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帶著鐵路到大明 > 第522章 朱元璋暗訪曲阜(二)【求追訂】

第522章 朱元璋暗訪曲阜(二)【求追訂】(1 / 1)

推荐阅读:

“黃員外講的這些,俺倒也聽幾個遊商講過,可村裡教書先生說天下間沒有那般好事,多半是忽悠人的,難道竟是真的?”

老農先是對朱元璋的話表示了懷疑。

這讓朱元璋既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

很顯然,老農口中的“教書先生”多半出自孔府,不僅對佃農們進行了不合理的“思想教育”,甚至還故意隔絕了一些外界信息。

事實上,大明如今因為鐵路、官道修建得越來越多,雖然電報機尚未供給民間使用,可信息的傳遞已經因為商貿、報刊的興盛而比以往快速很多。

這老農居然不知道方才朱元璋所說的那些,本就是件很奇怪的事。

至於說曲阜縣衙作為地方官府,似乎沒有在宣傳、教育方麵起到應有的作用,這個朱元璋很快就想明白了。

大明此時對曲阜知縣的任命沿襲了元朝時的習慣,是以孔家支脈之人擔任曲阜知縣。再加上孔府宗族龐大,作為宗主的孔家嫡脈對孔氏宗族之人擁有執行宗法的權利。

孔氏在山東實際上等同於一個擁有半自治權的“土司”!

以前朱元璋不是不知道這些,而是覺得孔子後人不論是本性如何,隻要不是太蠢,為了維持孔子後人的名聲,總不至於為了那點錢苛待百姓。

在朱元璋看來,孔氏嫡脈就算奢糜享受,隻要不提過分,其擁有的財產也絕對夠了,沒必要通過壓榨佃戶去賺些租子。

以田產來論,他在洪武初年便賜給孔府祭田兩千大頃(明代一大頃等於三市頃,等於一百畝,也即是一公頃),後來因孔府掌管曲阜學校教育,又賜予了一些學田。

祭田所得雖需要供祭祀孔子之開銷,但卻不需要繳納田賦。

學田亦是如此。

更不用說,自漢朝始,曆代王朝便一直在賞賜孔府田地,而在唐玄宗賞賜孔府一千大頃田地後,更是帶起了曆代皇帝賞賜孔府的習慣。

除田地外,還有糧食、布匹等賞賜。

比如他在位時,每年便要按慣例賞賜孔府五百匹絲綢——注意,是價格頗貴的絲綢而非廉價的絹布。

朱元璋雖未讓錦衣衛做過具體調查,卻也能想象得到,擁有這麼多財產的孔府多麼富裕。

這麼富裕的孔府,靠著孔子名聲獲取這些財產的孔府,理應格外珍惜名聲才對。

可看這孔府佃戶的生活狀況,顯然並非如此。

念及此處,朱元璋沒心思再跟著老農多聊了。

他道:“老弟,咱說的都是真話,遷到彆處日子確實會好過很多。”

老農將信將疑,隨即就歎道:“就算是真的,俺們也不好遷走啊——想要遷走,就得去衙門辦事,俺們草民一個哪裡敢進衙門?”

“況且,俺們若真遷走了,大宗長那邊便要將俺們從宗譜裡除名哩——這是對不起先人的事,俺要是做了,多半要讓後人戳脊梁骨的。”

聽了這番話,朱元璋便知道,這老農差不多完全被孔府那套說辭忽悠傻了。

所以,想要幫助孔府的這些佃農,靠他們自己怕是不行,得朝廷出手才可以。

於是朱元璋不再跟老農多聊,而是去了附近的村落。

正如田地間那些農夫大多體瘦、氣色不如其他地方的人一樣,這個村落中除了少數幾座大院子,大多數人家都是用土坯、茅草蓋的房屋,且多破舊。

倒是村裡“小學”建造得不錯,也是一處不小的磚瓦院子。

朱元璋並未走進去,在院子外便聽見裡麵傳出稀稀落落的讀書聲,所讀不是彆的,正是論語。

“時而學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村落是北方的大村落,估摸著有兩三百戶。可朱元璋聽裡麵讀書的學生至多十幾個,不超過二十個,這就很奇怪。

可念及方才那老農反應的孔府種種問題,朱元璋便覺得這孔府代管的“學校”有問題再正常不過了——滁州那邊算半個天子腳下,學校教育都出了一係列問題,又何況這“孔氏土司”治下的學校?

“學校”門口有個老人當門衛,朱元璋並未進去,免得打草驚蛇。

他也沒心情在這個村落吃飯,隻是隨便詢問了幾戶人家,得知這個村落大多都是孔氏遠支佃戶,便離開了。

回到馬車上,朱元璋讓車隊繼續向曲阜縣城駛去,他則沉默著思考。

劉長安道:“外公是不是覺得孔子後人對農民不好,所以才不高興?”

朱元璋點頭,“是有些不高興。”

“那外公準備幫助剛才那個農民爺爺嗎?”

