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衛星(1 / 1)

推荐阅读:

1970年1月8日清晨,四九城西郊的集成電路研究中心籠罩在一層薄霧中。陳樾踩著厚厚的積雪走向辦公樓,軍靴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腳印。推開辦公室的門,一股暖氣撲麵而來,窗玻璃上凝結的水珠順著窗框緩緩下滑。他剛脫下軍大衣掛上衣架,桌上的紅色保密電話就突然響了起來,刺耳的鈴聲在安靜的辦公室裡格外突兀。

"陳主任,請立即到第三會議室,有重要任務。"電話那頭的聲音低沉而急促,背景音裡隱約能聽到電報機的"滴滴"聲。陳樾放下聽筒時,注意到自己的手指在微微發抖,不知是因為剛才室外的嚴寒,還是預感到了什麼。

第三會議室門口站著兩名持槍衛兵,他們的槍管在燈光下泛著冷冽的藍光。推門進去,三位身著深藍色中山裝的男子立即站了起來,他們麵前的茶杯冒著熱氣,在冰冷的空氣中形成細小的漩渦。陳樾注意到其中一位的手指關節處有長期握筆留下的老繭,另一位則習慣性地用食指輕叩桌麵,節奏精確得像在打拍子。

"陳樾同誌,"為首的中年人從公文包裡取出一個印著"絕密"二字的牛皮紙文件夾,封麵上還沾著些許雪花,正在慢慢融化,"這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計方案,需要你們中心負責高空照相機和電視傳輸係統。"他的眼鏡片反射著頂燈的光芒,讓人看不清眼神。

陳樾接過文件夾時,發現自己的掌心已經滲出細密的汗珠。翻開文件,紙張發出清脆的響聲。方案上的技術指標讓他挑了挑眉——要在距離地麵200公裡的高度拍攝清晰照片,並通過無線電傳回地麵。其中一頁紙上用紅筆畫了個大大的問號,旁邊標注著"分辨率05米"的字樣。窗外,一隻麻雀落在窗台上,歪著頭好奇地張望,又很快被室內的緊張氣氛驚飛。

1月18日的實驗室燈火通明,排氣扇的嗡嗡聲與電烙鐵的滋滋聲交織在一起。陳樾和十二位核心專家圍著一張巨大的防靜電工作台,台上擺放著從"翼龍3"無人機上拆下來的高空照相機和電視傳輸係統。空氣中彌漫著焊錫、鬆香和絕緣漆的混合氣味,角落裡堆滿了示波器、頻譜分析儀等設備,各種顏色的電線像藤蔓一樣纏繞在一起。

"溫度範圍要擴大到零下100度到零上200度,"材料專家老周皺著眉頭說,他的白大褂袖口已經被化學試劑腐蝕出幾個小洞,露出裡麵洗得發白的藍色襯衫,"還要防宇宙射線"他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後變成了自言自語。陳樾注意到他的鋼筆在筆記本上反複畫著同一個分子式,墨水已經滲透了好幾頁紙,形成一片藍色的汙漬。

年輕的工程師小王突然從工作台底下鑽出來,頭發上沾滿了灰塵:"陳主任,真空測試準備好了!"他的工作服口袋裡插著七八支不同顏色的記號筆,隨著動作互相碰撞發出哢嗒聲。眾人合力將改裝後的相機係統放入真空艙,隨著氣壓表指針緩緩左移,設備上的幾個指示燈開始不規則地閃爍。

"溫度驟變測試開始。"陳樾按下試驗箱的啟動按鈕,機器發出低沉的嗡鳴。溫度顯示器上的數字快速攀升:50度、100度、150度當數字跳到200度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裝置依然正常工作,指示燈倔強地亮著,像黑夜中的螢火蟲。實驗室裡爆發出一陣歡呼,有人甚至跳了起來,撞到了頭頂的日光燈管,燈管搖晃著投下晃動的光影,在每個人臉上畫出明暗交錯的條紋。

1月20日的彙報會上,陳樾將改進後的係統移交給衛星基地的代表。那位兩鬢斑白的軍方專家接過設備時,手指輕輕撫過外殼上新增的散熱鰭片,動作輕柔得像在撫摸情人的臉龐。"比原計劃指標提升了40,"他喃喃自語,聲音裡帶著難以置信,"而且重量還減輕了15公斤"

會議進行到能源係統討論時,陳樾突然問道:"衛星的能源問題怎麼解決?"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隻能聽見暖氣片裡水流的聲音和某人手表秒針的滴答聲。基地代表交換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位清了清嗓子,喉結在消瘦的頸部上下滾動:"目前計劃使用銀鋅化學電池,但壽命隻有二十天左右。"他的領帶結鬆垮垮的,顯然已經很久沒有整理了,上麵還沾著一點早餐的油漬。

"為什麼不考慮太陽能電池板?"陳樾的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麵。在場所有人都愣住了,有人手中的鋼筆掉在了地上,發出清脆的響聲,在寂靜的會議室裡格外刺耳。

"我們沒有相關技術。"基地代表的聲音有些乾澀,他下意識地鬆了鬆領口,仿佛突然感到呼吸困難。窗外,一陣風吹過,光禿禿的樹枝輕輕拍打著玻璃,發出噠噠的聲響,像是在催促什麼。

五天後,一個釘著木條的神秘箱子被送到了研究中心。陳樾親自簽收時,注意到箱子上用俄文標注著"小心輕放"和"此麵朝上",邊角處還有模糊的紅色五角星標記。開箱時,他的螺絲刀在木箱上留下幾道深深的劃痕,木屑紛紛揚揚地飄落在地板上。

