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的窗紙被夜風吹得嘩啦作響,蘇筱筱的手指剛觸到《急救常識手冊》的邊角,壁畫上的墨跡突然劇烈抖動起來。
“難產!“新的字跡從“家“字位置猛地竄出來,墨色深得發烏,像是被血浸過——是吳嬸的手筆,最後一筆幾乎戳破了牆皮,“剪刀沒燒,血流不止!“
她的呼吸霎時滯在喉嚨裡。
“哐當“一聲,鐵皮箱砸在地上,穄子種子滾得到處都是。
蘇筱筱跪在滿地狼藉裡翻找,指甲在鋁製箱壁上刮出刺耳的聲響。
酒精棉片、醫用手套、止血繃帶被她一股腦抓出來,最底下壓著的《現代助產指南》紙頁都卷了邊——那是她特意用紅筆圈出“產程消毒““器械煮沸“章節的本子。
“等等,等等“她對著壁畫急促地說,指尖按在“剪刀需煮沸三次,每次一刻鐘“的段落上,“不是用鏽剪刀剪臍帶,是要燒開水,把剪刀放進去煮!
手也要擦這個“她舉起酒精棉片,棉片上的“75醫用酒精“字樣被壁光照得發亮,“這不是神力,是法子!“
傳遞的灼痛從掌心湧上來時,她咬得嘴唇發顫。
這次不同於往日送糧食,整包消毒用品和寫滿步驟的指南紙頁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拽著往牆裡鑽,連帶她的手腕都在發燙。
壁畫上的墨痕隨著她的動作流動,顧昭的字跡突然浮出來:“我在產房外,現在進去。“
雁門郡的產房比蘇筱筱想象中更逼仄。
顧昭掀開門簾的瞬間,濃重的血腥氣裹著汗味撲麵而來。
土炕上的產婦疼得幾乎要把草席抓碎,王婆子的手還攥著那把鏽跡斑斑的剪刀,刀刃上凝著暗紅的血珠。
“將軍?“王婆子被突然闖入的玄甲驚得後退半步,剪刀當啷掉在地上。
顧昭彎腰撿起剪刀,指腹在鏽痕上一蹭,立刻沁出血珠。
他扯下腰間的酒囊,烈酒澆在剪刀上,“蘇姑娘說要煮三沸。“他的聲音像淬了冰,卻特意放輕了,“燒鍋水,現在。“
王婆子的手開始抖。
她活了四十年接生,頭回見將軍親自盯著燒水。
灶膛裡的火劈啪炸響,顧昭就守在灶台邊,看著銅鍋第一次沸騰時掀起的白汽,第二次滾成水花,第三次連鍋底都冒起細密的泡。
他抄起竹夾把剪刀夾出來時,銅鍋邊沿的水還在“咕嘟“響。
“手。“他把酒精棉片拍在王婆子掌心。
老產婆盯著那片泛著淡香的白棉,突然“噗通“跪下:“神、神仙顯靈“
“不是神仙。“顧昭彎腰把她拽起來,“是蘇姑娘教的法子。“他的拇指重重按在棉片上,“擦。“
產房裡的喘息聲突然拔高。
當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刺破夜幕時,蘇筱筱正趴在壁畫前。
她額頭抵著牆,能清晰感覺到那聲哭嚎像一根細針,順著壁畫的紋路紮進她的耳膜——是鮮活的、帶著水汽的哭,不是她之前聽過的那些微弱到幾乎要消散的。
“生了!“吳嬸的字跡在壁畫上炸開,墨跡濺得像朵花,“大胖小子,王婆子說臍帶剪得齊整,血都止住了!“
緊接著是一串歪歪扭扭的小楷,應該是王婆子自己寫的:“蘇姑娘賜了活命的規矩,老身以後接生,剪刀必煮三沸!“
蘇筱筱笑出了聲,眼淚卻止不住往下掉。
她伸手去擦,指腹碰到壁畫時,忽然觸到一片潮濕——是古代產房裡的水汽滲過來了?
