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第二天,黎忠國部開始組織人手修建炮壘,同時沿著田獨河兩岸伐木,在會友公司的指導下修建亞答屋,作為水手們的住所。
林海則乘坐通報艦路博德號出港,那幾個由鹽戶構成的村莊就在三亞灣東側的臨川港,和榆林內港之間被鳳凰嶺隔開。
由於走陸路要繞過鳳凰嶺,沿途荒藤漫路難以下腳,所以他乾脆選擇走更加繞遠的水路,這就需要繞過大東海西側的鹿回頭半島。
經過半島南部的鹿回頭嶺時,林海發現山下有兩個廢棄的墩堡,磚已經被拆得差不多了,隻剩下牆基還在。
他曾翻閱過瓊州府的地方誌,知道弘治年間朝廷曾在榆林港建立烽堠,看來就是這倆隻剩下牆基的玩意。隨著廣東的海防日漸廢弛,此處哨所看來已完全被明軍放棄,墩堡上的磚八成是被附近的鹽丁給拆走了。
明代在瓊州府設有六個鹽場,其中臨川場就在崖州,這個林海也曾在方誌裡翻到過,不過卻沒想到原來離榆林港這麼近。
祖逖號沿著三亞灣東側北上,繞過鹿回頭半島北端的南邊嶺之後,就進入了一個小小的海灣,三亞河與臨川河都在此處入海,這就是已有千年曆史的臨川港。
臨川港早在南北朝梁陳之際就有記載,算是瓊南地區發跡最早的港口之一。當時在此地設立了臨振縣,乃是唐代臨川縣的前身,到五代南漢時該縣被廢除,之後宋、明兩代又在此設立了鹽場。
由於三亞河與臨川河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臨川港的海岸線不斷南侵,明末的麵積已不如中古時期寬闊,不過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缺點。和榆林內港一樣,臨川港也是群山環繞、水深適宜,外麵同樣有巨大的海灣作為緩衝水域,可稱得上是一處天然良港了。
路博德號進入臨川港後,林海看到港中停泊著幾十艘小漁船,不過船上都沒有人。再轉頭望向北邊的灘塗,卻見上百號男女老幼正在鹽田中勞作。
這些鹽田就建在海邊的泥灘上,一格一格彼此緊鄰,但形狀卻不一定是方形,不如後世的鹽田規整。看到路博德號進港後,也不知是誰喊了一嗓子,正在鹽田中勞作的男女們忽然就一哄而散,撒丫子往北邊的村莊跑去。
“看來這裡偶爾有海盜光顧。”林海對新任路博德號艦長黃逵笑道,此人原本是魏曉東的大副,今後將出任榆林港駐軍的副司令。
第(1/3)頁
第(2/3)頁
“總座,是否要派人去村子裡說明來意?”黃逵在一旁詢問道。
“算了,我們暫且不要進村,先上岸看看罷。”林海略一思忖後搖了搖頭,鹽戶們見他們沒有進村劫掠,自然還要回來繼續生產,派人進村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讓人以為是海盜在使詐。
林海於是帶了幾名貼身護衛上岸,首先吸引他目光的就是分布在鹽田四周的石塊,這些石塊明顯是經過人工鑿刻的,朝上的一麵分布著很多一兩寸深的石槽。
這些石槽大多在一兩尺見方,半數石槽裡麵有水,另一半則是空的,也有極少數鋪著一層薄薄的鹽粒。有的石槽旁邊還放著木板,像是用來刮鹽的。
“這些應該就是曬鹽槽了,把鹵水放到裡麵暴曬就可以出鹽……”林海對身邊的黃逵說道,這些鹽槽比他想象的要小很多,目測這片鹽田周圍起碼有上千個這樣的鹽槽。
不難想象,鹽丁們要把鹵水挑過來一一澆灌到這些鹽槽中,等待其結晶後又要把鹽粒刮起來裝好。這無疑是一件十分消耗人力的工作,而這僅僅是明代曬鹽工藝中的最後一步。
林海接著又去看那些鹽田,隻見每一塊鹽田四周都壘砌著略高出中間地麵的石塊,其間挖有引海水灌入鹽田的溝渠。此時這些溝渠中並沒有水,估計是隻有朔望潮那樣的大潮才能讓海水流入,湮浸池中鹽泥。
大多數鹽田裡都有一把丟在鹽泥上的木耙,林海來時看到的鹽丁勞作畫麵就像農民鋤地差不多,看樣子是要在退潮後將鹽泥翻耙曝曬一陣子,才能用於後續的生產。
除此之外,每一塊鹽田中間都挖有兩個一高一低的池子,這個林海就看不大明白了,不過他猜測應該是用於生產高濃度鹵水的,也就是曬鹽之前的工序……
就這麼不得要領地看了一會兒,終於又有人出現了,來的是兩個壯小夥。兩人皮膚都黑的跟炭一樣,一個手上拿著魚叉,一個拿著鋤頭,顯然是受村民們委派來探明情況的。
“你等是什麼人,來這裡作甚?”那兩個小夥走上前來,其中一人開口問話,說的卻是閩南語。原來海南的漢人大多是隋唐時期從福建遷來的,因此本地流行的並非粵語,包括瓊州海峽北邊的雷州半島也是說閩南話。
“我是福建漳州的海商,不小心被風吹到了這裡,你等可有吃食賣給我們?”林海直接摸出一錠銀子,派人遞了過去。
第(2/3)頁
第(3/3)頁
林海之所以要來臨川鹽場,其實也是想看看這年代的曬鹽工藝,金河國如今的人口已經有十萬之眾了,每年需要吃掉一百多萬斤食鹽。
由於寶島北部潮濕多雨,根本沒法曬鹽,所以金河國的食鹽目前也完全依賴於從福建進口,目前大概是每年花費一萬多兩銀子。
當然這些銀子並不是完全由會友公司出,從福建進口的食鹽在金河國銷售也會產生一些收入。但為了百姓的食鹽自由,林海一直把金河國的鹽價控製在福建同等水平,收購、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成本完全由公司承擔。
隨著大規模移民的開啟,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金河國必須要能自己產鹽,這樣才能既讓百姓吃上平價鹽,公司又不用承擔財政支出,搞得好的話還能大幅增收。
畢竟鹽業的利潤在那擺著,林海在後世曾去過鶯歌鹽場,那是四百年後天朝南方最大的海鹽廠,無論是海水鹽度還是光照條件都是上上之選,但在這年代似乎沒有得到利用。
鶯歌海鹽場位於後世的樂東縣黃流鎮金雞嶺,離崖州古城也就120裡路,這年代應該是屬於崖州治下的。
林海既然已決定把許心蘭和楊策派到崖州,那麼除了鐵之外,鹽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