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帶著鐵路到大明 > 第509章 楊士奇的見解,征日即滅日!【求追訂】

第509章 楊士奇的見解,征日即滅日!【求追訂】(1 / 1)

推荐阅读:

“賣報了!賣報了!足利幕府派忍者刺殺我大明太孫,險些致使太孫重傷身亡!”

“賣報,賣報!金陵旬刊頭條,日人刺殺太孫,欲亂我大明國祚,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海外風雲》頭版:欲知太孫如何死裡逃生?獨家報導日國忍者刺殺太孫的全過程!”

“···”

八月初九這日,當朝野已經有朱雄英在對馬被日國忍者刺殺的消息後,各報刊也紛紛加刊對此事進行特彆報道。

如今大明百姓識字率可是相當的高,也頗為大明之強大、富足自豪。聽聞日人刺殺朱雄英,人人憤怒,不少平時不買報的也買一份報紙了解究竟。

這頭一批報道此事的報刊,都是從某衙司那裡得到的“材料”,所以報道表麵上聽著五花八門,似乎從各個角度報道的都有,可講述的事實卻基本一致。

那就是日國為了乾擾大明儲君傳續,故意派人刺殺朱雄英,之後必然還有其他一係列手段跟著,為的就是讓大明因皇位繼承問題陷入內亂之中。

大明百姓過太平日子還不到三十年,過好日子更是隻十來年,自是不希望天下再次戰亂。

因此,看到幾份主要報刊的報道後,很多人都在怒罵日國人。

“這日人自己國家發展不好,居然想讓咱大明大亂,好趁勢到沿海搶掠,當真可恨!”

“確實可恨——幸虧太孫命大,不然若真讓那日國忍者刺殺成功,說不定咱大明還真會發生內亂。”

“內亂應該不至於,但洪武皇爺才沒了皇後,這要是再沒了太孫,肯定得大怒——書上不是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嗎?洪武皇爺怒了,咱們的好日子說不定就到頭了。”

“以咱看,這小日子就是欠揍。”

“就是,小小島國,居然敢謀我大明太孫,簡直找死,朝廷何不出兵滅了他們?”

“聽說日國有很多金礦、銀礦,甚至有幾座銀山,要是朝廷真能滅了日國,咱們說不定能去日國開礦發大財···”

街邊一家普通茶鋪內,楊士奇正在與好友胡廣、楊溥喝茶閒談。

這兩人都是楊士奇在京師大學上學時認識的。

胡廣比他小四歲,江西吉水人,算是楊士奇鄉黨;楊溥則比他小六歲,湖廣石首人。

此時三人各買了一份不同的報刊,邊看邊聊。

楊溥微皺著眉,道:“日國那足利幕府何至於喪心病狂至此?竟然派人刺殺太孫。難道不知,不論他們成與不成,事情敗露都會被大明追究嗎?”

胡廣則揣摩著道,“如今這麼多報刊都在大肆報道此事,隻怕朝野已然一片怒火——皇上若是真動了怒,多半會借此事好好敲打日國,甚至可能會出兵。”

“出兵?”楊溥眉頭皺得更深了,“前年朝廷才滅滿者伯夷,如今西域、西南都在打仗,難道還要再興兵事?不覺得這樣屢興兵事會走上窮兵黷武之路?”

胡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我倒是覺得,如今朝廷強大,可征討四夷,正是我輩建功立業之時。”

楊士奇聽兩人爭論此事,並未參與,嘴角卻露出一抹若有若無的自得笑意。

作為江寧侯劉寬的秘書官,哪怕有些事劉寬沒講,可他對事情的了解也比這兩個才踏入官場的好友強多了。

據他所知,朝廷一直在“經略”日國,即便沒有太孫朱雄英遭日人刺殺之事,這幾年朝廷也該對日國動手了——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東海一帶,高麗內附,琉球亦早早被大明納入治下,僅剩一個日國,還分裂為三個國家,大明又有強大的水師,航海經驗豐富,不用擔心像當年元軍那樣喪師於風暴,沒理由放著日國不管。

楊士奇看過手中《海外風雲》對朱雄英刺殺經過的獨家報道後,甚至陰暗地想:這場刺殺會不會是朝廷策劃的,專門用來做征討日國的借口。

以楊士奇的精明,這種想法當然不會說出口。

一旁楊溥道:“楊兄對此事有何看法?”

楊士奇道,“太孫被刺殺,朝廷不可能不聞不問。而朝野怒氣沸騰,隻怕征日必不可免了。”

楊溥歎道,“連楊兄也認為征日必不可免,那此事多半真要發生了。隻是戰事一起,不獨日國百姓遭殃,我大明百姓怕是也要加重負擔。”

楊士奇古怪地瞅了楊溥一眼,道:“弘濟何必憂慮征日戰事的發生?以我大明如今軍力、武力,征討小小日國,縱需耗費不少錢糧,卻也不會加重百姓負擔。”

“至於說日國百姓——據我所知,日國底層平民可是大多連姓氏都沒有的真正黔首,就如這報刊上所講,為其貴族、武士奴役、殘虐。”

“咱大明若能滅了日國,治理其地、其人,日國貴族、武士是不能過以前那樣的好日子了,但黎庶絕對會過得比以前好。”

“此外,弘濟不是一直覺得如今國內儒學式微,儒生施展抱負之處越來越少嗎?”

