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的四九城,春寒料峭。軍委大樓的走廊上,三位穿著舊式海軍製服的老將軍像三尊門神似的堵在會議室門口,引得來往的參謀們紛紛側目。
"老李,你們這是乾什麼?"陸軍的老張參謀長哭笑不得地看著這幾位海軍同僚。
"乾什麼?"為首的李將軍一拍大腿,"你們陸軍又是新式坦克又是火箭炮,空軍連噴氣式戰鬥機都裝備上了,我們海軍呢?連艘像樣的驅逐艦都沒有!今天不給個說法,我們仨就睡這兒了!"
會議室裡的爭吵聲一直持續到深夜。第二天一早,陳樾就接到了緊急通知,要他立即前往四九城參加海軍發展研討會。
"海軍?"陳樾放下電話,撓了撓頭,"我連遊泳都不會啊"
三月的渤海灣風急浪高。陳樾乘坐的軍用吉普車沿著海岸線疾馳,遠處幾艘老舊的護衛艦在海浪中起伏,顯得格外單薄。
"那就是咱們的'主力艦'。"陪同的海軍參謀苦笑道,"最老的那艘還是清末留下來的。"
陳樾眯起眼睛,科技係統已經自動掃描起那幾艘軍艦的結構。係統界麵上立即顯示出密密麻麻的紅色警告——船體鏽蝕嚴重,動力係統落後,武器係統更是慘不忍睹。
軍委的會議室裡煙霧繚繞,二十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航海專家已經吵得麵紅耳赤。陳樾悄悄找了個角落坐下,聽著各方爭論。
"應該先發展潛艇!隱蔽性強,威懾力大!"
"胡說!沒有水麵艦艇掩護,潛艇就是活靶子!"
"要我說,先造幾艘驅逐艦練練手"
"練手?等你練會了,黃花菜都涼了!"
主持會議的軍委首長被吵得頭疼,突然瞥見角落裡的陳樾:"陳樾同誌,你有什麼建議?"
會議室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盯著這個創造了無數奇跡的年輕人。
陳樾站起身,走到黑板前:"各位,我有個不成熟的想法"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巨大的船體輪廓,"我們可以直接建造戰列艦。"
"什麼?!"會議室炸開了鍋。
"你知不知道戰列艦要多少錢?"
"咱們連驅逐艦都造不好,還想造戰列艦?"
陳樾不慌不忙地擦掉草圖,重新畫出一個簡化的船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列艦,而是結合最新技術的'輕型戰列艦'。排水量控製在3萬噸左右,但火力要達到5萬噸級的標準。"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專家顫巍巍地站起來:"年輕人,你知道造一艘戰列艦需要多少技術儲備嗎?從船體鋼材到動力係統,從火控雷達到主炮製造"
"我知道。"陳樾點點頭,從公文包裡取出一摞圖紙,"這是我在鷹醬呃,通過特殊渠道獲得的一些資料。"
圖紙在會議桌上鋪開,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那是完整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結構圖,每一處細節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我的天"老專家戴上老花鏡,手指顫抖地撫過圖紙,"這這太珍貴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四九城西郊的一棟小樓成了不夜城。陳樾和來自全國的100多位專家日夜不停地工作,將科技係統中的海軍技術與現實條件相結合,設計屬於中國自己的戰列艦。
"主炮口徑不能太大,406毫米我們暫時造不了"
"可以用三聯裝380毫米炮,這個技術咱們能攻克。"
"動力係統怎麼辦?蒸汽輪機我們沒經驗啊。"
"可以先從毛熊引進幾台,邊仿製邊改進"
陳樾像個陀螺一樣在各個小組間穿梭,解答技術難題。夜深人靜時,他就一個人躲在辦公室裡,將科技係統中的先進技術"翻譯"成符合50年代工業水平的設計方案。
4月中旬,當第一套完整的"泰山號"戰列艦設計圖紙擺在軍委會議桌上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全長212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3萬2千噸"
"三座三聯裝380毫米主炮,射程42公裡"
"最高航速30節,續航力15000海裡"
海軍司令激動得手都在發抖:"這這真的能造出來嗎?"
陳樾指著圖紙上的一個細節:"我們采用了模塊化設計,可以分階段建造。先完成船體和動力係統,武器裝備可以逐步安裝。"
"建造地點選在哪裡?"工業部的同誌問道。
"大連。"陳樾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裡有天然良港,而且離鋼鐵基地近。"
5月的第一天,一紙命令傳遍全國:立即在大連籌建10萬噸級造船廠,代號"紅旗工程"。
陳樾帶著設計團隊馬不停蹄地趕赴大連。當他們站在那片荒涼的海灘上時,隨行的年輕工程師們都傻了眼:"這這什麼都沒有啊!"
"很快就會有的。"陳樾信心滿滿地說。他從包裡取出一張規劃圖,鋪在一塊大石頭上:"這裡是船塢,這裡是裝配車間,那邊是生活區"
短短一周內,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隊伍就開進了這片海灘。推土機、挖掘機的轟鳴聲打破了海岸的寧靜,一車車建材從全國各地運來。陳樾設計的"開路先鋒"推土機在這裡大顯身手,短短半個月就平整出大片土地。
6月18日,當第一根鋼樁被打入海底時,一場簡樸而隆重的奠基儀式舉行了。海軍司令親手將一塊刻著"泰山號奠基"的石碑埋入地基,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回到臨時指揮部,陳樾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船廠的規劃圖鋪滿了整麵牆,他每天都要和各個施工小組負責人核對進度。
"陳工,這個船塢的排水係統有問題"一位工程師急匆匆地跑來報告。
陳樾二話不說,戴上安全帽就趕往現場。經過仔細檢查,他發現設計圖紙上的一處管道尺寸標錯了。
"立即停工!"他當機立斷,"按這個圖紙施工,將來排水量會不夠。"
當晚,陳樾通宵修改了設計圖。第二天一早,新的圖紙就送到了施工隊手中。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陳樾就像個救火隊員,到處解決突發問題。
七月初,當第一座巨型龍門吊安裝完成時,陳樾卻病倒了。連續三個月的超負荷工作,讓這個鐵打的漢子也撐不住了。
"陳工,您必須休息!"隨隊醫生嚴肅地說,"再這樣下去會出人命的!"
陳樾躺在臨時醫院的病床上,眼睛卻還盯著天花板上的船廠結構圖。突然,他猛地坐起來:"我想到了!船體的焊接工藝可以改進!"
醫生無奈地搖搖頭,隻好拿來紙筆。就這樣,陳樾在病床上完成了"泰山號"船體焊接新工藝的設計。
當這份圖紙送到焊接專家組手中時,老專家們驚訝得合不攏嘴:"這種分段焊接法太巧妙了!能節省30的工時!"
八月中旬,當陳樾康複回到工地時,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巨大的船塢已經初具規模,鋼結構廠房拔地而起,工地上人來人往,一片繁忙景象。
"陳工!"年輕的工程師小王興奮地跑來,"毛熊答應賣給我們四台蒸汽輪機了!下個月就能到貨!"
陳樾長舒一口氣,走向海岸邊。夕陽西下,波光粼粼的海麵上,幾艘漁船正緩緩歸航。他仿佛看到了一年後這裡將停泊的鋼鐵巨獸——那艘承載著整個民族希望的"泰山號"戰列艦。
身後工地的探照燈陸續亮起,將夜空照得如同白晝。陳樾知道,在這片燈光下,一個嶄新的海軍夢想正在變成現實。而這,僅僅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