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你要再征高句麗?”
當聽到秦昇借用龍船的目的竟然是為了打高句麗,敵視高句麗如楊廣,一時之間也忍不住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聽錯了自己女婿的話。
要知道,當初他就是因為三征高句麗不利,導致天下皆反,險些斷送了大隋的江山社稷。
從那以後,不能再征伐高句麗便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哪怕是秦昇在河北大敗淵蓋蘇文率領的五萬高句麗大軍後,朝中也無人敢提出趁機再伐高句麗。
楊廣自己也是如此,縱使心中有百般不甘,也不敢再對高句麗妄起戰端,以免大隋江山當真二世而亡,自己死後無顏去見大隋的列祖列宗。
可他沒想到,自己女婿之前幫他出過一口惡氣還不夠,如今還要完成他當初未竟之事,再次出兵征伐高句麗。
隻是如今的楊廣已經不再是即位之初那個雄心勃勃的君王,尤其是在經曆過之前三次傾舉國之力征伐高句麗卻差點害得大隋亡國之後,他已經意識到高句麗並不是那麼好對付,反而對攻打高句麗之事反而變得謹慎了不少。
因此對於秦昇再征高句麗的想法,楊廣並沒有立即同意也沒有反對,隻是目光炯炯看著自己女婿,沉聲問道:
“你為何要再征高句麗?”
秦昇微微一笑,隨即緩緩吐出兩個字:
“練兵!”
“練兵?”
楊廣聞言不由皺了皺眉頭,眼神分明很是不解。
因為他本以為秦昇會說出例如一雪前恥之類的豪言壯言,可沒想到秦昇卻說是為了練兵。
可如果他沒記錯的話,秦昇麾下的兵馬都是天下少有的精銳,如此精兵還有用高句麗人來練兵的必要嗎?
秦昇似乎看出了楊廣心中的困惑,當即沉聲解釋道:
“陛下,臣要練並非是如今麾下的兵馬,而是臣打算在河北道重建鷹揚府,所以打算用高句麗人好好練一練征召來的府兵。”
秦昇之所以決定重建鷹揚府恢複府兵製,是因為他發現係統已經不再贈送曆史上的精銳兵馬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得考慮如何自力更生了。
可楊廣聽到秦昇竟然打算重建鷹揚府恢複府兵製,反應甚至比方才聽到秦昇要再征高句麗還要驚愕。
一時間,他甚至懷疑自己的女婿是不是得了什麼失心瘋。
為什麼席卷天下的起義是從河北開始的,還不是因為他為了消滅所謂的六鎮餘孽,從河北的鷹揚府大量征召府兵送往遼東戰場去跟高句麗血戰,逼得河北府兵大量逃亡,實在逃不掉的乾脆就揭竿而起,憤而反抗朝廷的統治。
自稱“知世郎”的王薄的《無向遼東浪死歌》,不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嗎?
可如今秦昇不僅要再征高句麗,還要從河北道征召府兵去討伐高句麗,這無疑會再將河北道的百姓給再次逼反,也難怪楊廣會如此震驚,懷疑自己女婿是不是得了什麼失心瘋。
秦昇似乎早就猜到楊廣會有如此反應,便問了他一個奇怪的問題:
“敢問陛下,依陛下之見,朝廷當年三征高句麗為何會失敗?”
秦昇無疑問出了楊廣思考了大半生而不得其解的問題。
他一直不明白,大隋傾舉國之力,興百萬雄師,為何就是滅不掉一個擁兵才十餘萬的小小高句麗。
他唯一能想到的答案就是將帥無能,士兵不肯賣命,加之世家大族尤其是關隴貴族在背後掣肘,才讓大隋三次征伐高句麗不利的。
可如今既然秦昇問起,他倒是想聽聽自己的女婿又有什麼不一樣的見解。
想到此處,他當即沉聲問道:
“那卿家倒是說說看,以你之見,當初朝廷為何會三征高句麗不利?”
秦昇淡淡一笑,說出的話卻很是驚世駭俗: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朝廷當年之所以三征高句麗不利,無非是給將士們的好處不夠多罷了。”
楊廣似乎早就習慣了自己女婿說話語不驚人死不休,並沒有打斷他,隻是靜靜等待著他繼續往下說。
秦昇見楊廣沒有打斷,便繼續往下說道:
“正如臣當初鬥膽說的那般,陛下之所以從河北大量征召府兵去打高句麗,是為了讓所謂的六鎮餘孽去遼東跟高句麗人血拚,從而一舉消滅陛下眼中的兩大心腹大患。”
“可河北的百姓也不是傻子,他們看著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個前赴後繼倒在了遼東戰場,卻看不到一點征伐高句麗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帶來的好處,如何甘心再去送死?
因此最終的結果就是,前線的將士消極殆戰,後方的府兵要麼逃亡,要麼聚眾造反了。”
楊廣聽完久久沒有說話。
他很想反駁秦昇,卻不知道該如何駁斥他。
畢竟若是秦昇說得不對,又如何解釋為何當年大隋傾舉國之兵就是滅亡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於是,他便決定換一種問法:
“你說當初朝廷三征高句麗不利,是因為給將士們的好處不夠多,那你如今打算再征高句麗,又打算許給出征的府兵們什麼好處?”
“土地和榮譽!”
秦昇的回答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如今臣已經著手理清河北道的人口了,下一步就要效仿元魏的孝文皇帝,在河北道推行均田製,凡十八歲以上男丁,授口分田(田地歸官府,生前可以耕種,死後歸還給官府)八十畝,永業田(不用歸還給官府,死後可以由兒子繼承)二十畝。
若是家中有男丁被鷹揚府征召為府兵,則再額外給二十畝口分田。
若有男丁年滿十八身體無傷殘卻拒絕鷹揚府征召,則剝奪其與家人的授田資格。
府兵們在出征高句麗期間,戰利品歸個人所有,無需上繳朝廷,若是立有戰功,可依功勞大小授予他們職事官和勳官,同時分給他們家人更多的永業田。
如此一來,將士們必然個個效死,何愁不能高句麗不滅。”
秦昇說這些話可不是信口開河,因為曆史上天可汗已經幫他成功驗證過一次了。
同樣是征伐高句麗,楊廣的時候府兵為了不去遼東送死不是逃亡就是聚眾起義,最終硬生生搞得隋朝二世而亡。
可到了李世民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府兵們卻是一個個搶著報名,被選上的歡天喜地,落選的一個個如喪考妣。
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李世民給的好處夠多。
(我知道有人想跟我討論一個人能不能耕種得了一百畝地的問題,但唐初就是這麼分的地,我隻是照搬過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