分兵救援,從而導致巨鹿大營空虛。項羽趁機親率主力渡漳河,九戰破王離軍,甬道徹底斷絕後,章邯投降。
是故,甬道這東西,儘管早就有之,但在自古至今的攻守戰中,並不算是常見。
李善道從兩年前起兵,到眼下為止,已打過大小數十戰,可這也是第一次使用甬道戰術。
建議是屈突通提出的。
宇文化及部的兵力是李善道部的兩倍,則當他來攻的時候,城外三麵的漢營,就有可能會被他分割包圍,首先,各營之間,難以相互便利地支援;其次,如果一營被圍攻,臨近的彆營往援,亦可能會被敵軍圍點打援,趁機截擊,怎麼應對這一可能麵臨的局麵?
屈突通因此提出了“構築甬道”的意見。
在指出可用“構築甬道”,來應付以上兩種局麵後,屈突通還又指出,如果在汲縣城外各營、以及城與各營之間建築甬道的話,與秦末時章邯、劉邦的甬道不同,——章邯、劉邦的甬道都很長,但他們需要建築的甬道,卻都不長,營與營之間相連,甬道能有多長?至多幾裡地;城與各營相連,甬道也不長,最長的也隻有十裡地左右,這樣,築造時間短、耗費人力少,而且還不必擔心若是宇文化及遣兵攻甬道的話,防守兵力分散的問題。
不得不承認,屈突通的分析很有道理。
李善道從諫如流,於是,采用了他的此個建議。
彆的不說,隻從今日初戰來看,構築甬道的策略頗見成效,確是給宇文化及部造成了困擾。
今天是攻汲縣的初戰,天氣很熱,但宇文化及斷斷續續的,也在望樓上觀望了大半天的戰況,甬道這個問題,他也發現了。聽了宇文智及此話,他點頭說道:“甬道的確是個麻煩。我今日觀戰時,也望到了。我軍分明兵力占優,可因甬道之故,卻隻能攻賊營之一麵,至多攻其三麵,無法形成四麵合圍,使我軍兵力上的優勢難以發揮!著實可惡!三郎,你怎麼看?”
如前所述,城外三麵的漢營各俱是形成一個弧形,已是弧形,再各營間有甬道相連,就產生了一個結果。便是,攻營一方,攻的如是弧形中的任一漢營,就隻能“攻其一麵”,即隻能從正麵進攻;攻的若是弧形最邊緣的漢營,好一點,則可“攻其三麵”,即正、側、後三麵。
宇文士及起身,回答說道:“阿兄所指極是。今日弟督軍主攻劉豹頭、高開道兩營,高開道營在內側,劉豹頭營在外圍,即因甬道之遮蔽,弟部對高開道營隻能攻其正麵,對劉豹頭營,亦隻能攻其三麵,沒辦法完全發揮我軍兵力上的優勢,不能對其四麵齊攻。
“除此以外,阿兄,還有一條。甬道不僅限製了進攻位置,使我不能發揮兵力優勢,還增加了敵軍反擊的機會。卻在甬道上,漢賊建的有箭樓等工事,弟部今日攻高開道營時,便屢遭其營兩邊甬道箭樓上的賊弓弩手夾射,士卒傷亡頗重;弟注意到,並且甬道底端,似乎還有暗門、藏兵洞之類,賊兵可隨時出擊,攻我兩翼。阿兄,甬道的問題,確乎是必須先要解決!”
宇文化及有心自己想出個解決的辦法,呆坐了半晌,半點主意想不出來,離席身起,背著手,在帳中來回踱步,又轉了一會兒,仍是無計可施,隻好放棄了自己想主意的念頭,依舊如往常相同,老老實實地請教宇文智及、唐奉義等人,問道:“阿奴、卿等有何良策,可破甬道?”
他呆坐、踱步時,唐奉義等的目光都跟著他,見他最終束手無策,還是得詢問眾人,唐奉義等臉上自是不會有什麼異樣,心中各是如何想,卻就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眾人暫不開口,等宇文智及先說。
宇文智及琢磨了下,說道:“阿兄,依俺看,李賊城外各營間的甬道都不長,不如集中兵力,多用撞車等械,分段強攻,以我兵力之雄厚、軍械之充沛,雖其甬道用的都是土石夯築,將其分段攻破,料應不難!”設想到了一點,揚眉抖擻,又說道,“我軍攻甬道時,其兩邊營中若敢出援,並可將其援兵也一並消滅,說不定,就連李賊諸營,我軍也可以一舉攻下了!”
“阿奴此策何如?”宇文化及以為然,覺得宇文智及這辦法不錯,問唐奉義等。
諸人皆無異議,隻有唐奉義沉吟片刻,說道:“省主此策,誠然妙計,但有一點,仆略憂之。”
“卿有何憂?”
