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帶著鐵路到大明 > 第521章 朱元璋暗訪曲阜(一)【求追訂】

第521章 朱元璋暗訪曲阜(一)【求追訂】(1 / 1)

推荐阅读:

明代,曲阜在山東兗州府,並且就在兗州州城東邊十幾裡的地方,位於泗水、沂水之間,是一處土地肥沃之地。

當朱元璋帶著劉長安、劉若月及一百多隨從人員在兗州下了火車,這邊已經準備好了幾輛特製的四輪馬車(禦車)。

朱元璋也沒在兗州城逛逛,坐上馬車就奔著曲阜去了。

另外,他這次要更低調一些,隨行僅三輛馬車,一百名侍衛、二三十名錦衣衛以及幾名宦官。

至於親軍,確實一小部份以地方衛所軍名義進駐了曲阜,一大部分則位於周邊,保證可以隨時馳援。

事實上,隻論朱元璋身邊這一百名侍衛,戰鬥力就極強——這些人每個都是經曆過戰陣的精兵,甚至可以說是明代的兵王。

如今每個人都配備了前裝線膛燧發槍,兩把遂發短手銃,百煉鋼刀,以及大明目前最精良軟甲,不僅防箭、防刀,甚至對火銃亦有一定防護力。

根據徐達、湯和等人的判斷,朱元璋身邊這支侍衛隊一百人能打地方衛所軍上千人,甚至在補給充足的情況下,打數千人都不成問題。

事實上,朱元璋隨行的之所以有三輛馬車,便是因為其中一輛馬車上存放著侍衛隊的彈藥補給,乃至五門最新款的虎蹲炮!

所以,即便那個地方衛指揮使想要作亂,不顧一切想搞死朱元璋,都未必能成功。

兗州州城到曲阜的官道也修建成了水泥路,馬車走得不疾不徐,很是平穩。

車內,劉長安道:“外公,為何很多人稱呼孔子為孔聖人?我聽父親講,孔子都是近兩千年前的人了,為何他的後人還能被封公?”

朱元璋笑著道,“長安,你這第一個問題有點大呀,咱隻能告訴你,孔子被封為聖人,是因為他開創了儒學。”

“而自漢朝始,雖然中原王朝更替了很多次,但治理天下——嗯,準確來說是歸攏天下人心,建立綱常,幾乎都用到了儒學。”

“即便是蒙元入主中原,奴役咱們漢人,卻也用儒學來歸攏人心,確立綱常。”

“你想想,這麼多王朝統治者都喜歡用儒學,難道不說明這門學問確實很有用處嗎?那麼開創了這門學問的孔子,難道當不得一個‘聖人’的稱呼麼?”

劉長安緊蹙著眉頭,一時似懂非懂。

旁邊劉若月撇嘴,“什麼聖人不聖人的,不就是個稱呼麼。”

“哈哈哈,”朱元璋聽了暢笑,“小若月看得透徹,有時候這確實隻是個稱呼而已。”

劉長安也不再糾結,而是追問:“那第二個問題呢?”

朱元璋反問道:“那你可曾想過,咱大明為何要讓勳貴子嗣承襲先祖爵位三代,隨後才逐代降爵承襲?甚至在此項爵位改革前,咱大明所有爵位都是世襲的。”

劉長安道,“是因為那些人為大明立下過大功?”

朱元璋道:“最初封爵的那批人為大明立過大功,澤及後代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原因,便是朝廷要以這些人作為表率,讓天下人都踴躍為大明立功。”

“不過,朝廷封孔子後人為衍聖公,澤及孔子後代隻是順帶,主要還是為了將孔府當做一個招牌,向天下讀書人,嗯,準確來說是學儒學的人表示,朝廷尊重儒學,也會重用儒生。”

劉長安先若有所悟的點點頭,隨即卻忍不住道:“可是咱們學校裡,儒學隻是和數學、自然科學並列的一門課程呀。”

“朝廷這麼對待儒學,那開創數學、自然科學的人是不是也要成為聖人?”

“哈哈哈,”朱元璋聽了又是一笑,“長安小子,首先咱大明重視數學、自然科學是你父親帶來的影響,在此之前,天下讀書人都隻尊儒學。”

“儒生中雖也有涉獵數學的,但都隻是將其當做小道,即便學的再好也不值一提。至於自然科學,以前都沒這個說法。”

劉長安、劉若月聽了都頗為驚訝。

隨即兩人對視了眼,劉若月忍不住道:“父親好厲害!”

朱元璋彆有意味地道:“你父親來自後世,不同於大明其他人,自然是厲害的。”

聊了會兒,劉長安、劉若月有些乏了,看看車窗外的景色也沒什麼特彆,就在馬車內打起了瞌睡。

朱元璋卻精神得很,又拿出“他的”雙筒望遠鏡觀望外麵田間的景象。

看了會兒,他微微皺起眉頭。

此時,已經到了收麥的季節,兗州雖種植了部分水稻,卻以麥子為主。此時很多農夫都在田間忙碌著收麥,本是一片豐收的喜人景象。

然而,朱元璋卻發現,這裡的麥子相較於之前他在滁州、鳳陽看到的稍差些。

此外,地裡乾活的農夫衣著要更加的破爛,不少人舍不得穿上衣,光著膀子在乾活,褲子上也是補丁摞補丁。

最主要的是,他一眼就看得出來,這些農夫的精氣神比鳳陽、滁州那邊的差多了,人也比較瘦,有些甚至瘦骨嶙峋!

