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晚明海梟 > 第330章 臨川鹽場(下)

第330章 臨川鹽場(下)(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 有了銀子開路,來探明情況的兩個小夥立馬相信了林海等人並非海盜,拿了銀子的那人道:“你既是要買吃食,可到村裡去買。”

林海主要是想了解曬鹽,於是笑著擺了擺手:“我買了吃的就走,你們可以叫村民把食物送到船上來賣。”

另外那個小夥於是回村報信,順帶也叫大家夥到鹽田來繼續生產。眼下是三月中旬,正在旱季的尾巴上,瓊南地區氣溫較高,且雨水較少,正是一年之中曬鹽的最佳時期,正如農忙時節不可錯過一般。

這小夥走後,林海就和拿了銀子的小夥繼續攀談,大致搞清了鹽田中那兩個池子的作用。

那個高池子名為過濾池,底下鋪有茅草,鹽泥經翻耙暴曬之後被夯築到茅草上,一般是用腳踩,然後再在其上灌入海水。海水慢慢滲漏,透過池底的石縫流入低於地麵的鹵水池,這樣就得到了較高濃度的鹵水。

待鹵水積蓄到一定數量並沉澱澄清後,再用水桶挑起,一點點澆灌到用石頭鑿刻的小小鹽槽中,最後經過暴曬即可結晶成鹽。

以上就是明代的曬鹽工藝,鹽田、引水渠、蓄海水池、鹵水池、鹽槽這些基礎設施的建造且不說,光是生產過程中的翻耙、夯築、挑水、刮鹽就要持續消耗大量的人力。

“你們這裡一共有多少家鹽戶,每年能曬鹽幾何?”林海聽完之後皺了皺眉,他知道曬鹽比煮鹽成本要低,原本以為並不消耗太多人力,沒想到竟然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他哪裡知道,明初瓊州府的鹽丁數量就高達五千多人,占到官方在冊總人口的1.5%以上,這還隻算了正丁,實際鹽戶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也可能投入到鹽業生產中來。

“一共有四十家吧,每年大概能曬兩萬斤鹽。”小夥說著又道,“聽老人說,我們這個鹽場原本每年能出八萬多斤鹽的,但是現在人太少了。”

林海聽的心裡一沉,一戶人家一年也就能產500斤鹽,而且聽小夥這意思臨川場的鹽產量並非是受限於鹽田麵積,而是受限於人力。換句話說,人均產值也就能到這麼高了。

以福建的鹽價來說,500斤鹽大概也就值5兩銀子,這是終端市場價,其中大頭是鹽商的利潤,鹽戶所得隻占很小的比例。就性價比來說,曬鹽比種田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怪不得在土地兼並還不嚴重的明初,朱元璋要用戶籍製度來強製一部分人產鹽,否則誰願意乾這苦逼差使?

第(1/3)頁

第(2/3)頁

須知曬鹽可是重體力勞動,而且要頂著烈日曝曬,畢竟陽光不毒的地方是曬不了鹽的。所以時人有言“天下人惟鹽丁最苦”,這絕不是一句虛言。

金河國目前的情況就和明初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田種,讓自由人去從事鹽業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看來還是隻能靠奴工來解決了……

林海對此也很無奈,他在金河國用高額的田賦來阻止資本流向土地,但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沒有足夠多的廉價勞動力投入到工商業。

須知資本來到這個世間,每個毛孔都在滴血,沒有廉價勞動力工商業是很難發展的,這就是為什麼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奴隸群體出現在資本主義時代。

大量失去土地的破產農民,或者大量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兩杯毒藥你總得喝一杯,否則資本是無法完成原始積累的。林海不想走羊吃人的路,那樣壓榨的是自家同胞,他更想通過從海外輸入奴工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條路他也不知道能走多遠,能不能走到最後,但卻很想竭儘全力地去試一試……

和小夥攀談了一會兒之後,鹽丁們陸續回到了鹽田勞作,臨川裡的裡正給林海送來了食物和淡水,要價很是不低,看來不是第一回和路過的海商做生意了。

這些食物主要是番薯、鴨腳粟、大豆之類的粗糧,大米較少,原來瓊州府的土壤是熱帶季雨林形成的磚紅壤,肥力低下且酸性較高,所以並不太適宜水稻生長。

林海買下了全部的食物和淡水,借機和臨川裡的裡正攀談了起來。這位裡正姓鐘,乃是明初創建臨川鹽場的灶老鐘仕那之後,他家曾世代擔任鹽場的攢典,但自從鹽課折銀之後,鹽場的官吏就都撤銷了,瓊州府的鹽課改由海防同知帶管。

從鐘裡正的嘴裡,林海得知臨川鹽場是瓊州府六大鹽場裡最小的一個,原本有鹽戶167家,鹽課剛開始折銀時每年隻需向朝廷繳納白銀76兩8錢2分。不過由於瓊州府的鹽課是先折米後折銀,所以官府借口米價上漲,一度把鹽課數額上漲了一倍還不止。

臨川場的鹽田總共每年也就能產8萬多斤鹽,鹽戶們隻能靠種田、打漁來填窟窿,漸漸地就都逃亡了。如今臨川場的鹽戶已經隻剩了40家,就連70多兩的鹽課原額都時常交不齊,朝廷對此也無可奈何。

“鐘老,逃亡的鹽戶都去了哪裡?”

第(2/3)頁

第(3/3)頁

“還能去哪裡?要麼下海去做海盜,要麼就去山裡當黎人唄……”

林海聞言一陣無語,他總算知道明代瓊州府的黎人為何越剿越多了,除了海瑞所言未能在黎人核心區建州立縣之外,沿海漢人源源不斷地黎化也是另一個原因。

其實到了明代,漢黎之間已經沒有太大差彆了,大多數黎人都能兼說漢語,不少熟黎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南明時期,黎族同胞也和漢人一樣抗拒剃發,兩族人民精誠合作,在瓊州府開展了可歌可泣的抗清鬥爭,最後一支義軍一直堅持到了康熙五十七年……

回到榆林港後,林海把在臨川場的見聞告知了黎忠國和蔡平等人,囑其要與臨川鹽戶和睦相處,切不可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去搶彆人的鹽——那就和朝廷一樣屬於是竭澤而漁,當然貪官撈夠銀子就拍屁股走人了,哪管卸任之後的一地雞毛。

明朝自鹽課折銀之後,鹽丁們是可以自由出售食鹽的,隻要能交齊鹽課,朝廷甚至都不管你是不是還在曬鹽。

林海希望有了黎忠國部這個大客戶之後,臨川場能維持下去,甚至能漸漸吸引逃亡的鹽戶們回來,將食鹽產量恢複到8萬斤,同時也能生產更多的糧食。

這對榆林港的發展是有好處的,畢竟8萬斤鹽就能解決8000人的吃鹽問題,不需要費勁巴拉地從外地買鹽了。

不過林海的設想是要在田獨鐵礦搞幾萬礦工,再加上木炭廠、冶鐵廠以及黎忠國部,榆林港附近的總人數將來是要往十萬以上發展的。

如此這般,鶯歌鹽場的開發看來是勢在必行,否則怕是隻能去廣東乃至福建買鹽了。當然糧食供應還是隻能依賴進口,瓊州府是明代最早普及番薯種植的,在此之前島內一直無法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這片土地實在是太過貧瘠了。

(本章完)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