箱子裡靜靜躺著一塊約a4紙大小的太陽能電池板,表麵覆蓋著起皺的保護膜,在燈光下泛著淡藍色的珍珠光澤。陳樾小心翼翼地取出來,指尖能感受到電池板表麵細微的紋理,像是觸摸某種生物的鱗片。他立即啟動了科技係統的掃描功能,腦海中響起熟悉的電子提示音,係統界麵上數據如瀑布般流動,虛擬的進度條閃爍著淡綠色的光芒。

2月的四九城依然寒冷,但太陽能實驗室裡卻熱火朝天。陳樾帶領的專家組已經連續工作了三個星期,每個人的眼睛都布滿了血絲,咖啡杯在桌上排成了長隊。實驗台上堆滿了各種試製的太陽能電池片,在強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深藍如海,淺灰似鉛,還有幾片泛著金屬光澤,像是打磨過的刀刃。

"轉換效率還是不夠,"材料組長老李揉著太陽穴說,他的眼袋浮腫得像兩個小水袋,胡子已經三天沒刮了,"隻有毛熊樣品的一半"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失敗的數據,有幾頁已經被撕得破破爛爛,邊緣處還留著焦黑的痕跡,顯然是曾被不小心燒灼過。

陳樾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拿起一片最新的樣品對著氙燈觀察。光線透過藍色的矽片,在他臉上投下奇異的光斑,像是某種神秘的圖騰。突然,他眼睛一亮,快步走到黑板前:"試試在表麵增加這種紋理。"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複雜的幾何圖案,發出刺耳的吱吱聲,白色的粉塵在空氣中緩緩飄落。

三天後的淩晨三點,當第一塊轉換效率達標的太陽能電池板完成測試時,整個實驗室沸騰了。技術員小張激動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碰翻了試劑架,幾瓶溶液摔在地上,散發出刺鼻的氨水氣味,但沒人顧得上收拾。電池板在模擬太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迷人的光芒,測試儀器的指針穩穩地停在了設計指標的位置上,發出輕微的哢嗒聲。老李突然蹲下身,假裝係鞋帶,實際上是在偷偷抹去眼角的淚水。

3月20日,衛星基地的測試大廳裡人頭攢動,說話聲在拱形屋頂下形成嗡嗡的回響。陳樾站在最新組裝的衛星前,這顆直徑約1米的銀色球體在強光照射下閃閃發亮,外殼上整齊排列的太陽能電池片像是給它披上了一件鎧甲。技術人員正在做最後的檢查,他們的工具在金屬表麵輕輕敲擊,發出清脆的聲響,如同某種奇特的打擊樂。

"電視信號測試開始。"總工程師的聲音通過廣播係統傳遍整個大廳,帶著些許電流雜音。大屏幕上立即出現了衛星傳回的圖像——基地停車場的一輛吉普車,連雨刷器上的橡膠條紋都清晰可辨。緊接著,廣播係統裡傳出了兔子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聲,播音員字正腔圓的聲音在大廳裡回蕩:"我國科技工作者發揚自力更生精神"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專家突然摘下眼鏡,用洗得發白的軍裝袖口擦了擦眼睛。他的軍裝已經褪色,但肩章上的將星依然閃亮。沒有人嘲笑他的失態,因為很多人都紅了眼眶。陳樾注意到,衛星外殼上反射的光斑在天花板上跳動,隨著衛星的緩慢旋轉畫出優美的弧線,像是有了生命一般。

4月的發射場晴空萬裡,但戈壁灘的寒風依舊刺骨。陳樾站在觀測台上,軍用望遠鏡的金屬外殼凍得粘手。鏡頭裡可以看到遠處的發射塔架,乳白色的長征火箭已經整裝待發,箭體上鮮紅的"夏國航天"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廣播裡傳來倒計時的聲音,每個數字都在荒漠上回蕩:"5、4、3、2、1,點火!"

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火箭尾部噴出橙紅色的烈焰,滾滾白煙瞬間淹沒了發射台。陳樾感到腳下的水泥地麵在劇烈顫抖,牙齒都在咯咯作響,連內臟都跟著共振。火箭緩緩上升,速度越來越快,最後化作一個小點消失在蔚藍的天空中,隻留下一道逐漸擴散的白色尾跡,像是一根指向蒼穹的手指。

當天深夜,集成電路中心的會議室裡擠滿了人,連窗台上都坐著技術員。大家都屏住呼吸,盯著那台連接衛星信號的顯示器,屏幕的熒光在每個人臉上投下藍幽幽的光。突然,屏幕亮了起來,顯示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影像——蔚藍的海洋,褐色的陸地,還有如般蓬鬆的雲層。接著,廣播信號也接通了,熟悉的《東方紅》旋律在房間裡回蕩,有幾個年輕人跟著輕聲哼唱起來。

陳樾悄悄走出會議室,來到院子裡。春夜的星空格外璀璨,銀河像一條閃亮的絲帶橫貫天際。他仰著頭,在群星中尋找那顆屬於夏國的人造衛星。寒風拂過他的臉頰,帶著遠處桃花的淡淡香氣。研究中心大樓的窗戶透出溫暖的燈光,像是落在地上的星辰。一顆流星劃過天際,轉瞬即逝,但陳樾知道,那顆帶著夏國人智慧和汗水的衛星,將會在太空中運行很久很久,見證著一個民族的偉大複興。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