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霜,浸透姑蘇台的琉璃瓦。西施跪坐在青銅榻前,指尖的銀針在燭火下泛著冷光。夫差的眉峰緊蹙,冷汗浸透了繡著饕餮紋的絲質中衣,喉間溢出壓抑的。這是她入吳宮的第三十七日,終於等來為吳王診治頭痛症的機會。
“大王可知,鄭國有種子午流注針法?“她的聲線如越地絲綢般柔滑,銀針卻精準刺入百會穴,“當年鄭穆公的長女曾用此法治愈周王的頭風。“夫差猛然睜眼,渾濁的瞳孔裡閃過驚惶:“你怎會知道鄭姬?“西施垂眸掩飾眼底波動。她當然知道鄭姬——鄭穆公之女、鄭國第一美人,也是她未曾謀麵的姑母。二十年前,姑母以聯姻之名入吳,卻在嫁予夫差的第三年暴斃。越王宮的密卷裡記載著,鄭姬之死與吳國青銅器上的神秘紋路有關,而她頸間的羊脂玉佩,正是解開謎團的鑰匙。
銀針在風府穴輕輕轉動,夫差的神情逐漸鬆弛。西施聽見他喉間溢出破碎的囈語:“鄭兒孤不該信那巫祝之言你頸間的血,竟比越地的朱砂還豔“她的指尖驟然發冷。密卷裡提到,鄭姬死於“邪祟附身“的罪名,被剜去雙目的屍體葬在姑蘇台下。此刻夫差的夢囈,卻暗示著更深的隱情。更令她心悸的是,夫差枕下露出半塊玉佩,羊脂白玉的紋路竟與她藏在衣襟裡的那枚 identical——同樣刻著古篆“鄭“字,同樣在邊緣處有三道刀刻的傷痕。
“王後娘娘?“侍女的輕聲提醒驚破思緒。西施連忙收斂神色,卻在拔針時瞥見夫差左臂的刺青——一條纏繞青銅鼎的赤蛇,與越王允常藏在書房的青銅劍紋路彆無二致。
子夜時分,西施潛入夫差的書房。青銅燈台投射出詭異的陰影,牆麵上的《禹貢九州圖》被朱砂圈出鄭國舊地。她在暗格裡找到一卷殘舊的絲帛,褪色的字跡裡滲透著暗紅:“王以吳越之劍鑄鼎,鼎成之日,鄭姬血祭“身後突然響起衣袂聲。夫差倚在門框上,手裡把玩著那對玉佩:“寡人的鄭姬,臨死前說越人會用巫蠱之術顛覆吳國。她至死不知,孤才是最大的巫蠱。“
西施攥緊袖中的短劍。月光穿過夫差頭頂的玉冠,在他額角的皺紋裡投下蛛網般的陰影。她忽然想起越使範蠡的叮囑:“鄭姬之死,是吳國青銅器秘鑄之法的鑰匙。“而此刻夫差手中的玉佩,正與她的那枚嚴絲合縫,拚出完整的青銅鼎紋。
“知道為何選你入吳嗎?“夫差逼近一步,玉佩相擊發出清越之聲,“你與鄭姬有七分相似,尤其是這雙眼睛——當年孤剜去她的雙目,隻為讓她再也看不見鄭國的方向。“
西施後背抵上冰冷的青銅鼎,指尖觸到鼎身凸起的紋路。那是一幅星圖,與越地流傳的“吳越分野“之說暗合。忽然間,她想起姑母的侍女曾傳下的歌謠:“鄭女織素,吳越鑄兵,鼎成之日,血沃南疆。“夫差的指尖掠過她的眉梢:“鄭姬臨死前詛咒,說她的血會順著鼎紋流回鄭國。孤現在才明白,原來詛咒早已應驗——你頸間的玉佩,是鄭姬用自己的血沁了三年的祭器。“
窗外突然傳來金鐵交鳴。西施趁機將短劍抵住夫差咽喉,卻見他眼中閃過癲狂的笑意:“殺了孤吧!吳國的青銅器秘鑄之法,早已隨鄭姬的血滲入鼎中。你們越人以為得了神器,卻不知每鑄一劍,就多一條鄭國冤魂!“鼎身突然發出嗡鳴。西施這才驚覺,鼎內刻滿了密密麻麻的鄭國文字,每一筆都是用鮮血寫成的詛咒。她的玉佩開始發燙,與夫差手中的半塊玉佩共鳴,鼎中竟浮現出姑母臨終前的影像——鄭姬雙目空洞,頸間血流如注,手中緊攥著半塊玉佩,上麵染著未乾的朱砂。
“原來你是她的血脈。“夫差的聲音突然柔和,“當年孤剜去她的眼睛,是為了讓她不再看鄭國的月亮。現在才知道,有些月光,是剜不掉的。“
越王宮的密室裡,範蠡望著拚合完整的玉佩,臉色驟然慘白:“這是鄭國的血魂鼎紋,每一道都是用活人血祭刻成。當年鄭姬用自己的血改良了吳越的鑄劍之法,卻被夫差當作邪祟“西施凝視著鼎內的星圖,忽然想起夫差咽氣前的低語:“鄭姬的血,能讓青銅劍削鐵如泥,卻也讓吳越的劍刃永遠帶著鄭國的詛咒。“她輕撫過鼎紋,指尖沾上暗紅的鏽跡——那不是銅鏽,而是凝固千年的血。
殿外傳來戰鼓轟鳴。越國的工匠正在用從吳國繳獲的青銅器鑄造利劍,爐中火焰映紅了天際,仿佛當年姑蘇台的那場大火。西施握緊玉佩,聽見遠處傳來隱約的歌謠,那是鄭國遺民在哀悼亡族:“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鼎中的星圖突然發出幽光,映出姑母鄭姬的臉。她終於明白,自己不是吳越爭霸的棋子,而是鄭國複仇的活容器——姑母用生命種下的詛咒,終將順著吳越的劍刃,讓兩個不可一世的霸主國,為鄭國的血債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