角落裡的老式座機突然響了。
“社區醫院丟了一瓶抗生素。“沈大夫的聲音壓得很低,背景裡有警笛聲忽遠忽近,“監控拍到你前晚來取藥的背影但我沒報警。“
蘇筱筱的笑僵在臉上。
她摸了摸懷裡還帶著體溫的醫藥箱——昨晚為了給雁門的傷寒病人送藥,她確實翻了社區醫院的急救櫃。“謝謝。“她聲音發啞。
“你爸留下的那本《雁門醫典》,你翻過嗎?“沈大夫突然說,“我整理舊物時翻到,裡麵有疫病斷源需淨器的記載和你教的消毒法子像極了。“
掛了電話,蘇筱筱衝進裡屋。
那本皮麵泛黃的醫典就壓在箱底,她顫抖著翻開,“產時器械當以沸湯沃之,三遍方淨“的字跡赫然在目,旁邊還畫著個燒銅鍋的小圖,與她寫在指南上的步驟分毫不差。
“原來“她指尖撫過父親的批注,“不是我教他們,是我們一起記著。“
窗外的月光爬上桌角時,她已經整理出半本《雁門新醫法》。
紙頁最上麵壓著張便簽,她寫得用力,鋼筆尖幾乎戳破了紙:“古法今用,活人無數。“
三百裡外的雁門軍帳裡,顧昭捏著孫秀才藏在供桌下的竹簡。
月光從帳縫漏進來,照見竹簡上密密麻麻的字:“神血落壁““酒精淨器““滴灌鑿井“。
他的拇指摩挲過“若呈予朝廷,孫文遠或可入太史令“那句,指節捏得發白。
帳外突然傳來腳步聲。
顧昭迅速把竹簡塞進袖中,抬頭時已恢複了慣常的冷肅。
趙五郎掀簾進來,手裡捧著卷新遞來的紙頁:“將軍,蘇姑娘又傳東西了“
顧昭接過紙頁,墨跡未乾的“古法今用“四個字在月光下泛著暖光。
他展開紙頁的手頓了頓,聽見趙五郎在旁邊驚歎:“這法子和老醫典裡的記載“軍帳裡的牛油燭芯“劈啪“爆了個火星,顧昭指尖撫過《新醫法》上“蘇筱筱編撰“五個字,墨跡還帶著剛傳過來的潮氣。
趙五郎湊過來的脖頸在燭火下泛著紅:“將軍您瞧!
這煮剪刀的法子,和老醫典裡沸湯沃器的圖注分毫不差!
原來咱們祖上就有這智慧!“
“不是祖上,是她。“顧昭的拇指停在“編撰“二字上,聲音輕得像怕驚散了燭火,“她不是賜法,是喚醒。“他想起今早王婆子舉著酒精棉片滿街跑的樣子——老產婆扯著嗓子喊“蘇姑娘教的神草布“,可那棉片上分明寫著“75醫用酒精“,是她一筆一劃抄在紙上傳過來的。
帳外突然響起拖遝的腳步聲。
孫秀才捧著半卷竹簡跨進來時,廣袖掃過案角的陶碗,濺出半滴冷透的粟米湯。“將軍!“他鬢角的碎發沾著夜露,眼底泛著亢奮的紅,“這是在下整理的神明恩賜錄——神血落壁、淨器活嬰、鑿井灌田若呈給朝廷,雁門的功德、將軍的英名,還有“他喉結動了動,“在下的微末功勞,都能刻進史書!“
顧昭接過竹簡的瞬間,指尖被竹片的毛刺紮得生疼。
竹簡第一簡上,“孫文遠呈“四個字寫得方方正正,墨跡裡浸著壓不住的雀躍。
再往下翻,“神血“二字刺得他眼疼——蘇筱筱為了傳十斤鹽,在壁畫前昏過去三次;“淨器“那頁畫著酒精棉片的形狀,可他分明記得她傳藥時手背上的紅痕,像被火燎過的花瓣。