朱元璋鄭重點頭,“咱既然知道了,當然要幫。”

劉長安畢竟還年幼,也並非天才,隻是普通的聰明,見識比尋常孩童多些罷了。因此並未能從朱元璋方才的訪問之中看出更深、更多的問題,也就沒繼續問。

倆孩子開始談論一些相對幼稚的話,倒是讓朱元璋的心情略微輕鬆了些。

沒多久,車隊就來到了曲阜縣城前。

為了避免過於引人注目,朱元璋讓便衣侍衛們分幾批進城,三輛四輪馬車也各自分開。

然而就在朱元璋所乘坐的馬車即將進城時,城門內忽然傳出連聲高喝。

“閃開,都閃開!二公子出行,擋了駕有爾等好果子吃!”

隨著高喝聲同時傳來的,還有響鞭聲,也不知是否抽到了哪個倒黴鬼的頭上。

朱元璋當即道:“讓咱們的車也讓到一邊。”

坐在車外的李貴沒有問為什麼,直接執行。

就這樣,朱元璋看到了所謂的二公子出行陣仗。

隻見一輛鑲金嵌玉、裝飾奢華的加大加長型四輪馬車,由兩匹白馬拉著,從城門洞中不疾不徐地行駛出來。

車前有八名背負著弓箭、腰掛長刀、手執長鞭的騎手,車後更是有幾十名隨從人員,有抱著熱水壺的,有舉著遮陽傘的,還有牽著狗、駕著鷹的,更多則是背著竹木箱框的。

官道上原本要入城的百姓,不論貧富,都識趣地讓到了路邊,不少人甚至弓著腰低著頭,不敢直視那加長款四輪馬車。

倒是沒有出現戲文中那種小孩忽然跑到路中間擋住的狗血事件,這位二公子的隊伍就在眾人的避讓中離開了。

“哼,除了護衛少些,倒是比咱的兒孫出行時排場多了。”朱元璋通過車窗望著遠去的車隊哼了聲,“李貴,派人去問問方才是誰的車架。”

“是。”

李貴應了聲,吩咐錦衣衛去辦。

待朱元璋的馬車交了城門稅入了城,李貴便進入車內,稟報道:“皇上,問清楚了,那是衍聖公嫡次子的車架。”

朱元璋冷笑道,“倒也不讓人意外。”

曲阜縣城頗大,足以比得上一些州府城池了。又因為是孔子故鄉、孔府所在,因此街麵上看著倒也頗為繁華,行人眾多,馬車也不少,朱元璋所坐的四輪馬車外貌普通,倒也不顯眼。

“外公,我肚子餓了。”劉若月摸了摸肚子道。

朱元璋笑道,“臨近中午了吧?是該吃午飯了。李貴,尋一家酒樓,要個包廂,咱們吃午飯。”

“是。”

不多時,朱元璋的馬車便停在了一家看著還不錯的酒樓前,部分便衣侍衛則先一步裝作食客進去了,朱元璋隻帶著倆孩子、李貴和四名侍衛入內。

初次到山東吃飯,雖然之前有孔府的事,但朱元璋還是興致勃勃地點了幾道曲阜的招牌菜,如著名的泗水豆腐、六藝羹、烤花籃桂魚、帶子上朝等。

朱元璋眼見點多了吃不了,便叫一旁伺候的李貴一起吃——以前他倒是很在乎尊卑禮儀,如今退位了便沒那麼在乎了。

當幾人吃得差不多時,旁邊包廂忽然傳出了聲音不小的議論聲。

“真是可笑,那膠州王氏不過是靠著朝廷開海,才在這十幾年發達起來,居然也敢號稱世家。”

“要我說,當今天下隻有三大世家,山東孔、江西張、鳳陽朱,其餘各家皆不足論。”

另一個相對低了不少的聲音當即捧哏道:“七老爺,在下沒理解錯的話,這山東孔就是貴府吧?江西張應是天師府張家,鳳陽朱必定是皇家了,隻是皇家竟排在最後?”

聽到這裡,李貴不禁為旁邊包廂裡的人捏了把汗。

朱元璋和倆孩子卻都豎著耳朵聽。

那聲音頗大的八爺笑道:“江西張,道士氣,未免窮酸了些;鳳陽朱,不過一朝得勢的暴發戶,未免小家子氣,哪裡比得上我孔府上千年的底蘊?”

“你信不信,我孔府庫存財富哪怕比不上天子內帑,但絕對比那些個親王的財富多得多!”

“八爺,小聲點。”捧哏之人大概膽小,忍不住勸了句。

八爺道:“怕甚?這酒樓是我們孔家的,曲阜也是我們孔家的,教人聽了去又能怎滴?”

“八爺,您嘗嘗這道‘帶子上朝’,似乎比往日裡好吃了些。”捧哏之人見狀隻能轉移話題。

八爺道:“帶子上朝,鴨裡藏鴿,我在家都吃膩了,嗝~”

聽到這裡,朱元璋頓時覺得還沒吃完的“帶子上朝”沒剛才初嘗時那麼美味了。

他放下筷子,問:“長安、若月吃飽了沒?”

“吃飽了。”兩個小家夥兒滿足地點頭——他們以前在府裡可不被允許這麼大吃大喝。

朱元璋起身道,“走,外公帶你們去逛街。”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