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來到了施家的耳場。
許承安正和施家兩姐妹采收著春耳,發現周建國並不意外
今天黑土屯的木耳園正式采收第一天,是他讓老支書邀請周建國過來參觀視察的。
得展現下自己的成績嘛,讓領導親眼看到比畫大餅都有說服力。
周建國主動打招呼:“許知青,忙著呢?”
許承安拿塊布擦了擦手,走了過來:“嗬嗬,不忙,我們的種植園今天開始采收,幾位領導還請多指點啊!”
陳元中打趣道:“許知青,我哪敢指導你這位專家啊,剛才我們農技站的王學昌王站長還誇著你們的栽培技術呢,說是去了省內那麼多地方,沒一個地方的木耳品質和產量能比得上黑土屯的種植園!”
許承安連忙謙虛:“王站長過獎了!”
和周建國陳元中都是老熟人了,不過農技站站長王學昌他還是第一次見到。
當下雙方簡單地認識了下,隨後王學昌便扯著許承安聊了起來,聊的都是和黑木耳栽種技術相關的話題。
很快地,許承安對這位農技站站長就有了一些了解。
他很懂得揣摩身邊每個人的性格,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大人物。
周建國屬於有遠大抱負,一心想著把陽平鎮的經濟搞起來,讓民眾過上好日子的人。
陳元中現實點,既想搞經濟也想抓住機會往上爬,但不管怎麼說都算是個好領導。
這個年代的領導基本就沒哪個差的,大多數都是名副其實為人民服務的父母官。
王學昌就更純粹了,一開口就能看出是個狂熱的技術員,人情世故反而不太懂,這種人在80年代是能當農技站站長的,後世可就難了。
隨便一聊,半個小時就過去了。
周建國和陳元中了解王學昌的性格,也都頗有耐心地在一旁等著。
直到王學昌終於意識到自己讓兩位鎮政府的領導等太久了:“哎呀,你瞧我這人,一和人說話就忘了時間,真不好意思啊,讓周書記和陳鎮長久等了,也妨礙許知青你們采耳了!”
周建國哈哈大笑著擺了擺手:“沒事,老王你那性子我還能不懂嘛!”
陳元中也沒有任何不耐煩。
這年代的領導上山下鄉屬於家常便飯,他們是真的想了解情況,而不是走個過場,完成任務拍幾張照片就趕著撤,這次來黑土屯的木耳種植園視察連個幫拍照的隨行人員甚至都沒有。
許承安也笑道:“不妨礙,我家耳場不大,采收還是很快的!幾位領導,要不待會中午去我家坐坐,順便吃個便飯,也嘗下我們種植園的木耳味道如何?”
“許知青,我正有此意,那就不和你客氣了啊!”
周建國正好想和許承安談怎麼把黑木耳項目在全鎮範圍搞大的事,去他家吃個午飯順便談了。
陳元中和王學昌也沒推辭,今天上午他們的行程安排就是視察黑土屯的木耳種植園,沒有其他事了。
在上百個耳場轉了一圈,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周建國心中感慨,許承安提出的這個項目,應該能給黑土屯的每家每戶都帶來不少收入,還真的是造福了所有村民啊!
三人隨機問了下有些耳農的情況,許承安則拿出他那個海鷗相機給幾人拍照。
黑木耳正式采收第一天,那麼重要的日子自然是得用膠卷記錄下來的,正好順便也給領導們拍幾張,他們還不會後世那一套。
“哢嚓!”
“哢嚓!”
“哢嚓!”
看到許承安拍照,陳元中還給某個耳農摘木耳做做樣子,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他和周建國的性格不一樣,實際上此人後世還當過滄城的副市長,隻不過是很多年後的事了。
這個黑木耳項目一旦做起來,他這輩子的高升應該能比前世更快。
近中午時分,各家各戶符合采收標準的木耳也都采得差不多了,木耳是陸續長發的,有一段的采收期,並非兩三天采完。
帶著周建國三人和趙衛民來到家裡,施秋晴和施秋玲兩姐妹就忙著下廚做飯了。
許承安則泡上一壺茶,在客廳裡邊喝邊聊,這樣直到午飯做好,施秋玲叫眾人過去吃飯。
今天主打的不用說就是木耳了,炒了兩大盤子。
一盤用臘肉炒,另外一盤則加雞蛋,讓口味更豐富些,另外還加了兩個小菜。
幾碗飯已經添上,各自就座。
許承安指著兩盤木耳:“領導,來,嘗嘗這木耳咋樣!”
“行,我來試一塊!”
三人拿起筷子,各自夾起一塊木耳放進嘴裡。
下一刻,他們的眼睛就亮了起來。
“你們這木耳,有股野生木耳的鮮味!”
“很爽脆,口感一點都不像春耳,真的比得上秋耳了!”
“這木耳味道和口感都絕了,品質沒的說啊!”
“……”
三人讚不絕口,一起把兩大盤木耳都給吃完了,施秋晴本來還想再去炒一盤,不過三人聲稱吃飽了,不用麻煩,於是也就作罷。
吃飽喝足,回到廳堂,也到了聊正事的時候。
周建國主動開口:“許知青,你們屯子木耳種植園的豐收,說明了種黑木耳脫貧致富是可行的,這種農副產品能成為村民們很好的收入來源,你給大家開辟了一條新路子,功勞很大啊!”
陳元中和王學昌兩人也出言誇了句。
許承安在表示謙虛的同時,也知道周建國想主動推黑木耳項目,把事情搞大了。
他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也看到了希望,這條路子一片光明。
“既然黑土屯能種木耳,咱陽平鎮還有很多有山林資源,氣候條件差不多的屯子也能種!”
“許知青,種黑木耳的想法是你提出的,你有技術有經驗,我希望你能主動推動這個項目,讓黑土屯那些有條件的屯子都能種上黑木耳,並讓這種農副產品成為咱陽平鎮農業經濟的重要一部分,甚至把我們陽平黑木耳的名堂打出滄城,賣到全省,甚至是省外去!”
其實這就是許承安當初和他說的產業鏈計劃,然而陳元中和王學昌是不知道的,於是周建國站在他的角度簡述一遍。
另一方麵,也是在陳元中和王學昌麵前表達自己對這個項目有多麼看好和重視,他們以後自然也會儘力支持。
陳元中和王學昌的目光都落在了許承安臉上,兩人都相當關心這個問題。
黑土屯的木耳高質高產的優勢,除了氣候和自然環境條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菌種和培育技術了。
這是許承安研究出來的,他願不願意拿出來是另一回事,畢竟其他屯子也種上同樣好的木耳的話,就和黑土屯形成競爭關係了。
這事不能強迫,隻能彆人自願。
當然他們的擔心是多慮的,許承安早和周建國達成共識。
這番話是說給他們聽的而已。
既然領導主動開了口,那也到了攤牌要條件的時候。
許承安微微一笑:“周書記,要我推黑木耳項目沒問題,我也可以努力去打通各種銷售渠道,然而這件事我不能以個人名義來做,總得有個名正言順的身份!”
說到這裡,他緩緩地道:“我希望能開個黑木耳加工廠!”