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年代:我在大山腳下修了個假仙 > 第一百六十九章 農技站站長震驚,這就是黑科技啊!

第一百六十九章 農技站站長震驚,這就是黑科技啊!(1 / 1)

推荐阅读:

過得兩天,木耳種植園裡的很多黑木耳耳色轉淺,由黑變褐,耳片邊緣舒展軟垂下來,許承安便正式通知村民進入了采收期。

采收的第一天,周建國再次來到黑土屯,這次同行者還有鎮長陳元中和鎮農技站的站長王學昌。

農技站是鄉鎮政府的職能部門,隸屬於農業部,主要職能是直接麵向農民推廣新技術和新產品,指導農民生產,為振興農村經濟服務。

這次周建國把王學昌帶上,就是想通過這位專業人士給許承安研究的木耳培育技術做個更科學的評價。

從周建國口中得知黑土屯木耳種植園今天開始采收,王學昌本來還不大相信。

要知道,這才五月下旬,連六月都還沒到!

細數曆年,就算天氣回暖得最快的年份,黑木耳都沒那麼快能采收的。

然而當王學昌爬上山林,來到木耳種植園之時,卻是不由得大吃了一驚。

上百個耳場,幾乎每個場子的耳木都爬滿了一茬茬的黑木耳。

“不可思議!太不可思議!太不可思議了!”

王學昌的眼睛瞪得老大,臉上寫滿了震驚,“不可思議”重複了三遍。

農技站的站長自然是有本事的,王學昌本身就是搞技術出身,雖說他擅長的並非黑木耳栽種這個領域,卻也對這種農副產品了解得很。

“五月份就出耳了,第一年春季的產量還這麼高,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事!”

此刻的王學昌心裡就兩個字——離譜!

得到這位專家的高度認可,陪同在身邊的趙衛民高興了:“嗬嗬,王站長,我們這木耳三月下旬就種下了,五月上旬就發耳基,那會集體山林的氣溫也就七八度這樣,大家夥都還得穿著外套呢!”

“這麼說來,你們這春耳,很可能有秋耳的品質啊!”

王學昌不愧是專家,雖然沒嘗過,憑借理論就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木耳按季節的話可分為春耳,伏耳和秋耳。

其中秋耳的品質是最好的,和氣溫關係大。

東北的秋天天氣涼爽,晚上甚至有些冷,溫度低溫差大,不易感染病蟲害,所以產出的木耳品相最好,營養價值最高,口感也最爽脆,加上產量低的關係,在三個季節的黑木耳裡價格最高。

其次到春耳,東北的春耳其實得在六月下旬才開始陸續采收,那個時候天氣已經很暖和了,處於春末夏初交際,氣溫穩定,口感就沒秋耳那麼好了,不過病蟲害還少,品質也還行。

最拉胯的就伏耳,夏季三伏天出的黑木耳,氣溫高,病蟲害難以完全避免,壞耳一大堆。

此外盛夏雨水多,容易流耳爛耳,總之啥問題都來,品相看著就讓人沒有食欲,還口感極差,妥妥的廉價貨,後世有很多販子就拿伏耳充好,拿藥水泡過曬卷成一團,很多人看不出來,吃的時候泡開才知道。

不過東北絕大多數地區都沒有伏耳,就出春耳和秋耳,所以品質基本都有保證。

按道理春耳比起秋耳是稍遜一籌的,然而黑土屯這春耳五月初發耳基,五月下旬新鮮出爐,那它未必就比秋耳差了,畢竟這段時間的氣溫和秋季出耳期大差不差,所以王學昌大膽地做出這個判斷。

趙衛民豎起大拇指:“王站長有眼光啊,我和許知青都已經采一些木耳試吃過了,這春耳嘎嘣脆,那叫一個好吃鮮美!”

“許知青?你們屯子的那位萬元戶?”

王學昌微微驚訝。

這個時候趙衛民提到他肯定是有原因的,莫非黑木耳種植園和他有大關係?

周建國笑著道:“王站長,你有所不知,黑土屯種黑木耳的項目,就是趙支書和許知青一起提出來並促成的!”

王學昌一聽這話就明白了。

周建國帶上趙衛民就是客氣,實際上這個項目就是來自那位萬元戶的腦子。

趙衛民有些不好意思,也順道誇了下許承安:“許知青還是我們屯子的首席技術員,菌種都是他親自在實驗室裡培育的!”

王學昌不由得大為動容。

黑土屯的木耳能在五月下旬出耳,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菌種優秀。

陽平鎮有好些這樣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和環境都差不多,黑土屯不可能比彆人有優勢,那優勢就隻能來自菌種了。

“這位萬元戶還真是能人,我必須見上一見,和他聊會啊!”

王學昌口氣興奮。

身為農技站站長和一個搞農業科研的技術人員,他對各種新技術都感興趣。

而自己現在看到的這種黑木耳栽培技術,簡直就是黑科技!

碰到能研發出這種黑科技的大能,如果不能和交流交流,王學昌晚上能連覺都睡不著。

而且,這種技術不隻對於黑土屯,對於整個陽平鎮的意義也都太重大了!

趙衛民笑著說道:“王學長,許知青在他家的耳場親自采收呢,待會就能見到他了!”

“王站長,黑土屯這個種植園的黑木耳,產量大概會高到什麼程度?”

比起品質,鎮長陳元中最關心的是產量。

品質低點都沒關係,量大管飽就可以大力推廣了,市場上的木耳賣得可不便宜,如果陽平鎮那些有山林資源的屯子都種上的話,這種農副產品便可能成為陽平鎮經濟的重要一部分,自己也是有政績的。

陳元中這個人比較現實,他既關心陽平鎮的經濟,更在意自己仕途。

“陳鎮長,就這麼說吧,我去很多地方學習過考察過,彆說滄城了,就整個省份,我都沒發現春季頭茬黑木耳長勢這麼好的!”

王學昌拍著胸膛:“沒意外的話,畝產很可能達到彆家的兩倍以上,甚至更高!”

其實王學昌還低估了,80年代初的黑木耳種植技術落後,段木栽培法產量很低。

而許承安的栽培法子,放到後世都是很能打的。

陳元中不由得心中大喜。

他對黑木耳種植了解得不多,沒想到產量能那麼高。

周建國也是心中激動。

品質和產量兼具,兩個大優勢,沒準許承安還真能把黑木耳包裝成陽平鎮的明星農副產品,甚至打造出一條產業鏈來!

不過這許承安是真沉得住氣,到現在都還沒提任何要求呢。

他有耐心,周建國都沒等不及了。

黑木耳的產業鏈大計必須由許承安親自推動,鎮政府隻能打打輔助。

自己也有很多事要忙,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還是得有個人專門搞。

許承安當仁不讓是最好的人選。

技術掌握在他手種,腦子裡有最宏大的計劃。

換個彆人的話,哪來這樣的格局和做事氣魄!

周建國打算晚點主動和許承安談談這件事,看看怎麼進一步做大。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