“撕了。“顧昭的聲音冷得像雁門關外的風。
孫秀才的臉“刷“地白了:“將軍!這是“
“撕。“顧昭把竹簡拍在案上,玄甲在燭火下泛著冷光,“神明之恩,不在竹片上。“他抓起竹簡最末一簡,指節捏得發白,“在百姓碗裡的熱粥裡,在活下來的嬰孩哭聲裡,在王婆子煮了三沸的剪刀上。“
竹片斷裂的脆響驚得帳外守夜的士兵踮腳張望。
孫秀才跪下來去撿碎簡,指甲刮過裂開的竹紋,突然摸到一片帶字的殘片——“若呈予朝廷,孫文遠或可入太史令“,是他今早寫的,墨跡還沒乾透。
“想光耀門楣?“顧昭的靴子停在他眼前,“去幫王婆子教新手接生婆煮剪刀,去給沈老漢家的病娃送藥,去數清楚這個月活下來的百姓有幾個。“玄甲蹭過他額頭的碎發,“功勞,是活人給的。“
老院的燈泡在頭頂忽明忽暗。
蘇筱筱剛把《新醫法》裝進防水布袋,壁畫上突然滲出一片濕痕,顧昭的字跡像被雨水泡開的墨:“勿傳孫。“
她的手指在布袋上頓住。
孫秀才?
那個總在供桌前抄她傳的法子、眼睛亮得像要燒起來的孫文遠?
“哐當“一聲,她把布袋倒進裝麥種的鐵皮箱。
指尖沾了點麥芒的刺癢,突然福至心靈——把醫法拆成單頁,夾在農具保養指南裡,再裹上防潮的油紙。
她提筆在封皮上寫“鐵犁防鏽要訣“,墨水滴在“訣“字上,暈開個小團,像古代人寫的“活“。
“想拿我去換功名?“她對著壁畫冷笑,把箱子推到牆根,“我偏要讓知識長進土裡,長進鐵犁的刃上,誰也搶不走。“
子夜的風裹著槐花香鑽進窗縫時,蘇筱筱趴在壁畫前打盹。
忽然,指尖傳來一陣陌生的觸感——涼絲絲的金屬,帶著點鐵鏽味,接著是軟乎乎的棉片擦過皮膚的摩擦感。
她猛地直起腰,額頭撞在牆皮上:“王婆子!“
壁畫上的墨痕微微發亮,像有人在另一端輕輕應了聲。
她想起白天傳遞的酒精棉片,原來當知識被真正使用時,共感會變得這麼清晰!
她貼著牆小聲說:“顧昭,你撕竹簡的樣子,真像護食的小狼。“
墨跡突然流動起來,顧昭的字跡歪歪扭扭爬滿牆麵:“護的不是知識,是你。“
雁門的星空下,顧昭摸著壁畫上還未乾透的字,掌心的溫度透過牆紋傳到千裡外。
孫秀才抱著半筐碎簡蹲在帳外,聽見裡麵傳來低笑——是他從未聽過的、帶著暖意的笑。
“將軍?“趙五郎的聲音從帳後傳來,“吳嬸說小禾燒退了,可哭得氣都喘不上來“
顧昭的笑僵在臉上,大步往民區走。
夜風卷著碎簡上的字掠過他腳邊,“活嬰“二字打著旋兒,飄向王婆子家亮著燈的窗戶。
老院裡,蘇筱筱揉了揉發酸的眼睛,忽然聽見壁畫裡傳來細細的、帶著哭腔的抽噎。
她湊近了聽,那聲音像被風吹散的線頭,時斷時續,卻格外清晰——是嬰兒的啼哭。
“小禾?“她對著牆輕聲喊,指尖輕輕碰了碰壁畫上“活“字的墨痕。
千裡外的土炕上,吳嬸拍著小禾的背輕哄:“不哭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