“若朝廷真要統治日國,必然要教化其百姓,屆時定需要一大批儒生擔任教化之責。以弘濟在儒道上的才華,以及這幾年在學校教學的成績,若願赴日教化黎庶,興許能高升好幾級!”

楊溥頓時眼睛亮了,當即起身向楊士奇深深一揖,誠摯地道:“多謝楊兄點撥!”

“哈哈哈,弘濟不必如此,坐下坐下。”

這一日,京師內外,大明各地,如此議論“太孫遭日人刺殺”一事的人有很多。

底層百姓大多氣憤,嚷嚷著朝廷該出兵教訓小日子;學子、文人、士紳、商賈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卻也多認為朝廷該出兵征日了。

在這種氛圍下,大明朝廷僅用三日便定下了征日之事,隨後又用幾日時間確定了征日大略···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十七。

朱元璋命曹國公李文忠掛征東將軍印為征日元帥;命涼國公藍玉、申國公鄧鎮(鄧愈長子)、武定侯郭英,為左中右三路兵馬副元帥。

又命延安侯唐勝宗、滎陽侯鄭遇春、吉安侯陸仲亨、永平侯謝成、江夏侯周德興、會寧侯張溫,這六位年齡在六十歲左右,尚且能領軍作戰的開國老將為左中右三路兵馬偏將,作為協助。

除此外,還有一批相對年輕的將領參與進來,如徐達長子徐允恭(徐輝祖)、駙馬梅殷、李文忠嫡長子李景隆、湯和次子湯軏、方國珍侄子方鳴謙、戚繼光先祖戚祥等。

而隨軍文臣之中,則又有鐵炫、盛庸、平安、黃淮等人。

總計出動水師九萬餘,陸師三十餘萬,號稱五十萬大軍!

因明軍早有準備,且借助於相對發達的交通係統反應迅速,故而在九月上旬便完成了各部兵馬調動。

九月初十,三十多萬大明軍隊便從樂浪行省、山東行省、浙江行省三處分彆開向日國。

得知大明發動五十萬大軍征日的消息後,日三國中的南朝因如今軍事實力最弱,受大明影響最深,甚至朝中不少重要文臣、武將都被大明諜探收買或控製,因此直接慫了。

當李文忠率領作為主力的中路近二十萬水陸大軍抵達對馬島不過兩日,後龜山天皇便派出使者,攜帶降表、戶籍、黃冊、地圖等,表示願意內附大明。

曆史上,後龜山天皇在兩年前便因為足利幕府統一南北朝,而失去了天皇之位,如今卻還好好的當著天皇。

他雖不知道這一點,卻知道如今南朝根本不是大明的對手。

即便撇去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不談,南朝如今大部分口糧都被大明糧商所掌控。

若南朝真的反抗大明,甚至都不需要大明出兵,直接斷糧一月,就足夠讓南朝崩潰了。

所以,後龜山天皇和南朝眾臣才投降得如此乾脆。

如今後龜山天皇還算是日國血統最純正、名義最正統的天皇,理論上來講,後龜山天皇歸附,就代表整個日國都歸附了。

這就讓大明接下來征討日國北朝及大和國(反足利氏的山名氏、土岐氏)的行動,更加的名正言順。

讓世人意外的是,日國南朝在後龜山天皇的帶領下投降後,大和國不僅沒有跟著投降大明,反而擺明旗幟跟日國北朝和好結盟了。

然而,即便是兩家結盟也依舊不是明軍的對手。

九月中旬、下旬,明軍水師先後發動三場規模不大的海戰,便消滅了日國北朝及大和國的所有水師。

十月上旬,明軍分三路,分彆從後世的鳥取、神戶、名古屋三處登陸,以摧枯拉朽之勢直取京都。

日國北朝十餘萬主力軍隊一戰儘碎,剩下的十餘萬地方軍隊及臨時征召的丁壯,麵對明軍更是一觸即潰,要麼逃入山林,要麼就是成了明軍俘虜。

但明軍輕易地攻入京都之後,足利義滿選擇自戕殉國。日國北朝的後小鬆天皇則跟一眾日國公卿,成為了明軍的俘虜。

至於以山名氏、土岐氏為主的大和國,則被明軍一支三萬多人的偏師連續擊潰,並在得知京都城破、足利義滿自戕殉國的消息後,亦選擇放棄抵抗,投降大明。

此時,已經是十月下旬。

若從九月上旬明軍三路兵馬出動算起,大明僅用不到兩個月便滅亡了日國。

雖然大明上下對征日之戰信心十足,可當日國京都被拿下的消息傳到大明京師後,仍使朝野一片歡動!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