唐奉義說道:“仆讀史書,秦季之末時,劉邦、章邯皆嘗構築甬道,以利糧運,其所築之甬道皆長,而項羽攻之,猶頗費力。今李賊各營間所築甬道,不及劉邦、章邯之長,既已利於防禦,且如省主所語,俱係土石築之,上有棚頂,又甚為堅固,仆憂之,如果分段強攻,恐非一日之功!如若拖延時日,我軍不僅士氣將受損,糧秣這塊兒,也恐難以支撐。”
士氣、糧秣,特彆糧秣,的確是大問題。
令王軌籌集的十萬石糧,王軌終究沒有籌夠,送到宇文化及軍中的隻有不到四萬石糧,孟海公處,比王軌送來的糧秣還少,僅三萬石,算上軍中此前本有之儲糧,以及在黎陽周邊搜刮搶掠之糧,當前宇文化及軍中的糧秣,滿打滿算,節省用之,不過支撐半月有餘。
宇文化及抬起臉,望了望帳頂,撫摸著胡須,考慮稍頃,說道:“唐公此慮,倒也是。這麼多的甬道,阿奴,我軍若分段強攻,確需時日。……你覺著,需時多久可以攻下?”
“阿哥,甬道是多,但我軍不見得需要將這所有的甬道,全都攻下!”
宇文化及說道:“阿奴,你是說?”
“我軍現定之攻城方略,是主攻城西賊營。弟之愚見,我軍便隻需將城西賊營間的甬道,先給它攻破,其餘甬道可暫且不顧。隻要能將城西賊營間的甬道攻破,我軍接下來就可以雷霆之勢,先將城西賊營擊破!如此一來,城西防線一破,李賊整體防禦必將動搖。我軍屆時士氣大振,再一麵直接進攻汲縣城,一麵分兵攻擊城北、城東賊兵,使其首尾難顧,連環攻勢之下,李賊何以招架?待其陣腳大亂,我軍一戰可以勝也!阿哥,此為‘拔點破麵’之法也。”
宇文化及又抬起臉,望了望帳頂,撫摸著胡須,考慮稍頃,卻對宇文智及的此論,亦是深覺有理,就麵露喜色,又與唐奉義說道:“唐公,我阿弟所議,何如?”
唐奉義想了想,承認宇文智及此論,分析得不錯,說道:“省主謀略高明!是仆多慮了。”
“三郎,你何意?”
宇文士及說道:“阿兄,二哥說的是。今日攻城西漢營,弟近距離地察眺了下汲縣城中的守備情形。察看到了兩個情況,一個是李善道的大纛在城中,這說明李善道身在城內;一個是汲縣城中的守卒,估計不多,少則兩三千人,多則千人。
“這樣的話,城西賊營若能先被我軍攻破,我軍開到汲縣城下,對汲縣城一展開直接進攻,城東、城北的賊兵,勢必就會急於救援汲縣城。如此,此戰的局勢就將會轉變得對我軍有利,主動權就在我軍手中了!即使城北、城東的甬道仍存,也將不複再有作用!”
甬道是為利於守營,而一旦城北、城東的漢軍,為救援城中的李善道,改而向汲縣城增援,不再以守營為主,城北、城東各漢營間的甬道,確實是用處就不大了。
宇文化及主意定下,就問宇文智及:“阿奴,你說,如是隻攻城西甬道,需時多少?”
宇文智及瞅了眼宇文士及,故意說了個小的數字,答道:“城西賊兵,多非李賊帳下一等精銳,弟以為,傾力攻之,三天之內,當即可將城西諸賊營間的甬道儘數攻破!”
宇文化及問宇文士及:“三郎,就給你三天!”
宇文士及麵色稍變,趕緊說道:“阿兄,三天未免太急!城西賊營雖非精銳,趙君德是李賊帳下重將,高開道有勇悍之名,三天功夫,不好將其諸營間甬道儘數攻破。”
宇文化及看向宇文智及,說道:“阿奴,三天攻不下啊!”
宇文智及笑道:“若換弟攻,三天足矣。要不,此任阿哥就任給弟來操辦?”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宇文智及率的左路軍在城東,他怎可能調至城西?
被當著這麼多文武大臣的麵含沙射影的嘲諷,宇文士及既羞且怒,低著頭,不說話。
宇文化及擺了擺手,說道:“阿奴,城東是你軍負責,城西就交給三郎。三郎,三天不足,你說,你需要幾天?”
宇文士及勉強應道:“阿兄,至少五日。若操之過急,恐反受其害,得不償失。阿兄三思!”
“五日便五日!三郎,此戰關乎全局,不容有失,你需精心籌劃,必要克勝!”
下邊的攻戰之策既定,宇文士及、宇文智及各還本軍準備,無須多言。
是夜,一道急報從北邊傳至。宇文化及在四五個楊廣嬪妃侍寢下,已疲累睡了,沒仆吏敢把他叫醒。次日早上,他才看到。看了後,宇文化及沒當回事,將此急報隨手丟到了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