‘難不成兗州去年或今春糟了災?百姓口糧不足?’

‘咱記得似乎沒有呀?’

朱元璋不解。

眼見離曲阜縣城就剩四五裡地,官道不遠處又出現一個頗大的村落,朱元璋便道:“停車,咱要下去走一走、看一看。”

車隊停下來,劉長安、劉若月也瞬間清醒過來,精神了——倆孩子生長於城裡,還是很喜歡跟著朱元璋走入田間地頭和村裡的。

車隊停在官道的一處涼亭邊,朱元璋就帶著倆孩子、李貴和幾名侍衛走入阡陌之中——當然,更多的便衣侍衛已經提前進入,裝作閒人散在周圍。

沒走多遠,朱元璋見路邊麥地裡一個須發花白的老農正帶著三個青年在割麥,大約是天氣比較熱,老農體力不支,就坐在田埂上喝水歇息。

朱元璋走過去,用官話(南京官話)道:“老鄉,看你們這邊麥子收成不錯呀,這一畝地能收多少斤麥?”

老農聞言起身看了朱元璋一眼,忙施禮道:“草民見過這位老爺。”

朱元璋道,“咱又不是官員,當不得老爺的稱呼。咱姓黃,你稱呼咱黃員外便好。”

“原來是黃員外。”老農見朱元璋言語和氣,又帶著兩個金童玉女般的小孩兒,便放鬆了些,道:“這幾年收成都不錯,今年的話,一畝地大概能收個兩三百斤麥子吧。”

“可惜不能種紅薯,不然就這塊地,收個近千斤紅薯都不成問題。”

朱元璋疑惑道,“紅薯不挑地,哪裡都能種。可這塊好地拿來種紅薯豈不可惜了?紅薯再好,也不如麵好吃吧?”

老農苦笑,“紅薯吃多了是不如麵好吃,但收成高,俺們能不挨餓啊。”

朱元璋更加不解了,問:“老弟家中多少口人?有多少畝田地?麥子豐收竟都不夠吃?”

老農道,“俺家人多著咧,除了俺渾家,還有四個小子、兩個閨女。至於田地嘛,俺佃了大宗長家的七畝多田地。”

朱元璋:“就算是八口人,七畝多田地交了田賦也該夠吃吧?”

“俺們不用交田賦,隻交租子。”老農搖頭,隨即又道:“但租子比其他地方交的田賦都高,交七留三,還要償還租借耕牛、農具的錢,餘糧緊巴巴的,想吃飽飯很難哩。”

聽老農這麼說,朱元璋瞬間恍然,問:“你佃的是孔府的田地?”

老農笑起來,“黃員外是外鄉人不知道,俺們曲阜方圓十裡,幾乎都是大宗長家的佃戶,俺家可不例外。”

朱元璋:“老弟也姓孔?”

“是呀,往上數千八百年,俺家也是嫡脈哩,都是孔聖人的子孫。”

聽完,朱元璋看著老農曬得黝黑卻可見根根肋骨的上身,菊花似的老臉,以及地裡老漢三個同樣瘦的兒子,再起身望望周圍大片金色麥田間揮灑汗水的農夫們,儘都是一般乾瘦的模樣,他一時沉默了。

回過神來,朱元璋問:“老弟,你說句心裡話,覺得孔府待你們這些佃戶好嗎?”

老農思索了下,道:“還行吧——俺記得幾十年前韃子還在時,外麵的人都活不下去了,可俺們卻還有地種,有口飯吃,租子雖高,也不至於餓死。”

“後來韃子被洪武皇爺趕跑了,大夥兒日子都變好了,孔府還將租子從八成降低到七成哩。要不是這樣,俺可養不活四個兒子、兩個女兒。”

老農說得挺樂觀,可朱元璋卻聽得心裡有點難受。

他道:“租子降到七成也還是高,老弟就這麼滿足了?”

老農道,“村裡教書的先生說了,人要知足,更要懂得感恩。俺們以前都是靠佃大宗長家的田地活下來的,不能因為日子好了就忘了本。”

如果是以前,朱元璋大約隻覺得那教書先生的話怪,可在通過劉寬獲得一些後世知識後,他很清楚的明白,那教書先生分明是對老農進行了“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本身沒錯,比如說他派人到軍中教育將士忠君愛國,這就很正當。

可那教書先生卻叫老農接受孔府製定的不合理高租子,目的明顯不良。

念及此處,朱元璋又道:“老弟,我聽說西邊有很多荒地,地方官府一直在招人墾荒,去了就能分田地,官府還借給種子、農具,甚至可以無償借用耕牛。”

“而在江南,很多地主因為佃戶進城打工,缺人種田,田租都從五成降低到了三四成。”

“不論是去西邊,還是去南邊,甚至是去北邊,種田都比在這兒好過,老弟為何不帶著家人遷走?”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